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繼偉
冠心病作為一種缺血性心臟病,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在近30 年來呈現逐年上升的形勢,是導致人口死亡因素上升速度最快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伴隨著對冠心病的深入研究,醫學界發現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礙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既可以成為冠心病的誘因,也能對冠心病的治療和轉歸產生重大的影響[1]。為探討緩解冠心病并發抑郁焦慮患者的情緒狀況,本文選擇94 例此類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在本中心接受治療的94 例冠心病并發抑郁焦慮的患者,根據數字編號分為對照組(編號1~47 號)和觀察組(編號48~94 號),各47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最大73 歲,最小55 歲,平均年齡(65.32±3.79)歲;病程最長15 個月,最短9 個月,平均病程(12.05±1.32)個月。觀察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最大72 歲,最小54 歲,平均年齡(65.28±3.71)歲;病程最長16 個月,最短9 個月,平均病程(12.11±1.30)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體征,結合各項檢查結果,診斷所有患者均為冠心病并發抑郁焦慮。在知曉研究內容的情況下,患者表示自愿參與本項研究,并獲得家屬同意。排除標準[2]:①患有心腦腎等臟器嚴重疾病;②腎功能不全;③精神系統存在認知障礙;④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或禁忌證;⑤未獲得家屬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西藥治療,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針對性進行血管擴張、抗血小板等治療。針對患者的抑郁及焦慮情況,選擇黛力新對患者實施癥狀緩解,使用劑量為1 片/次,2 次/d。觀察組患者在實施西藥治療的同時,進行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干預,藥物配伍包括生龍骨、生牡蠣、白芍、柴胡、丹參、桂枝、清半夏、當歸、甘草及石膏蒲;其中,生龍骨與生牡蠣的劑量為30 g,桂枝與白芍的劑量分別為21 g、15 g,其他中藥的劑量均為9 g。針對腰部疼痛的患者,可在藥物中增加桑寄生及川斷,劑量均為21 g[3];對于存在肢體疼痛的患者,可將懷牛膝、威靈仙、細辛三類藥物加入其中,劑量分別為21 g、21 g、3 g;針對血淤情況惡化或加重的患者,增加赤芍和莪術,劑量為21 g、15 g[4]。藥物服用方式均為用水煎服,1 劑/d,分2 次服用。注意,藥物的煎煮時間≥30 min。兩組患者的藥物服用周期均為2 個月。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絞痛發作頻率,詳細記錄指標,分析數值變化[5]。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焦慮及抑郁評分,其中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評定,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抑郁評分選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總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焦慮或抑郁程度越低[6]。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絞痛發作頻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頻率(1.4±0.2)次/周低于對照組的(3.2±0.8)次/周,生活質量評分(92.54±18.02)分高于對照組的(83.25±17.3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為(19.07±2.54)分,抑郁評分為(23.74±3.3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5±2.08)、(39.73±3.2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生活質量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生活質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由于冠心病患者在疾病發作時,會有胸痛或者憋悶感,這種不適感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容易產生各種負面影響,從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因素[7]。其次,冠心病為慢性病,需長期服藥,較大的經濟、心理壓力使患者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副作用、老年人神經功能衰弱、腦組織供血不足等因素也均可導致焦慮、抑郁的形成[8]。隨著人類對物質、精神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當我們致力于降低冠心病致死率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冠心病患者對于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而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與生活質量之間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7.0%~49.5% 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焦慮抑郁癥狀,常常遷延不愈,影響了疾病的治療與預后[9]。為此,臨床中采取有效治療手段改善冠心病并發焦慮抑郁患者的情緒狀態,提升其生活質量就顯得極為重要。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是臨床中應用范圍較廣的藥方,其藥物配伍包括柴胡、清半夏及龍骨等藥物,能發揮疏肝調血、化瘀散結和安神收心等,在心臟病、心律失常、冠心病、精神抑郁癥等方面,均能發揮積極效果。研究表明,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應用到冠心病并發焦慮抑郁的患者中,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不良情緒狀態[10]。經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頻率(1.4±0.2)次/周低于對照組的(3.2±0.8)次/周,生活質量評分(92.54±18.02)分高于對照組的(83.25±17.3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焦慮評分為(19.07±2.54)分,抑郁評分為(23.74±3.39)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05±2.08)、(23.74±3.3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并發抑郁焦慮的患者中,使用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干預,能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產生積極效應,值得臨床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