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博洋
肩周炎的致病原因大多是由于其關節附近的軟組織發生病變所引起的,因為其發病原因又和年齡以及外感邪氣相關,日常生活中,肩周炎又被稱為五十肩、凍結肩和漏肩風等,其主要臨床特征以關節疼痛和肩關節功能障礙為主,發病年齡通常在50 歲前后,此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內。在目前肩周炎的治療方案中,推拿是最為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也經常采用物理、針灸和運動等治療方法,然而所得到的效果并不是特別明顯。隨著近幾年醫療衛生的發展,在治療方法上也逐漸趨于多樣化,醫學上逐漸將體外沖擊波配合推拿來對肩周炎進行治療,因為此法具有風險和治療費用低、治療時間短以及緩解疼痛迅速等優勢,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2]。最近幾年,本院對此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層次的臨床研究,為緩解患者的疼痛和加快治療周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本研究通過分析推拿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觀察,為治療肩周炎提供快速有效的康復方法,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9月~2019年5月來本院門診進行治療的9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病程最短1 周,最長8 個月。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推拿組、沖擊波組以及推拿配合沖擊波組,每組30 例。推拿組男15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48.65±6.31)歲。沖擊波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51.34±6.20)歲。推拿沖擊波組男10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8.71±6.52)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依照過去國家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對肩周炎的診斷標準進行判定[3],在進行此次實驗時沒有同時進行其他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心血管、腎臟有嚴重疾病的患者;②有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患者;③肩關節脫位患者;④有心臟疾病,易發心絞痛,安裝有心臟起搏器,帶有凝血功能障礙和外周神經疾病的患者;⑤精神狀況不佳,不能進行正常表達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推拿組 患者采用推拿治療。依照最新版高等醫學教材《推拿學》中所述的治療肩周炎的推拿方法,對患處進行推拿治療,推拿時間20 min/次。
1.4.2 沖擊波組 患者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沖擊波治療儀選用瑞士STORZ MP100 的儀器,在進行實際操作時,推拿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取建臥側位,使受傷的一側暴露出來,對痛點及周圍軟組織進行沖擊,總治療時間為20 min/次,沖擊力量2.0 bar,頻率13 Hz,次數3000 次。
1.4.3 推拿配合沖擊波組 患者采用推拿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依照沖擊波組和推拿組方法,在進行推拿操作后,繼而進行沖擊波治療。
三組患者均治療3 次/周,10 次作為1 個療程,在治療1 個療程后,對患者各項指標進行觀測,觀察是否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三組患者治療效果、疼痛評分、肩關節運動功能。
1.5.1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效果依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分為臨床治愈:患者肩關節周圍的疼痛感幾乎完全消失,功能也逐漸趨于正常;顯效:還留存有一定的疼痛感,當身體過勞或因天氣變化時酸痛明顯,肩關節功能基本正常;好轉:痛感有所緩解,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無論是肩部疼痛還是肩關節的正常功能均無明顯改變。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2 疼痛評分 依照美國衛生研究所的疼痛測定方法進行評判。視覺標尺為0 cm 時,即為0 分,說明沒有感受到痛覺;視覺標尺1~3 cm 則為2 分,雖然仍然帶有一定的痛覺,但是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標尺位于4~6 cm 時,分數為4 分,此時的疼痛級別為中度,對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影響;標尺位于7~10 cm 時,此時已到重度階段,評分為6 分,對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均存在有較大影響。
1.5.3 肩關節運動功能 依照《肩周炎康復體療功能評定方案》對肩關節基本功能恢復狀態進行判定[4]。主要包括摸耳、外旋、摸背和內旋4 項指標。每項滿分均為90 分,當測評結束后,患者總分值越高,說明治療效果越好,肩關節功能恢復越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推拿配合沖擊波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推拿組、沖擊波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組、沖擊波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后,三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推拿配合沖擊波組患者低于推拿組、沖擊波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組、沖擊波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后,推拿配合沖擊波組患者摸耳、外旋、摸背、內旋評分及總評分高于推拿組、沖擊波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組、沖擊波組患者摸耳、外旋、摸背、內旋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推拿配合沖擊波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運動功能比較(±s,分)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后肩關節運動功能比較(±s,分)
注:與推拿配合沖擊波組比較,aP<0.05
肩周炎是由于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受損,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導致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具體的發病原因還不明確,通常認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位于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因長期勞累和外傷受損等原因導致其發生退行性改變。雖然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可以自行痊愈,但是肩關節仍然會留有部分功能障礙。對于多數患者,則需要進行合適的醫學干預,否則當疾病嚴重時,會對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中醫界認為,肩周炎的發病原因大多數是以腎臟和氣血虧虛為主,過勞外傷以致筋骨淤血難疏或外感邪氣,經絡不通。面對肩周炎患者時,推拿治療是第一方案,也收到了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5],推拿治療肩周炎對于患病處具有經絡疏通和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肌肉的緊張程度,對肩關節周圍的受損組織在血液循環方面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加強血液對受損軟組織的營養供應,同時還具有消炎止痛、加快物質代謝以及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和軟組織修復等作用。最近幾年隨著醫學的發展,作為一種新興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體外沖擊波的應用在骨科方面也越顯得越發重要。它可以發出震動波穿過人體的層層結構,包括體液以及組織等,直接對患病處進行治療。目前也有研究數據表明,這種治療方法對于軟組織損傷所造成的疼痛具有明顯效果,是一種非常好的物理療法。沖擊波治療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機械壓力效應:促進血液微循環,加快細胞對氧氣的攝入和防止組織之間粘連;②壓力的壓電效應:加快骨組織受損的修復和愈合;③空化效應:疏通血管微循環的閉塞,松解關節軟組織之間的粘連;④止痛效應:沖擊波能夠阻斷疼痛消息在感受器上的傳遞,對神經末梢細胞也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對于肩周炎較為嚴重的患者,采用推拿配合沖擊波治療的方法在減輕疼痛和預后方面,療效較好,但是當患者的受損軟組織間粘連較為嚴重時,需要與其他更好的臨床治療方案相配合,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綜上所述,采取推拿法與體外沖擊波相互配合的治療方案治療肩周炎,在緩解肩關節疼痛和改善其功能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兩者互補共贏,顯著提高了治療肩周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