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滿 史寶娜 董 毅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發生于直腸或結腸侵犯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解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表現[1]。該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UC的發病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調及免疫功能失常有關,結腸黏膜慢性炎性病變及潰瘍形成是該病的主要病理特點[2]。該病病情纏綿、反復發作、遷延難愈,隨著病情進展,到后期可能出現結腸擴張、穿孔或出血,有研究認為,UC與結腸癌有密切關聯,UC患者患結腸癌風險數倍于無結腸炎人群[3]。還有研究認為,UC患者罹患免疫相關性疾病風險較高[4]。為避免該病并發癥,預防惡性病變發生,需及早進行積極干預, 目前,西醫治療UC常規以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為基礎,西醫治療雖能不同程度緩解UC患者癥狀, 但極易復發,且因長期用藥而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耐藥性問題也不容忽視,中藥內服聯合中醫外治能夠綜合調理患者臟腑功能及免疫應答,促進腸黏膜修復,積累了寶貴經驗。本研究采用熱奄包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灌腸治療UC,療效顯著,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消化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UC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6.56±3.78)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3.82±0.54)年;乙狀結腸炎16例,直腸炎12例,全結腸炎17例;輕度21例,中度24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36.40±3.65)歲;病程1.1~10年,平均病程(3.76±0.51)年;乙狀結腸炎15例,直腸炎12例,全結腸炎18例;輕度20例,中度25例。2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方如實掌握研究方案具體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5]診斷標準。有超過1年病程的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病史并經結腸鏡檢查及病理檢查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斷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6]診斷標準,證屬大腸濕熱型,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便下黏液膿血;伴有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不小于18歲,且不超過70歲;③有良好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者;②因其他疾病導致腹痛腹瀉者;③有血液病及免疫缺陷者;④嚴重精神及智力障礙;⑤長期應用激素;⑥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美沙拉嗪腸溶片(恒誠制藥集團淮南有限公司,0.4 g,國藥準字H20020211)治療,0.8 g/次, 4次/d口服,治療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葛根芩連湯加減灌腸后再予熱奄包燙熨治療。灌腸方如下:葛根40 g,黃芩、黃連、白芍各20 g,白及、五倍子、槐花各15 g,甘草10 g。取上方,中煎,取100 ml包裝分裝,每次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將藥汁加熱至38 ℃,睡前2 h保留灌腸,灌腸時患者左側臥位,將灌腸管一端接輸液器,然后將另一端涂抹了石蠟的灌腸管從患者肛門緩慢輕柔插入,插入深度為15~25 cm,然后將灌腸液以50~60滴/min滴入,灌腸液滴完后要求患者將臀部適當墊高并休息1 h,期間變換體位,保持左側臥位、俯臥位及右側臥位各20 min。灌腸后予中藥熱奄包燙熨治療,熱奄包組方如下:大青鹽1000 g,吳茱萸100 g,干姜、附片、高良姜各50 g,將吳茱萸、干姜、附片、高良姜碾碎磨粉與大青鹽混合后置于熱奄包中,灑適當清水后微波爐加熱5 min,將加熱后的熱奄包敷于以神闕為中心的腹部,燙熨治療維持30 min,防止燙傷,1次/d,治療4周。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包括主癥及次癥,主癥包含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4個方面,次癥包含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干口苦3個方面,癥狀由輕到重分別記0、2、4、6分;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包括TNF-α、IL-2、CRP及糞鈣衛球蛋白水平。
1.4.3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患者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5%,復查結腸鏡顯示黏膜恢復正常,無活動性炎癥病灶;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下降≥50%但<75%,復查結腸鏡顯示黏膜較前明顯好轉,炎癥病灶顯著吸收;有效:患者癥狀減輕,中醫證候積分下降≥25%但<50%,復查結腸鏡顯示仍有輕度炎癥;無效:癥狀無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25%甚至上升,復查結腸鏡炎癥病灶無好轉甚至加重。
