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明
高血壓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速度快于常人,這會導致患者出現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1],進而使得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提高,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患者腦血管破裂從而出現腦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2]。在患者因高血壓出現腦出血時,部分患者家屬會直接自行將患者送往醫院,或在送往醫院過程中拒絕院前急救措施。但臨床多認為在患者送達醫院前采取相應的急救手段,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都有更積極的意義,可以提升患者后續的治療效果,避免患者因出血造成嚴重的神經功能受損[3]。本文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經本中心接診轉運的60 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分析院前急救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經本中心接診轉運的60 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年齡40~75 歲,男35 例,女25 例。根據院前轉運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 例。納入標準:患者屬于高血壓性腦出血,愿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精神狀態不穩定、不愿意參與研究的患者。本次研究中所有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得到本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轉運過程中未采取院前急救,在入院后采取相應醫療措施。實驗組采取院前急救措施并轉送至醫院:①在接到患者后立即采取標準的急救措施,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者吸氧和靜脈滴注甘露醇以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如果患者已經開始嘔吐則清理穢物后讓患者的頭側偏防止誤吸。安撫患者情緒,如果患者心跳停止,立即開始心肺復蘇,操作中要密切的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脈搏、血壓和瞳孔等。②在患者送至醫院的路途中,固定患者的四肢和頭部、臀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繼續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③在途中醫生或護理人員與醫院預約好綠色通道和準備好患者檢查所需的設備,在入院后第一時間開展CT、磁共振(MR)檢查,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IHSS 評分、生活質量、滿意度。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意識有恢復,可以活動,血壓為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略好轉,血壓接近正常水平;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好轉,意識障礙,血壓異常??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颊呱窠浌δ苋睋p情況采用NIHSS 評定,總分為45 分,以患者分數越低為治療效果越好。開展生活質量評分,從的心理、生理、社會功能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問卷的滿分為100 分,最低分0 分,生活質量與分數呈正比?;颊邼M意度調查中,滿分100 分,<60 分為不滿意,60~90 分為基本滿意,>90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n,%)
2.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NIHSS評分(15.14±2.42)分低于對照組的(21.34±4.2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實驗組患者心理功能評分(82.4±5.6)分、生理功能評分(83.5±3.4)分、社會功能評分(80.2±4.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1.4±6.2)、(72.5±5.8)、(73.4±4.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十分滿意13 例,基本滿意13 例,不滿意4 例;對照組十分滿意6 例,基本滿意13 例,不滿意11 例。實驗組患者滿意度86.67%高于對照組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高血壓病例在我國人口中占比逐步升高。高血壓會使患者的血管變薄變脆,沒有得到控制、治療的高血壓很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急性高血壓腦出血[4]。且一旦患上高血壓,再加上沒有得到恰當的治療,往往會引發其他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高血壓性腦出血就是高血壓導致動脈變形從而導致患者的血壓突然上升,動脈無法承受如此多的血液最終導致大腦動脈破裂引起的腦出血[5]。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一類重癥疾病,患者的病情重,病情急,治療必須爭分奪秒,因此在患者出現高血壓性腦出血時,如果能夠在入院途中采取急救措施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將會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因此也就有了院前急救這一說法,即醫生和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前對患者采取相應的治療和急救手段,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即初步急救、途中急救和備好綠色通道[6]。醫生、護理人員在接到患者后立即采取標準的急救措施,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患者吸氧和靜脈滴注甘露醇以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如果患者已經開始嘔吐則清理穢物后讓患者的頭側偏。安撫患者情緒,如果患者心跳停止,立即開始心肺復蘇,操作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如呼吸、脈搏、血壓和瞳孔等等。然后在患者送至醫院的路途中,固定患者的四肢和頭部、臀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并繼續密切的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在途中醫生或護理人員與醫院預約好綠色通道和準備好患者檢查所需的設備,在入院后第一時間開展CT、MR 檢查,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一般認為采取這樣的院前急救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預后,并且可以降低后續的治療難度,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風險,并節約大量等待時間[7]。在本文研究結果中,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滿意度86.67%高于對照組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尹志強[8]采用院前急救后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更高,NIHSS 評分更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都比轉運過程中不采用院前急救的患者更高的研究結果一致。這表明采用院前急救是有必要的,通過急救降低顱內壓,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將有利于患者的后續治療。
綜上所述,以院前急救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有利于患者治療效果提升,避免神經功能受損,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院前急救在臨床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治療中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