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這是用鮮血、汗水、淚水、勇氣、智慧、力量寫就的百年;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砥礪前行、充滿艱險、充滿神奇的百年;是苦難中鑄就輝煌、挫折后毅然奮起、探索中收獲成功、失誤后撥亂反正、轉折中開創新局、奮斗后贏得未來的百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作出這樣的戰略判斷,有著深刻的依據。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也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建國以來,黨的規劃便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也給國家各個方面帶來了巨變。
新時代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變化,深刻影響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如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都市圈引領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國城市建設發展成就顯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截至“十三五”末,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84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6.03萬平方公里。
在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下,一系列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都市圈通勤交通網持續完善,中心城市動能不斷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繼續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


協調發展之引“峰”填“谷”
協調發展,主要旨在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這是我國發展的實際倒逼而來,也是因時而動、應勢而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動選擇。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我國要建立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共同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實現文化繁榮發展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必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創新發展之科技中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從“嫦娥”探月到“長五”飛天,從“蛟龍”入海到航母入列,從北斗組網到5G商用,從隨處可見的“掃一掃”到層出不窮的“無人”“共享”……中國以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依托科技創新所帶來的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見證著我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創新的種子已經播撒,創新的激情正在升騰,創新的中國風華正茂。









全民共享新中國發展成就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項民生事業邁上新臺階,民生保障更加堅強有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


經過8年持續奮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自覺主動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開放的中國歡迎你
從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到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到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從開創性的進博會到規模盛大的服貿會……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中國在開放發展中爭取戰略主動。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將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清潔能源塑造未來
我國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高,可再生能源裝機快速增長。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將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綠色環保等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14億中國人正堅定走在綠色發展之路上,為子孫后代呵護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天空之眼瞰交通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的交通運輸秉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薄弱、整體落后的面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交通發展之路。
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發展進入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基礎設施網絡規模居世界前列,運輸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大幅躍升,人民高品質出行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中國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