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婷
創傷性骨折是臨床中常見的外傷性骨折。臨床主要表現為功能性障礙、骨折部位劇烈疼痛與腫脹等[1]。臨床常采取手術復位、固定與功能康復等治療方法,且能夠獲得相對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患者術后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很容易引起骨骼肌收縮、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等癥狀,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影響。為改善患者術后現狀,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速度,需要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本文主要針對采取手術治療的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疼痛控制護理,以期了解疼痛控制護理對康復產生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診的94 例創傷性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經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創傷性骨折的標準,且均具有手術指征,麻醉耐受;排除有手術禁忌證與神經功能損傷、嚴重并發癥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25~72 歲,平均年齡(47.5±8.2)歲。觀察組中男26 例,女21 例;年齡24~72 歲,平均年齡(48.1±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性護理措施,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提醒患者注意事項,嚴格遵循醫囑指導患者用藥,加強對患者功能恢復鍛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疼痛控制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疼痛評估護理。為保證護理操作的有效性與針對性,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手術治療效果,評估患者的行為與心理等各方面[2]。了解患者主觀疼痛訴求、性質以及時間,其中重點分析患者焦慮、睡眠等。不同患者的疼痛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意志堅強,對疼痛的耐受性較強,沒有表現出來,但有的患者疼痛感覺強烈,在對自身病情缺乏了解,過于擔心的情況下,即便疼痛較輕也會表現出劇烈疼痛的情況。此時護理人員需有效判斷患者疼痛,為臨床提供參考性根據。②心理護理。創傷性骨折的產生本就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同時手術屬于創傷性行為,加上骨折引發的疼痛,患者必然會衍生出抑郁、焦慮等多種負性情緒[3]。而患者不良情緒狀態會反饋至生理,致使患者疼痛更為明顯。為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狀態,護理人員需要積極主動關心患者,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傾聽患者的訴求。對于患者指出的骨折疼痛,護理人員表示理解,并采取適當的方式舒緩患者緊張、焦慮的心情。同時結合患者的性格、喜好,指導患者采取適當的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以消除不良情緒對患者造成的不利影響,促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③疼痛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采取放松方法緩解疼痛。放松肌肉,深呼吸,閉眼冥想。明確告知患者,創傷性骨折后疼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以消除患者顧慮[4]。可在恰當時候播放音樂。與患者多交流溝通,向其介紹治療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康復信心。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增強家屬的配合度。護理期間,時刻注意觀察患者的變化,滿足患者的合理化需求。根據患者疼痛程度,遵循醫囑使用止痛藥物。④康復性護理。在患者術后恢復期間,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早期康復訓練,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骨折康復。根據患者病情康復進展,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5]。康復訓練活動可根據患者骨折嚴重程度選擇適宜的方式,開始可選擇簡單的訓練模式,隨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增加訓練量與程度。通過康復訓練活動,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并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產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患者護理滿意度的統計主要通過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估表實施;同時利用VAS 量表評估患者術后1、3 d 的疼痛程度;詳細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同時利用SAS 量表與SDS 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程度,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負性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7%(45/47),高于對照組的78.7%(37/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VAS 評分、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術后1、3 d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VAS 評分、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VAS 評分、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疼痛是骨折患者術后一種常見的癥狀,對患者心理與生理均會構成影響,引起患者多種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6]。因此,針對采取手術治療的創傷性骨折患者,需要通過相應的護理措施以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減輕患者疼痛,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本次研究的結果就可看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7%,高于對照組的7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3 d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疼痛控制護理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服務。疼痛控制護理能夠增強患者對疼痛的認知度,促使患者更好掌握疼痛程度,增強患者疼痛控制力,同時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一切以患者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評估患者疼痛,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加快患者康復速度[7]。
綜上所述,為創傷性骨折患者提供疼痛控制護理措施可顯著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對調整患者負性情緒評分具有明顯效果,有利于患者術后骨折愈合,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有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