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杰
江蘇省興化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江蘇興化 225700
子宮切除術為婦科常見術式之一,其在子宮良性疾病治療中有理想效果,常規開腹全子宮切除術雖也可完全切除病變組織,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切口大、出血量多,導致術后也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影響其整體預后效果。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腹腔鏡被廣泛應用在多種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在其輔助下展開婦科手術可降低對機體損傷,亦可加速其機體各功能恢復速度,規避傳統開腹手術對患者身心狀態的損傷,但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術中預防發生出血、泌尿系統損傷等并發癥仍是手術的重點,如何提高腹腔鏡治療安全性為臨床亟待借鑒問題之一[1]。自2020年3月起該科臨床對部分傳統手術步驟進行改良,在處理子宮動靜脈及子宮旁組織之前,先用單極電鉤切開陰道前穹隆并以此作為切斷子宮動靜脈的標志,為深入了解其臨床價值,該文方便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該院收治的94例實施全子宮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94例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雙盲法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患者的年齡43~56歲,平均(49.25±5.51)歲;孕產次1~4次,平均(2.14±0.24次);22例子宮腺肌癥,20例子宮肌瘤,2例功能性子宮出血,4例宮頸上皮內瘤樣變(Ⅲ級);平均體質指數(BMI)(23.61±3.02)kg/cm2;平均子宮體積(182.24±146.48)cm2。對照組46例患者的年齡43~55歲,平均(48.98±5.31)歲;孕產次1~5次,平均(2.54±0.28)次;21例子宮腺肌癥,18例子宮肌瘤,1例功能性子宮出血,6例宮頸上皮內瘤樣變(Ⅲ級);平均BMI(23.64±3.08)kg/cm2;平均子宮體積 (182.51±146.31)c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獲得審批。
納入標準:①年齡>20周歲者;②滿足手術指征者;③經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確診存在婦科疾病者;④精神及心理狀態理想者;⑤無生育要求者;⑥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丟失者;②子宮>14周,盆腔嚴重粘連者;③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④凝血功能異常者;⑤手術不耐受者;⑥合并其他子宮惡性病變者;⑦自愿退出該次研究者;⑧心肺功能疾病者[3]。
對照組采用常規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指導患者選擇膀胱截石位,使用碘伏溶液對手術部位皮膚進行消毒,消毒結束后上舉宮器,在臍孔正中部位切開1 cm,成功置入氣腹針在明確其位置無誤后向腹腔內注射3 L CO2,確保腹腔內壓力在13 mmHg;利用腹腔鏡實施手術探查,選擇麥氏點部位放置5 mm Trocar,并在左下腹部麥氏點及恥骨聯合上方靠近左側2 cm位置各放置5 mm Trocar,將手術器械置入腹腔內進行操作。利用雙極及超聲刀將子宮兩側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兩側輸卵管峽部電凝切斷,超聲刀打開兩側闊韌帶前后葉,切開膀胱反折腹膜,并分離膀胱宮頸間隙至舉宮杯杯緣外約1 cm處,電凝雙側子宮血管并切開處理宮旁組織,至舉宮杯杯緣。電鉤沿舉宮杯杯緣切開陰道前壁,完整切除全子宮。
治療組采用改良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其他措施如對照組,將用超聲刀分離膀胱宮頸間隙至舉宮杯外約1 cm后,電凝雙側子宮血管暫不切斷,沿舉宮杯杯緣單極電鉤打開陰道前穹隆,切開陰道前壁約2/3,再用超聲刀電凝切斷雙側子宮動靜脈及宮旁組織。
心理疏導:在手術實施前為各個患者講解手術優勢、注意事項等,并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若心理狀態較差可為其講解治療成功案例,并做好疾病相關原因、手術重要性答疑解惑工作,確保其術前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腹腔引流時間等。
②記錄兩組術中出血、盆腔感染、泌尿系統損傷、中轉開腹等并發癥發生率。
③參考SDS、SA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臨界值50分、53分,得分越高心理狀態越差。
治療組術中出血量(39.42±11.52)mL、手術時間(83.21±31.41)min、肛門排氣時間(37.11±10.72)h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住院時間(5.11±0.62)d、首次下床時間(18.81±3.11)h、腹腔引流時間(2.04±0.91)d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
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08%,低于對照組(19.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率比較[n(%)]
術前,兩組SDS、S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治療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
