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雷 袁 琳 張結輝 胡前芹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本病多見于青壯年,由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髓核突出,對相應的神經根造成壓迫刺激,進而引起腰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癥狀,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1]。目前LDH的治療大體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嚴重的LDH患者往往需要手術治療,椎間孔鏡技術是臨床治療嚴重LDH患者最常用的微創治療手術[2]。椎間孔鏡技術雖能快速改善臨床癥狀,但會引起術后綜合征的發生,具有一定局限性[3]。筆者采用經皮椎間孔鏡聯合加味腎著湯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寒濕痹阻型LDH患者8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9.51±11.16)歲;平均病程(47.54±3.29)個月。對照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50.17±11.22)歲;平均病程(46.98±3.65)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依據胡有谷編寫的《腰椎間盤突出癥》[4]進行擬定:①有腰部慢性勞損、久居寒濕之地及外傷史;②腰椎活動受限,腰部壓痛陽性伴有坐骨神經痛;③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或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X線、CT或MRI檢查均提示腰椎間盤突出,即可確診。
1.2.2 中醫診斷標準腰腿冷痛重著,遇陰雨天或受寒疼痛加重,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舌淡,苔白膩,脈沉緊。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LDH的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患者要求行手術治療并愿意接受中藥口服治療;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腰椎滑脫或椎體不穩者;②既往行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失敗者;③CT提示椎間盤突出巨大或游離型突出者;④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在X線機透視下對手術間隙定位,局麻后經患者后方椎板間隙對髓核染色,逐級置入工作套管,在內窺鏡的輔助下去除突出的髓核組織,對神經根進行減壓治療,再進行纖維環成形術。術后期間不常規應用抗生素,6周后加強功能鍛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加味腎著湯治療,組成:干姜、茯苓各20 g,獨活12 g,白術、甘草、杜仲、桑寄生各10 g,肉桂6 g,上述中藥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14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①視覺模擬評分(VAS):采用VAS評估患者腰痛的疼痛程度,VAS評分越高,其疼痛程度越重;②中醫證候評分:癥狀包括腰部冷痛、轉側不利、肢體發涼以及舌脈,總分為20分;③采用日本骨科協會的JOA腰痛評分評估治療分數,評分越低,功能障礙越明顯。
1.7 療效判定標準腰痛、下肢發涼等癥狀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能達到70°以上為臨床治愈;腰痛、下肢發涼等癥狀明顯改善,直腿抬高試驗在60°~70°為顯效;腰痛、下肢發涼等癥狀部分緩解,直腿抬高試驗能達45°以上為有效;腰痛、下肢發涼等癥狀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1-無效率。

2.1 2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的VAS評分無差異性(P>0.05);而治療后2組的VAS評分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VAS評分降低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JOA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的JOA評分均明顯提高,而2組的中醫證候評分均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中醫證候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中醫證候、JOA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0%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LDH常常由于勞損、外傷以及退變等多因素導致髓核突出纖維環,進而刺激壓迫神經根,最終引起腰痛、下肢冷痛等癥狀發生[6]。中醫認為,LDH隸屬于中醫中“腰痛”“痹證”等范疇,在病因上雖有寒、熱、瘀等不同,李金學教授根據其多年診療工作發現,寒濕痹阻型LDH患者尤為常見,占LDH發病人數的29.3%。寒濕痹阻型LDH患者常因寒濕之氣侵襲腰背,氣血遇寒則凝,同時濕邪又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發為腰痛。因此治療上應采用溫腎助陽、散寒除濕止痛以達到治療作用。
寒濕痹阻型LDH的臨床表現與《金匱要略》中記載的腎著湯證較為符合,“腎著之病,其人身體中,腰中冷”,觀所描述之病,寒濕阻滯,腎陽閉塞,而寒濕痹阻型LDH,有遇寒痛甚、腰痛沉重的特點,故病機相似。加味腎著湯方中干姜辛熱,配合甘草溫中散寒;白術苦溫以勝濕;茯苓甘淡以利濕健脾;甘草甘平以和中;獨活其性善于下行,以祛風濕、止疼痛為長,專理下焦風濕;再配伍肉桂、杜仲、桑寄生以補腎助陽,縱觀全方一走一守、一中一下,諸藥相伍,共奏補腎助陽、散寒除濕止痛之功效,實為治療寒濕痹阻型LDH之良劑。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同時中醫證候改善優于對照組,表明經皮椎間孔鏡聯合加味腎著湯能更有效地改善寒濕痹阻型LDH患者的癥狀。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加味腎著湯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鎮靜解痙的作用[7]。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看,干姜、白術、茯苓等中藥配伍使用,發揮了其在神經保護、血管增生以及促進退變的椎間盤再生等作用,進而緩解患者疼痛,促進腰部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JOA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聯合加味腎著湯治療,能夠有效減輕術后疼痛,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聯合加味腎著湯治療寒濕痹阻型LDH的療效優于單純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能更好促進術后功能恢復,具有較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