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林猜·西迪薩將軍閣下



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陛下和王后蘇提達都關注“保護野象安全”的項目,因為他們了解當地社區與野象之間的沖突——野象覓食會侵占農田房屋。由于自然棲息地食物有限,野象不得不如此,但這會給野象自己和人類的生命帶來危險。特別是在泰國東部5個府,即北柳府、春武里府、羅勇府、尖竹汶府和沙繳府,這個問題尤為突出。為確保項目成功實施,陛下任命帕差拉吉蒂雅帕公主殿下為“保護野象安全”項目委員會主席,并于2019年8月2日接受皇家贊助。
盡管項目名稱“Bajrasudha Gajanurak”的字面意思是“保護野象安全的靈丹妙藥”,但其真正目的是關注野象和人類的福祉,以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使兩個物種能夠和諧共生。
項目還旨在建立一種自然情境,讓當地居民和野象共享附近棲息地的資源,實施安全持久的實用解決方案,并由社區管理維護。在泰國王父普密蓬·阿杜德大帝和詩麗吉千歲王太后畢生心血的基礎上,項目還將保護泰國東部五省的自然資源,提高東部五省森林附近社區的生活水平。
為實現這一愿望,項目將泰國東部五省的森林交界區分為三個區域。分區法為人類和野生動物共存提供了可持續解決方案,自然分隔可以使兩個世界無縫過渡。因此,兩個物種之間可能發生沖突的風險大大降低,并變得可控。這些區域包括野象自然棲息地森林保護區、動物和人類緩沖區或中間地帶、人類生活區域。項目啟動后采取了細致的行動,并可總結如下:
1.野象森林保護區:在這一區域,為野象提供指定水源地,防止它們冒險離開自然棲息地覓食。目的是改善并建造共60個大、中、小型水源地,總容量為180萬立方米。到目前為止,已建立23個水源地。
此外,北柳府昂拉奈山野生動物保護區、尖竹汶府考索道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其他森林保護區的造林工作確實有助于補充野象的天然食物來源。這些保護區總面積為448公頃,有15個草場。保護區還為野象和其他野生動物精心種植一些糧食作物和可食用植物,包括郁郁蔥蔥的竹林,可口的當地水果(如芒果、香蕉),以及人工硝酸鹽池。這些鹽池位于連接羅勇府乍貓山——旺山國家公園和北柳府昂拉奈山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自然走廊上。
2.緩沖區:已建立連接不同生態系統的自然走廊,作為野象臨時居住地。這些緩沖區可以阻止野象冒險到當地人類社區覓食,并引導它們回到安全的森林保護區。緩沖區為野象提供濕潤的草場和食物來源。緩沖區還建造攔水壩控制水流,保持土地濕潤。因此,緩沖區已變成種類多樣、營養豐富的食物儲備庫,不僅野象,爪哇野牛、白肢野牛、印度野牛、赤麂等各種野生動物都可以在這里找到食物。一些社區的森林也被改造為緩沖區,這些社區生物和作物種類多樣,對人類和野生動物都很有用。這些物種主要包括龍腦香、藤蔓和香花梨;藥用植物如紅高良姜、胡椒、小豆蔻。還有水管也納入緩沖區供日常使用。野象討厭的濃香植物,如臭菜藤和肉桂,也巧妙地添加到緩沖區邊界,形成天然圍欄,防止野象誤入當地人類社區,破壞房屋。
緩沖區內的操作中心,建立了人工智能野象綜合監控系統,通過自動攝像機跟蹤和監控野象活動。監控系統監測到野象后,通過LINE聊天應用程序將警報信號發送給當地村民和志愿者,他們再將野象送回自然棲息地。第一個操作中心建在羅勇府乍貓山——旺山國家公園,由國王陛下個人提供資金。后來,北柳府昂拉奈山野生動物保護區也建了類似的操作中心,記錄、收集在泰國東部五省建立的其他自動監測系統的信息,并為相關機構未來合作建立數據庫。
3.社區區域:最后的指定區域側重社區發展,并提高當地村民對野象行為的認識和理解。指定這一區域可以鼓勵村民參與,并與當局合作,減少與野象對抗的風險,這是必要的。社區區域支持培訓志愿者,讓志愿者學習如何適當地引導野象回到棲息地。為此,這一區域已經建立8個 “野象安全保護村 ”或試點村,加上區域內已有的43個村,更多人可以參與其中。該區域目前包括51個村,在299個受野象影響的村莊中占到17%。此外,國王和王后陛下還以個人捐款形式建立“保護野象安全”項目基金,購買野象監控設備、警報系統、無線電通信系統和手電筒。志愿者們可以用這些設備提醒村民注意可能與野象發生沖突的情況。
這些社區活動加深了村民對保護自然、與野生動物共存的理解。村民不僅改善了生計,還能管理村莊基金。在加強當地社區能力的同時,區域還努力為東部五省村民恢復水源,為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儲水,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過上述努力,村民們團結一致,相互分享各種謀生技能,包括從種植單一作物轉向種植多種作物。當地村民成立了33個小組協會,互相幫助,多渠道增加收入,包括種植藥草、編織籃筐,以及開設“野象安全保護村”食品加工廠。這種村民的聯合是一種可持續模式,使村民適應與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共同生活。這種方法提高了當地社區的生活質量。通過使用警報和監視系統,村民可以安心生活,不受野生動物的傷害。
·來源:泰國外交部
·編譯:屈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