全子宮切除手術分為經腹部、經陰道、腹腔鏡等多種方式[4-5]。手術方式選擇主要包含盆腔解剖關系、手術操作者臨床工作經驗、手術指征等,研究認為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安全性較高,整體應用效果理想,但統計發現治療后有0.3%~1.5%患者會發生輸尿管損傷、0.8%~2.9%發生術中出血,究其原因是該手術實施中最關鍵的措施是準確、充分徹底凝斷子宮動脈,但電外科器械凝斷子宮動脈這一步易出現輸尿管熱損傷,鑒于此,精準、充分地凝斷子宮動脈是確保手術順利實施的關鍵[6-9]。
結果顯示:治療組術中出血量(39.42±11.52)mL、手術時間(83.21±31.41)min、肛門排氣時間(37.11±10.72)h低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腹腔引流時間與對照組相近,并發癥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該結果與張弛遠等[10]研究中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39.42±33.2)mL、手術時間(83.21±31.1)min低于對照組”結果接近,可見改良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在確保手術治療效果,降低手術風險中可行性較高,分析原因為傳統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實施中醫師因擔心損傷膀胱、輸尿管將子宮動脈凝斷位置選擇略高,導致子宮動脈凝斷不足發生出血,而該次就術式進行改良,通過明確定位凝斷子宮動脈位置,確保可充分凝斷子宮動脈;首先打開膀胱反折腹膜后充分下推膀胱,舉宮杯上舉子宮可增加陰道前壁張力,使膀胱、陰道前壁間隙可充分暴露,降低手術難度;其次陰道前穹隆切開后,組織張力下降,有利于止血,膀胱進一步下移,減少輸尿管損傷,且改良法可快速止血,精準定位,充分凝斷子宮動脈,減少熱損傷,控制宮旁組織處理的深度和寬度,確保手術安全性。常規的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改良術式相比實施難度偏大,此外改良法更適合運用在并發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等患者,因其盆腔組織增厚水腫會明顯增加手術的難度,對于有多次剖宮產史、患有特殊部位的肌瘤比如宮頸肌瘤,闊韌帶肌瘤等患者運用改良法也明顯減少手術中并發癥的發生[11-16]。在傳統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凝斷子宮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和卵巢固有韌帶的過程中,子宮側的斷端創面張力較大,導致血管密集,雙極止血效果、抵御正常人體血管內血液壓力效果較差,因此止血效果不理想,而改良術式實施中電凝雙側子宮血管暫不切斷,打開前穹隆后再處理,此時子宮側斷端的血管內血液壓力值非常小,因此不易發生術中出血,且血液中含有吞噬細胞,隨著出血量的增加吞噬細胞數量明顯下降,無法及時清除體內炎癥因子,進而影響其免疫功能[17-18]。
結果顯示,治療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可見經改良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后患者心理狀態相對穩定,究其原因是術中出血量較少可降低其擔憂心理,而術后未出現明顯并發癥,機體各功能可快速恢復正常;其次良好的心理狀態可降低身心應激反應,將機體免疫功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既可避免術后發生感染,亦可促進機體各功能恢復。
全子宮切除術在婦科較為常見,應用率位居腹部手術第3位,隨著手術器械的不斷發展及優化,腹腔鏡手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與傳統經腹部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在開展過程中具有微創及視野清晰等優勢,經自然腔道的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雖也屬于微創治療方式,但若患者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及合并有盆腔其他疾病如卵巢腫瘤時等情況,陰式手術操作時存在一定的困難,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可在清除病變組織的同時,避免開腹手術出現的嚴重創傷,彌補陰式全子宮切除時手術視野小的缺陷。目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多應用在婦科子宮疾病治療中,在治療中應用血管閉合器可對直徑<7 mm的血管進行閉合,且無需對血管周圍組織進行分離操作,但單獨實施雙極鉗在完成上述操作的過程中,效果一般并不理想。故該文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進行改良,改良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與傳統方案相比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但臨床對比發現二者在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腹腔引流時間等預后指標中對比無差異,考慮為術者對手術操作區域解剖層次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后期手術實施者需加強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減少治療中其他因素對手術及預后結果影響。
綜上所述,改良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可降低手術風險系數,可減少手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難度,簡單易學,值得基層推廣,但基于該研究納入樣本數量有限、研究時間較短,通過對比雖證實改良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可縮短手術時間,但未明確其對患者性生活、生活質量等的影響,鑒于此后期需優化研究設計方案,通過多數據、大指標對比為臨床實施全子宮切除術提供豐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