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創造,衣食農事,依季候而作,隨時光流轉。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經歷史發展,農歷吸納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起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采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
劃分與命名
我國的節氣就是把一年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在軌道上的位置變化,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分為24段,每段約隔半個月時間,分列在12個月里,然后規定出各段名稱。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是360度,以春分為起點定為0度,每前進15度是一個節氣,例如清明、谷雨、立夏、小滿分別對應15度、30度、45度、60度。這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總共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至”是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分”在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寶貴的農業科學遺產,是中國人認“時”、用“時”的智慧結晶,更是樸素的“農業氣象預報”,有效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天地在節氣中
除了顏色之外,在二十四節氣中還要有靈敏的耳朵。春天的開動始于冰融以后那嘩嘩的水聲,夏天的降臨則是清晨的那一陣鳥鳴,秋天的風陣陣吹過松林,如浪潮一般回旋,而冬天的聲音是土地沉著的等待和雪花輕盈的歡快。
看見和聽見,是世界在緩緩打開,也是天地借由二十四節氣在給我們說法。月桃花用嬌艷身姿大膽地告白繁殖的渴望,生命的布告值得贊美,不用偽裝矯飾本真的欲望。楓葉的紅,不是概念中紅,它是用時間寸寸染付的金赤、絳褐、銀紅。整個秋色是一段慢慢織就的錦緞,愈是來得華美絢爛,愈是韶光易逝,恰如世間一切執念終是幻象。靜臥在冬天的窗下,聽見大風作響,感概天地、山谷、水域,無所不在的是生命的“眾竅”,如耳鼻口喉渴望呼吸。收割以后翻土的田地,扎扎實實顯示的是“根本”的力量。早春樹梢上初生的嫩芽,細看像是微微的燭焰,這是在漫漫冬夜中保守下來的生的期待。
萬物有神,道法自然,二十四節氣里藏有諸多的功課,東方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對它有意無意、或深或淺的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