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在青島,你以為鲅魚只是美味的海鮮嗎?
錯。這種漂亮、排場、錚亮的大魚,當然是一種常見的美食。但對于青島老丈人這類有趣的物種來說,鲅魚其實是一個閃閃發光的吉祥物,可大快朵頤,可慰藉心靈,可炫耀標榜,更可檢驗自家女兒的家庭高度和女婿的忠誠度。對于那些未來可能成為老丈人的準女婿而言,鲅魚也不是一種時令海鮮,而是掩護他堂然之跨進女朋友家的柳條帽,或者說被女朋友家接納的敲門磚。
鲅魚對于青島而言,也不僅僅是萬千海鮮的一抹亮色,它更像是一種寵物,集中了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情文化。所以啊,鲅魚們如果知道自己身后是被如此多功能地使用、適用、實用與食用,被賦予巨大的使命。一定感嘆自己死得偉大、死得光榮、死得其所。

青島的男人如果生了一個女兒,人們除了祝賀他加入“老丈人協會”外,還會恭喜他,今后有女婿“送鲅魚”孝順了。青島人都知道,每年春季魚汛初到時,女婿都要登門給岳父岳母送新鮮鲅魚,此風由來已久,年年如此,已成習俗。甚至有人說,青島的鲅魚節其實是“老丈人節”。那句“谷雨到,鲅魚跳,丈人笑”的俗語即源于此。
沒有一座城市,會像青島一樣,對鲅魚注入無限的鄉情與熱情,以及豐富的饕餮、想象。鲅魚是大海味道的總和,是青島尋常人家廚藝等級“展揚”的民間指向。一招鮮的獨家鲅魚餃子、熏鲅魚、鹵鲅魚籽和鲅魚丸,才是海貨小廚神的入級標配。四五月間,性感的鲅魚,才能留下春風。
寬泛點講,鲅魚就是南方人說的馬鮫魚。不過青島的鲅魚叫藍點馬鮫。這種大塊頭的海魚,肉質寬厚而刺少,產量也頗為喜人,因此家常而實惠,是最讓青島人傾注豐饒創造力的海貨。青島人的餐桌上因了鲅魚的加盟而豐盈,使春日愈發蓬勃。一條鲅魚,青島人對其傾注了全方位的想象力,除了紅燒、清蒸、炸、烤、煎之外,還創造了甜曬鲅魚、鲅魚干零食、鲅魚餃子、鲅魚丸子這樣的美味。
甚至,鲅魚的籽、頭、尾、皮、骨頭等看似“雞肋”的下腳料,在巧做之后竟成上品。鲅魚尾首當其沖,青島民間有“刀魚頭,鲅魚尾”的美譽。鲅魚頭紅燒至酥軟,一度為大酒店搶手的個吃。去肉后的魚皮富含膠質,不吝于三文魚皮,油煎后香而不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后,青島沿海漁村遍布簡陋的野生漁家飯店。所有的食材,幾乎都是從漁船直接飛到后廚,廚師也不過是一個做飯相對較講究的漁民,一切皆以鮮活取勝。有意思的是,漁家飯店雖然粗狂而狂野,但無一例外都用一道少而精的甜曬鲅魚籽,作為飯店檔次的一種標簽認證。這道涼菜為春鲅魚籽加一點生抽或者醬油甜曬后,切成透明薄片油煎而成。因為金貴,每片春鲅魚籽切得極薄,食客對著太陽照一下,一束絳紅色的光從天空打到臉上。
近些年,餐桌越發講究食不厭精,魯菜慣常的紅燒鲅魚成為最不討喜的一類吃法。于是,鲅魚的新鮮度成就了個性而時尚的新吃法,比如日式的魚生、川菜里的水煮魚片。甚至仿照歐式的煎鱈魚來制作鲅魚段,再配以檸檬汁和干白,也是一款拉風的吃法。如果到青島家庭做客,餐桌上有一大盤用裹雞蛋液和面粉煎制的鲅魚段,那一定要多敬主人幾杯酒。這種煎鲅魚雖然口味既寥淡又肥膩,確是青島待貴客的一道菜。這有點像少數民族地區吃手抓羊肉,看似做法平實,卻內涵著主人熱氣蒸騰的一顆好客之心。
青島人對鲅魚的熱愛,絕對是認真而瓷實的。

他們把鲅魚餃子和鲅魚丸子這兩道費時費力的美食,作為普通家庭廚房進階的一個重要標志。如果一個廚藝菜鳥,能熟稔掌握以上兩項鲅魚菜譜,基本可以將任何海鮮制作玩于股掌。
供給制的年代里,過年時供應的海鮮多以大宗的凍鲅魚為主。這些冷凍的魚不知道在冷庫里安息了多長時間,游上春節餐桌成為熏魚,無疑是它們最體面的歸宿。走親訪友,每家待客的佳肴里,熏魚是雷打不動的涼菜。
作為當家涼菜,熏鲅魚幾乎成為民間廚藝爭霸賽的殺手锏。因此這道菜雖然表面黑不溜秋,實際上暗地里不動聲色地被下了不少猛料和狠招。這么說吧,青島有多少家人,就有多少個熏魚的秘制配方。更有人家,把這個配方當成傳家寶一樣貴重。閨女出嫁時,親手交上一張手寫的熏魚配方,也是淚點之一啊。

以前,很多人家做熏魚都是在晚上。首先時間比較充裕,最重要的是饞貓們都呼呼睡去,否則勾起他們的饞蟲,可是相當影響家庭團結的。
可以想象,夜黑風高之時,這家的老爸悄無聲息打開抽屜,從小盒里取出秘方。摸進廚房,照著上邊羅列的要素,一一鋪陳,然后甩開膀子操練起來,獨樂著一年中最盛大的廚房派對。
一年四季,青島人離不了的還有用花椒鹽水腌漬、晾干的咸鲅魚。當冬季跌跌撞撞的來臨,北風逼退了海風咸的氤氳,甜曬的鲅魚也迎來了自己的狂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