楊勇
骨質疏松是一種全身代謝性疾病,患者表現為骨皮質變薄、骨量減少,這使得患者骨質脆容易骨折,尤其是脊柱等負重關節[1]。骨質疏松脊柱骨折也是老年患者常見骨折類型,多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早期患者出現病變處疼痛及下肢麻木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活動受限甚至癱瘓。并且該類患者疾病呈進行性發展,如不及時治療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目前臨床主要給予維持病變椎體結構、減輕對脊髓及周圍神經壓力,緩解患者癥狀,改善脊柱功能。但切開減壓固定術對患者損傷大,術后恢復困難;膨脹式椎體成形術是國內首創專利技術,通過膨脹式手術系統及高粘度骨水泥減少滲漏及維持關節穩定效果良好。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2020 年2 月本院關節科收治的122 例老年骨質疏松脊柱骨折患者,依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62例)和對照組(60例)。研究組男38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51.0±7.3)歲;平均病程(14.1±4.2)d;胸椎骨折25 例,腰椎骨折24 例,其他13 例。對照組男33 例,女27 例;平均年齡(52.0±6.6)歲;平均病程(13.2±3.8)d;胸椎骨折23 例,腰椎骨折20 例,其他1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均在本科手術且臨床診斷資料完整;②患者及家屬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排除凝血功能異常及依從性差的患者;②排除脊柱復雜骨折及多節段骨折患者。
1.2治療方法 對患者均進行常規術前交代,告知手術目的、方式及注意事項,簽手術及麻醉同意書。對照組患者行傳統后路切開減壓固定術,通過X 線等定位病變骨折位置,并以此做后正中切口,長約6~8 cm,保證骨折處暴露清楚,顯露上下相鄰椎體,小心游離并清除壞死椎體組織周圍壞死組織,選擇合適型號的內固定椎弓釘及連接棒固定在上下正常椎體上,椎體間空隙應用自體骨或骨水泥填充,術后再次透視固定位置及填充程度,滿意后關閉切口。研究組患者應用膨脹式椎體成形術,包括術中應用膨脹式手術系統及高粘度骨水泥,定位病變椎體并進行評估,對于脊髓受壓嚴重患者要徹底減輕周圍組織對神經的壓迫,定位后應用定位針對病變椎體定位,清除周圍壞死骨組織,利用手術器械撐開椎體,上終板壓縮進針向尾側,下終板壓縮進針向頭側,骨鉆沿導針進入病變椎體后上下擴張。術中X 線觀察擴張程度,最后應用膨脹式手術裝置填充高粘度骨水泥,填充至明顯有阻力感后停止,術中應多次X 線觀察骨水泥擴散情況,漏入椎管、椎靜脈叢時立即停止注射[2]。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依據手術記錄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治療前后VAS 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椎體功能。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骨水泥滲漏、活動障礙、術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VAS 評分為0~10 分,0 分為不痛,10 分為最痛,由患者自主評測。術后椎體功能依據矢狀位Cobb 角評定[3]。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28.4±8.3)min 短于對照組的(45.7±13.2)min,術中出血量(22.4±7.3)ml 少于對照組的(66.3±10.9)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及矢狀位Cobb 角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Cobb 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Cobb角、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2.1±0.4)分低于對照組的(4.2±1.0)分,Cobb 角(16.2±2.2)°小于對照組的(22.3±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5%(4/62)低于對照組的18.3%(1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及矢狀位Cobb 角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及矢狀位Cobb 角比較()
注:與本組手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手術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由于鈣攝入不足與吸收障礙導致,劇烈活動及撞擊就會導致脊柱骨折。臨床對于骨質疏松骨折治療困難:①由于患者骨質變脆,傳統切開減壓固定方式盡管手術效果顯著,術中可通過直視下清除死骨等壞死組織,但對患者創傷大,且椎弓釘等固定方式也容易誘發再次骨折[4,5];②老年患者抵抗力差,術后恢復慢,大創面會延長患者臥床時間,患者肺部感染、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老年患者手術耐受力差,盲目的行常規切開不利于患者后期創面愈合及功能恢復。膨脹式椎體成形術,通過微創方式減輕神經受壓,利用高粘度骨水泥維持胸腰椎關節穩定,臨床效果顯著。
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椎體骨折多為壓縮性骨折,癥狀較輕時可采用保守治療,早期手術減壓固定可阻斷患者疾病進程,有利于患者后期恢復[6]。傳統切開減壓固定方式手術視野清晰,神經減壓徹底,患者手術效果立竿見影,但手術切口大對周圍組織損傷嚴重,后期恢復困難,特別是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外科手術創面恢復一直是臨床治療難點。其次手術時間延長增加患者麻醉風險及手術風險。術中出血量大導致創面后期營養障礙,特別是對于皮下脂肪薄的患者,大創面極易造成骨外漏[7],影響創面愈合及美觀。膨脹式椎體成形術是通過特殊的微創器械完成減壓及維持脊柱結構的術式。患者術前應用X 線定位病變椎體位置并進行評估,經皮穿刺避免了切口感染發生,術中利用鋼針等固定上下椎體充分清理受損骨質及椎間盤,恢復椎管容量,消除脊髓受壓狀態,利用膨脹式裝置填充高粘度骨水泥,術后利用X 線評估患者Cobb 角及骨水泥擴散狀態,避免進入椎管及椎間血管叢內[8]。膨脹壓力大,有利于患者手術后椎體高度恢復,骨水泥的填充改變脊柱不穩定狀態,患者術后疼痛減輕;同時骨水泥的熱作用和毒性作用可殺死神經末梢改變及炎癥止痛因子,改變患者椎體微環境,術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微創方式術中創傷小,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患者術后早期就可適當活動,減少了肺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發生。同時膨脹式椎體成形術利用高粘度骨水泥塑形效果好,術中注射不易發生骨水泥滲漏,患者術后Cobb角及椎體高度恢復良好,保證了脊柱等關節穩定,減輕了患者疾病疼痛等負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5%低于對照組的1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骨質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應用膨脹式椎體成形術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患者術后疼痛較傳統切開減壓固定術明顯減輕,Cobb 角減小,是臨床一種更加有效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