1.4.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后,對照組主癥及肛門灼熱積分、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小便短赤、口干口苦積分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顯(P>0.05),觀察組在主癥、次癥各方面及總積分方面均有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各指標及總積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71.11% (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TNF-α、IL-2、Hs-CRP及糞鈣衛球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TNF-α、IL-2、Hs-CRP及糞鈣衛球蛋白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例,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發病機制不明,通常認為其與遺傳、免疫、環境等因素有關,本病病變呈慢性、連續性特點,并呈現出發作、緩解及復發交替出現的規律,該病多累及直腸及結腸,以結腸黏膜連續性、彌漫性炎性病變為特征,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為消化科常見疑難病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方式的改變及診斷方法的發展,UC就診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有研究發現,本病患病率存在較大地域差異,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不同地區UC患病率有所不同,發達國家及地區UC患病率總體高于欠發達國家及地區,據估計我國大陸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約為11.6/10000,而真實數據被認為可能高于這個水平[8]。UC病情纏綿、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可出現多種并發癥,與結腸癌密切相關,需引起人們重視。
美沙拉嗪為氨基水楊酸制劑,能夠作用于腸道黏膜, 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白三烯的形成,減少結腸黏膜前列腺素E2釋放,抑制中性粒細胞脂肪氧化酶活性,抑制白細胞趨化,減少多種細胞因子產生, 清除游離基,從而達到抑制腸道炎癥反應的目的[9],還有研究發現,美沙拉嗪對于血小板活動因子(PAF)合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該因子被認為在炎癥發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0]。周全魁等[11]研究發現,美沙拉嗪能夠有效調節UC患者腸黏膜TLR4和NF-κb表達,抑制炎性反應,緩解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癥狀。
UC病變主要發生于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并可對直腸及乙狀結腸產生侵犯,中藥保留灌腸可直達病灶,促進黏膜吸收。本病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濕熱、痰濁、血瘀等為其主要病理因素,在UC活動期往往以實證為主,責之于濕熱蘊腸,氣血不調,病情嚴重可出現熱毒內陷、瘀熱互結。大腸濕熱證為本病主要證型,主要病機為濕熱蘊腸、腸膜血絡受損、大腸傳導功能失調,治療上以清熱化濕、調氣和血為治療原則,藥物選擇葛根芩連湯加減保留灌腸。方中葛根升陽止瀉,主治熱瀉熱痢;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燥濕,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白芍斂陰柔肝,緩急止痛;白及、五倍子活血斂瘡、止血生肌;槐花涼血止血,清肝瀉火,長于治療便血、血痢。將上方組成的灌腸液注入結腸可發揮清熱祛濕、愈瘍止血作用。在保留灌腸后再采用中藥熱奄包燙熨治療,熱奄包中裝有特制中藥粉末,由吳茱萸、干姜、附片、高良姜組成,能夠溫補脾陽,散寒止痛,大青鹽加熱后可保持較長時間溫熱狀態,與吳茱萸、干姜、附片、高良姜粉末混合使用,使藥力更加持續。神闕者,氣之所系,生氣之源,為任脈要穴,可調節陰陽、溫腎健脾、培補元氣,熱奄包燙熨神闕,旨在扶正祛邪,體現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主癥及肛門灼熱積分、總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但在改善小便短赤、口干口苦方面效果不甚明顯,提示單純西醫治療在改善患者腹痛腹瀉、便血、里急后重等主觀感受方面確有一定療效,但在清除余熱方面效果有限,而觀察組在主癥、次癥各方面及總積分方面均有顯著改善,且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熱奄包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灌腸能全面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主觀感受。治療后,觀察組TNF-α、IL-2、Hs-CRP及糞鈣衛球蛋白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熱奄包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灌腸可有效調節UC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綜上所述,熱奄包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灌腸能有效緩解UC患者癥狀,改善患者主觀感受,提高臨床療效,其機制可能與其能夠調節UC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有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