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產婦經歷妊娠以及分娩后,其身體各器官會發生相應變化,身心也會處于強烈的應激轉變狀態,尤其是初產婦,還會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不但會對自身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危害到新生兒的正常發育[1]。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升高,對產后護理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種形勢下,為改善產婦產后不良心理,促進其身心康復,應積極做好產婦產后康復護理工作[2]。基于此,本文以本院產科92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就其產后行綜合康復護理的效果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來于本院分娩的92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18~33 歲,平均年齡(27.54±3.18)歲;孕周35~41 周,平均孕周(37.48±2.26)周;孕次1~4 次,平均孕次(1.93±0.69)次。觀察組產婦年齡19~34 歲,平均年齡(27.58±3.07)歲;孕周34~41 周,平均孕周(37.51±2.28)周;孕次1~4 次,平均孕次(1.95±0.69)次。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初產婦;骨盆正常,行陰道分娩;均知曉實驗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胎膜早破、胎先露異常;有引產及早產史;伴發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泌尿系統、免疫系統及造血系統疾病;巨大兒、新生兒有先天性疾病,以及產后出現嚴重并發癥等產婦。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產婦給予產后常規護理,包括乳房清潔、會陰傷口護理、母乳喂養指導及飲食指導等。觀察組產婦則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產后綜合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 心理康復護理 安排助產士對產婦展開一對一的交流,與其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向產婦發放宣傳資料,向其詳細講解產后擠奶的方法,新生兒喂養及護理技巧,以及產后飲食、運動及避孕等方法,以促進產婦自護能力的提高。此外,護理人員還應認真傾聽產婦的訴求,讓其及時宣泄情感;對產婦的心理狀態進行及時評估,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支持,引導產婦保持樂觀的心情;鼓勵產婦照顧新生兒,以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指導產婦開展產后鍛煉,并讓同期分娩順利的產婦一起交流,分享自身的康復經驗。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號召家屬參與到產婦的護理工作中來,多關心產婦,并及時糾正家屬不正確的生育觀。
1.2.2 乳房康復護理 結束分娩后,用42℃左右的毛巾對產婦的乳房進行熱敷,2 min 后在乳房的周圍涂上適量的凡士林,然后分開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將乳房基底部環抱住,以產婦不感到痛苦的力度,從多個方向活動乳房,按摩2 次/d,5 min/次。然后用指腹對乳根、乳中、中府以及膻中等穴位進行按摩,采用拇指、食指及中指的指腹面,沿著乳腺管從乳房的根部朝乳頭的方向縱向按摩乳腺導管。隨后再用一只手將乳房拖住,并攏另一只手的四指,在乳暈周圍用指腹展開360°旋轉,對乳房的腺泡及小葉進行按摩。
1.2.3 子宮康復護理 在對子宮進行復舊按摩前,叮囑產婦將膀胱排空,放松全身,平臥于按摩床上,在其子宮按摩區域涂上適量的凡士林,對宮底以及三陰交、關元等穴位進行按摩,手法如下:將手掌置于產婦的宮底部,將小魚際肌掌側作為用力點,然后按順時針方向對子宮進行環形按摩,按摩5~8 min/次;至于三陰交及關元等穴位,則采用點穴等規范化的按摩動作,注意用力柔和且均勻。
1.2.4 盆底康復護理 指導產婦采取平臥的體位,分開雙下肢并屈曲,主動收縮尿道與肛門,產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覺,持續收縮10 s 后再放松,30 次/組,指導產婦訓練3~4 組/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康復指標 比較兩組產婦康復指標,包括泌乳始動時間(從娩出胎盤、胎兒至擠壓乳房后滲出清亮乳汁的時間)、惡露時間、子宮入骨盆時間、產后出血(娩出胎兒24 h 內的出血量>500 ml)、泌乳量(分為3 個層次:多:哺乳次數>8 次/d,可充分滿足新生兒需求,新生兒情緒及睡眠質量都比較好,且產婦感覺雙側的乳房飽滿;中:能夠滿足新生兒大部分需求,但同時需添加奶粉,新生兒情緒及睡眠質量一般,產婦感覺雙側的乳房飽滿;少:無法滿足新生兒需求,需大量配方奶,新生兒經常哭鬧,睡眠質量差,產婦雙側的乳房松弛)。
1.3.2 產后抑郁改善效果 比較兩組產婦護理前后EDPS 評分。采用EDPS 來評價產婦護理前后的抑郁程度,該量表包括抑郁、恐懼、悲傷、自責、自傷、哭泣、心境等10 個指標,各指標分值為0~3 分,共30 分,總分≥10 分則表示存在抑郁癥狀,且分數越高說明抑郁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康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子宮入骨盆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泌乳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康復指標比較[±s,n(%)]

表1 兩組產婦康復指標比較[±s,n(%)]
注: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EDPS 評分比較 兩組產婦護理前的EDP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的EDP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EDP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EDP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aP<0.05
分娩是胎兒脫離母體的一個特殊且復雜的生理過程。在分娩過程中,由于子宮收縮,產婦會出現劇烈疼痛,身心也會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而分娩結束后,產婦的身心會發生較大的改變,其生殖、泌尿、消化等器官功能也都處于復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新生兒成長的關鍵時期[3]。不少產婦在產后會出現缺乳、宮縮痛、心理波動等問題,如果未能及時進行解決,那么就很有可能引起產后并發癥,嚴重時還會引起產婦死亡。近年來,人們對產婦的身心健康愈發重視,如何在產后對產婦展開全方位的優質護理干預,已成為產科面臨的重要課題[4]。
產后康復護理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產后泌乳,促使子宮恢復正常,并促進產婦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全面恢復[5]。本研究中,通過對觀察組產婦實施心理康復、乳房康復、子宮康復及盆底康復等綜合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子宮入骨盆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泌乳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護理前的EDP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的EDP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產后綜合康復護理中,心理護理可通過調節產婦的思想及情緒,促進產后泌乳,并且還可使產婦快速適應角色的轉變,有效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乳房及子宮按摩可起到舒經通絡、化瘀活血、調和氣血的功效,能夠大大緩解產后疼痛,在促進泌乳的同時,加快子宮復舊;此外,盆底康復護理可通過收縮尿道、陰道及肛周的肌肉,可增加盆底肌肉的收縮力,提高盆底肌肉收縮時長,在改善盆底肌血液循環的同時,促進盆底肌張力的恢復。
總之,產后行綜合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產婦產后抑郁癥狀,促進其身體康復,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