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在臨床醫學中結直腸癌是一種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部位為直腸、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該病發生早期患者會出現直腸刺激癥狀,如血便、排便次數增加等[1]。結直腸癌晚期患者的病灶部位會增大,此時患者會出現腰酸乏力、尿頻、尿急等癥狀。當前,針對結直腸癌常采用化療方法,但這種方法治療效果不夠明顯,且有復發的可能[2,3]。所以,除了臨床治療外,還要加強臨床護理的實施。本研究探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綜合康復護理后對其康復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76 例接受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將所有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41~68 歲,平均年齡(56.18±5.28)歲。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42~68 歲,平均年齡(56.87±5.6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納入接受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患者的病灶無轉移情況。排除標準:排除胃潰瘍穿孔患者、排除病灶轉移者、排除高血壓患者、排除精神障礙患者。本次研究前納入的患者及家屬均獲得知情權,并簽署同意書。研究經院方論理委員會審批后實施。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結腸癌根治術治療。手術完成后,對照組使用傳統護理方法,既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主要包括患者的脈搏、血壓、體溫等指標,同時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狀況。詳細記錄患者排氣、胃腸道引流等狀況。觀察組患者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加強心理護理 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注重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甚少,對于未知情況會產生恐懼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開展,此時護理人員要以積極的態度和飽滿的熱情與患者溝通[4],以便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
1.2.2 康復護理 ①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嚴密的觀察,尤其是血糖狀況、心肺功能、血氧分壓等要密切關注。②患者術后臥床休養期間護理人員要定期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調整,提升患者的舒適度。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況,如果狀態良好,護理人員可將患的體位調整為半臥位,這有利于加快胃腸道引流,并減少手術創傷部位的壓力[5]。③另外護理人員要定期對病房進行清理,并做好通風消毒工作,降低患者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此外,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恢復前的護理配合,比如翻身、體位調整、關節訓練等,通過以上訓練方法改善患者的恢復狀況,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恢復狀況,若患者恢復良好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并引導其進行康復訓練,起初訓練強度不宜過大,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的調整訓練強度[6]。④為了避免患者出現水腫或下肢靜脈栓塞的情況發生,護理人員要定時進行下肢按摩。由于患者術后恢復期間對于營養的需求較高,所以護理人員要合理的制定飲食方案,可根據中醫理論選擇進補益氣且補血的食物,同時也可采用中醫針灸方法進行護理,以便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早期訓練時指導患者完成翻身、坐起、屈膝等訓練,以此提高機體活力,從而促進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如果患者的能力較弱,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退步進行按摩,避免發生靜脈血栓。術后還可利用中藥康復護理方法,利用針灸合理的選擇穴位,以此促進患者的康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胃腸道引流、排氣、康復活動訓練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胃腸道引流、排氣、康復活動訓練時間比較 觀察組引流時間、排氣時間、康復活動訓練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26%低于對照組的2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引流、排氣、康復活動訓練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引流、排氣、康復活動訓練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醫療水平和醫療技術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種背景下,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提升,對于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有越來越高。傳統護理模式已難以滿足患者的及家屬的需求,所以,為了能夠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臨床中應該注重護理模式的創新,致力于開發出具有全面性、科學性、細致化的護理模式。當前,護理工作的不斷深入,許多新型護理模式應運而生[7]。綜合護理是在傳統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后的結果,更加注重細節護理、全面護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詳細講解,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認知,并且能夠讓患者真正意識到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同時,該護理模式比較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況,除了基礎性的健康宣教外,護理人員還需要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原理,并在護理期間積極主動的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了解情況實施針對性的疏導,并給予患者一定的鼓勵,使治療依從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增加臨床治療效果[8]。此外,綜合康復護理對患者治療后的康復訓練較為重視,在護理期間正確的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結合中醫理論給予患者飲食方面的指導,從而使患者的術后康復更加順利。
結直腸癌手術是此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在手術前需要對患者的腸道進行清理,但腸道清理會導致患者全身性水鈉平衡出現失調現象。另外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該反應會導致機體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就會隨之增加。通過綜合康復護理的方法能夠預防并發癥等不良情況。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引流時間、排氣時間、康復活動訓練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接受綜合康復護理后,其康復效果能夠得到有效的促進,且并發癥發生率減少,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