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力挺
子宮腺肌癥是指女性子宮內膜向子宮肌層浸潤,并在肌層彌漫性生長,異位的子宮內膜及腺體出現在子宮肌層,并伴有肌層細胞良性增生肥大是其主要特征,患者多表現為持續加重性痛經,該病雖為良性疾病,但有類似惡性腫瘤如侵襲轉移的生物學特征。臨床主要通過口服孕激素治療,但部分患者對孕激素敏感性較低,治療效果欠佳。中醫認為,本病屬“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等范疇,瘀血阻滯于胞宮是其基本病機,也是引發該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故應以活血化瘀為治則[1]。部分中醫學者在辨證論治思想的指導下采用針藥并用,以消癥散結、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子宮腺肌癥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故本研究主要探討溫經逐瘀湯聯合溫針灸對子宮腺肌癥患者卵巢功能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宮腺肌癥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年齡26~45歲,平均(33.08±3.87)歲;病程1~8年,平均(3.18±1.06)年。對照組年齡25~43歲,平均(32.70±3.66)歲;病程1~9年,平均(3.29±1.13)年。2組一般資料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可比。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年齡20~50歲;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3]及《現代中醫內科學》[4]中氣滯血瘀型診斷標準者;病程>6個月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入組前2個月有糖皮質激素使用史者;伴有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泌尿生殖系急慢性感染者;不能耐受針灸治療者;過敏體質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地屈孕酮治療,從月經第5天開始口服地屈孕酮片(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注冊證號:H20170221,規格:10 mg)10 mg/次,2次/d,連續服用21 d。研究組采用溫經逐瘀湯聯合溫針灸治療,從月經第5天開始服用溫經逐瘀湯,基礎方:桂枝、艾葉、川楝子、小茴香各10 g,土鱉蟲、乳香、延胡索各12 g,莪術、赤芍、牡丹皮各20 g,牡蠣、海藻各30 g。水煎服,分早晚2次頓服,連續服用21 d為一個療程;從月經第10天開始加用溫針灸治療,取三陰交、關元、氣海、地機、外陵、中脘、中極穴,常規消毒,將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廣州得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0.25 mm×40 mm)直刺入皮膚約0.5~1.0寸,手法為提插捻轉瀉法,得氣后留針20 min,期間點燃艾柱施灸,隔天1次,經期停止溫針灸治療。2組均以1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比較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①依據《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和診療標準》[5]比較2組臨床療效:痊愈:經期腹痛完全消失,痛經癥狀評分為0分,子宮恢復正常大小;顯效:經期腹痛明顯減輕,痛經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子宮縮小明顯;有效:經期腹痛有所好轉,痛經癥狀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5%~50%,子宮略縮小;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依據痛經癥狀評分量表[6]和月經失血圖(PABC)評分法[7]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癥狀評分和月經量變化,痛經癥狀評分量表包括疼痛總發作時間(共4分,0分表示無疼痛,4分表示疼痛總發作時間24 h以上)和嚴重程度(共4分,0分表示無痛經;4分表示劇烈疼痛,影響日常生活);PABC評分法包括衛生巾血染程度(輕、中、重度依次計1分、5分、20分)和遺失血塊大小(<1元硬幣計1分,≥1元硬幣計5分)。③采集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5 ml,3000 r/min離心8 min,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產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以反映卵巢功能;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MMP-9、VEGF水平。④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陰道點滴出血、潮熱、性欲減退、體質量增加、暈針等。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癥狀評分及PABC評分比較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2組患者痛經癥狀評分及PABC評分均明顯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卵巢功能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FSH水平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2組血清LH及E2水平升高,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3。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癥狀評分及PABC評分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卵巢功能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前后MMP-9、VEGF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MMP-9、VEGF水平均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MMP-9、VEGF水平比較 (例,
2.5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陰道點滴出血1例,潮熱2例,性欲減退2例,體質量增加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33%(13/30);研究組出現惡心嘔吐1例,暈針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2/3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
子宮腺肌癥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孕激素可促使異位的子宮內膜逐漸萎縮,但不良作用明顯。中醫認為,沖任失調,氣血瘀滯,經血運行不暢是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病機,臨床以氣滯血瘀型居多。《醫宗金鑒》記載:“婦人產后經行之時,臟氣虛……以致內與血相搏結,遂成血癥。”《醫學入門》記載:“血滯瘀積于中,與日生新血相搏,則為疼痛。”也提示瘀血阻于胞宮,日積月累,不通則痛,瘀血不除,新血則不歸經,則月經不調,故臨床應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
溫經逐瘀湯方中牡丹皮、土鱉蟲、乳香、莪術是活血化瘀的良藥,共為君藥;桂枝、艾葉、小茴香、赤芍均可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協助增強君藥活血化瘀功效,為臣;川楝子、延胡索、牡蠣、海藻均可疏肝解郁、軟堅散結,為佐藥。全方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之功[8]。溫針灸是把針刺和艾灸結合起來的一種治療方法,臨床常用于虛寒、血瘀證的治療,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經交匯處,關元穴是任脈與足三陰的交會穴,與元氣之海——氣海同屬任脈,針刺關元穴與氣海穴可補腎健脾,補益正氣,地機主脾,針刺該穴可祛瘀止痛,配合艾灸疏通經絡,增強治療效果[9]。血清性激素水平可直接反映患者卵巢功能,且檢測方法簡單、經濟,卵巢功能降低,血清FSH水平異常升高、E2水平明顯下降。本研究中治療后患者痛經癥狀評分及PABC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血清LH及E2水平高于對照組,而FSH水平降低,且研究組總有效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溫經逐瘀湯聯合溫針灸治療子宮腺肌癥可更明顯地緩解患者痛經癥狀,減少月經量,改善患者卵巢功能,提高整體臨床治療效果,與張華軍等[10]研究結果一致。
MMPs可促使子宮內膜及其腺體浸入子宮肌層,并在子宮肌層定植,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也密切相關[11]。MMP-9屬于MMPs家族一員,可促使VEGF釋放,參與血管生成。基礎研究證實,活血化瘀方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VEGF水平[12],丁寧等[13]研究指出,活血化瘀中藥可明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VEGF水平,進而改善卵巢功能;張路野[14]研究指出,活血化瘀湯可通過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清MMP-9水平,而起到保護卵巢功能的作用。本研究與之結果相似,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MMP-9、VEGF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溫經逐瘀湯聯合溫針灸可明顯降低子宮腺肌癥患者血清MMP-9、VEGF水平,抑制內膜浸潤和血管新生。安全性方面,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溫經逐瘀湯聯合溫針灸治療子宮腺肌癥的安全性更高。
綜上,溫經逐瘀湯聯合溫針灸可更明顯地降低子宮腺肌癥患者血清MMP-9、VEGF水平,緩解痛經癥狀,減少月經量,改善患者卵巢功能,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