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譚 城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南京,210029
臨床資料患者,女,41歲。軀干部紅斑丘疹瘙癢半年,加重2個月。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肩部出現紅斑,丘疹,伴瘙癢,至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診斷為“濕疹”,予糖皮質激素藥膏外用后好轉。2個月前,患者皮損再發且加重,蔓延至左側腹部、腰背部,呈環形紅斑,紅斑上有丘疹,色淡,伴瘙癢,自行外用藥膏后未見明顯好轉,當時未予重視。后間斷發作。患者既往有“強直性脊柱炎、葡萄膜炎”病史4年,現病情控制可。家族中無類似疾病者。體檢: 各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情況:左側腹部、腰背部散在多個大小不一紅斑,色淡,邊緣呈半環形,可見紅斑基礎上芝麻大紅色丘疹。皮損中央留有色素沉著,少量脫屑(圖1)。左腰部皮損病理檢查示:表皮未見特殊,真皮淺層皮膚附屬器周圍少量淋巴、單核樣細胞浸潤,未見彈力纖維變性、壞死(圖2)。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為復發性半環狀丘疹性紅斑。給予鹽酸依匹斯汀10 mg每晚1次口服抗過敏止癢,鹵米松乳膏外用,治療2周,皮損逐漸消退。

圖1 左腰部可見大的半環狀紅斑基礎上紅色丘疹 圖2 真皮淺層皮膚附屬器周圍少量淋巴、單核樣細胞浸潤,未見彈力纖維變性、壞死(HE,×100)
討論復發性半環狀丘疹性紅斑是近年來逐漸被認識的一種新的反應性皮炎[1,2],國外也有學者稱為半圓形丘疹性紅斑(erythema papulosa semicircularis recidivans, EPSR)[3]。本病主要表現為軀干部環狀或半環狀損害,邊緣一般由針尖至米粒大淡紅色丘疹及片狀紅斑組成,皮損可逐漸呈離心性擴大,少數可同時累及四肢,可持續數月。組織病理學表現大多無特異性,通常表現為真皮淺層血管周圍炎[1]。
參考相關文獻[1,2],本病的主要診斷依據:(1)大的環狀或半環狀損害、皮損邊緣由丘疹及片狀紅斑組成;(2)好發于溫暖季節,一般夏季發病,大多數秋冬季節可緩解;(3)容易反復發作。結合這些具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明確診斷并不困難。本病主要與一些表現為環狀紅斑的疾病相鑒別,包括離心性環狀紅斑、風濕性環狀紅斑、慢性游走性紅斑及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4,5]等。這些疾病的邊緣均為紅斑或水腫性紅斑,基本上不會出現丘疹,而且這些疾病具有相對特征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因此可以鑒別。
本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推測本病可能是對一種不確定物質的過敏反應。因此,我們通常按濕疹的處理原則進行治療,即口服抗組胺藥物聯合外用糖皮質激素乳膏。國外亦有文獻報道[3],本病發生偶爾與惡性腫瘤相關。我們推測免疫系統失調可能是導致EPSR發展的原因之一[6]。所以,對于難治的EPSR病例,特別是皮疹對口服抗組胺藥和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沒有反應的病例,皮膚科醫生應該懷疑其潛在的腫瘤,并做相關的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