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闖
隨著交通運輸事業的快速發展,交通事故發生率和交通事故傷害程度越來越高。據有關資料顯示[1],交通事故造成的創傷具有損傷復雜和進展迅速特點,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同時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常見的交通事故易導致重型顱腦損傷,重型顱腦損傷是具有病情復雜多變、病死率高和急救措施難度大等特點臨床危重病之一,因此及時有效的急救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常規急救措施是臨床急救措施中最常用的方法。近年來人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急救模式,即一體化急救措施,該模式能為患者提供快速急救措施服務,在患者治療中得到應用并受到臨床急診科的重視。一體化急救措施通過有機整合醫院資源來形成分工明確、協作密切以及高效運轉的搶救體系,可以顯著提高搶救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對此類患者進行及時有效一體化急救的措施來保障其生命健康。本文從理論基礎、研究現狀和臨床證據等方面觀察,對發生嚴重車禍患者經一體化急救措施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研究,并比較發生嚴重車禍患者采取不同急救措施對其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5月大連市中心醫院急診科收治的100 例發生嚴重車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 例。對照組患者男25 例,女25 例;年齡15~39 歲,平均年齡(24.4±4.9)歲;顱腦損傷16例,胸部損傷20例,腹部損傷10例,四肢傷14 例。試驗組患者男26 例,女24 例;年齡14~42 歲,平均年齡(25.3±5.6)歲;顱腦損傷15 例,胸部損傷15 例,腹部損傷5 例,四肢傷15 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損傷部位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發生嚴重車禍患者,患者年齡10~60 歲,無其他基礎疾病且臨床資料齊全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存在合并其他基礎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急救治療模式,急診室值班人員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刻準備急救物品。在轉運過程中治療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特點,為患者做好詳細的治療準備。采取常規急救措施,按班分配院內外人員進行治療,按班職責開展治療工作。
1.3.2 試驗組 進行一體化急救措施。成立由科室主任和科室骨干組成的急救小組,且成員固定。根據工作經驗和綜合技術能力來安排相應的崗位,實行工作責任制,進行相關知識培訓來提高專業技能;按不同的職能區域,劃分為呼吸和循環支持組、聯絡和處置組、急救觀察組等各職能治療組,每組選擇一名具有臨床急救經驗豐富的人員為組長;各急救治療組應保證≥4名在崗,至少有1名組長在場負責各項搶救工作,并有序安排和派遣。值班人員接到急救電話后用簡短的語言了解傷員的出事地點和情況等信息,用有關語言安撫患者不良情緒,同時準備好急救物品,盡量在最短時間內準備齊全。患者到達醫院后確定按照先重后輕原則進行緊急搶救,重傷患者及時清理呼吸道,避免窒息和吸氧,呼吸衰竭患者應行氣管插管;應建立多條靜脈通道來迅速補充液體,補充血容量來防止休克,及時用溫和的語言對患者的家屬進行解釋溝通,確保應急工作順利開展。運輸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瞳孔、血壓和呼吸等生命體征,及時處理異常變化,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并用語言方式安撫患者,減少因心理恐懼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引起心率加快等應激反應的發生;呼吸支持組負責氣道管理;循環支持組負責胸外按壓、建立靜脈輸液路徑;處置組負責傷情再評估和骨折固定等。應急小組組長要協調好各項應急工作。醫院轉院無縫銜接時開通綠色通道,對患者進行X 光、CT 及B 超檢查,需手術搶救的立即通知手術室及相關科室,使其迅速做好手術準備后把患者送到手術室。危重患者直接轉到重癥監護室進行治療。在運輸過程中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完成書面交接工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休克,心臟驟停以及窒息。比較兩組患者搶救蘇醒后SAS、SDS 評分,評分越高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12.5%低于對照組的3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SAS 評分、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對緊急交通事故患者來說,贏得搶救時間來降低傷殘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病情危重和病情變化迅速,對此類患者進行急救,為后續搶救贏得寶貴時間,對挽救其生命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以往常規的急救治療,缺乏各科室和各環節的密切聯系,導致搶救黃金時間的浪費及救治不及時,從而致殘甚至死亡。因此尋求一種更科學的急救治療模式,為緊急交通事故患者,提供有效的急救醫療服務,成為急救治療領域的重點。一體化急救措施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治療急救合作方式,具有急救程序緊密銜接和急救資源共享優點。一體化急救措施通過合理安排每個醫務人員的工作,通過小組間密切配合來保證急救工作的有序進行。在醫院內的職能急救治療小組,能在急救組長的指導下實施急救工作,實現各環節的無縫銜接來縮短非治療時間,真正保證搶救時間不浪費,顯著提高事故患者的急救效果的正常情況,且人體心理活動和外部環境都比較穩定。然而事故發生后,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平衡會被打破,進而產生緊張和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交通事故是一種不可預見的事故,患者面對血淋淋的現實,準備不足會感受到死亡的威脅,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況。當患者看到醫護人員搶救狀態,和隨行家屬愁眉苦臉時的恐懼就會倍增。對于肢體畸形和重要器官損傷,患者會擔心日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喪失,而出現焦慮。相關研究表明[2,3],交通事故創傷患者過度的情緒反應,會導致應激激素水平升高和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對救援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會不利于救援工作的開展。實施一體化急救措施后的救援人員在應急工作的全過程中,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況給予有效的心理支持,可以明顯消除患者的后顧之憂和患者心理壓力,使患者全力配合急救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近年急診科醫患糾紛的報道較多,主要原因是患者對急診治療工作不太滿意。與常規急救治療相比的一體化急救措施大大加強各環節的銜接,顯著縮短急救時間,有效提高搶救效率和成功率。內外部治療力量的有效整合能顯著降低手術事故的發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劉敏[4]在醫護一體急救管理模式在急重車禍急診處理中的應用價值體會中發現使用一體化急救措施,可以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質量。俞亞菊等[5]在醫護一體急救管理模式在急重車禍急診處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分中發現一體化的搶救可以提高患者對搶救對的滿意度,減少醫患之間的糾紛,與本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對發生嚴重車禍患者采取一體化急救措施的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減少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及降低SAS、SDS 評分,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