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殿新
提到“禮”字,相信大家都能想到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禮”恰巧居中。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今天我來分享這個話題,十分忐忑;但為著我們大家能夠一起交流碰撞、相互學習、共同提升,就請允許我嘗試來說一說:
一、禮之“規”
平常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么一句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十分重要的。其實,規矩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禮”。所以,“禮”字最重要的一個內涵就是規矩!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中的“禮”是道理的“理”,那么請大家想一下:你到處去給人家講道理,能走的遍天下嗎?因此,這句話中的“禮”應該是禮貌的禮。
人類行為之規范曰禮。《禮記.曲禮》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論語》中也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禮的重要性:“不知禮無以立也”,就是說,一個人若不知道禮,根本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其實這句話也有很重要的時代意義,當今社會有許多的高材生,知識掌握了很多,但就是不能適應社會。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高分低能”,原因就是只博學于文了,沒做好約之以禮,說得好聽了是不懂禮,說直接了就是不懂規矩,我們的老祖宗是多么的有智慧啊!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幾十年,社會發展迅速,如今到了關鍵時刻,各種法律法規亟待健全,“禮”的樹立會應運而生,人們只要都懂“禮”了素質提升了,法律法規就只在外圍,只去約束那些不懂“禮”的人。比如交通法規,社會很多部門按程序辦事等。
二、禮之謙
“禮”的繁體字是“禮”---左示右豊,讓人很容易想到示人以曲,懂得彎腰。稻穗沒成熟時直愣愣的,而成熟后卻低下了頭(此處可拓展)。禮是一種謙讓,是一種恭敬,是一份敬畏。越成熟越有修養的人越謙讓,反而是越不成熟越沒有力量的人越飛揚跋扈、蠻橫自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樣,因水能夠與萬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協,所以不會強硬地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顯,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納百川”,這樣的人因為像水一樣的謙虛,所以行動就會像水,能隨形變化以柔克剛地順應時勢,這就是一位可稱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力量最大的人,會像水一樣地貌似平凡,給人以很謙虛的感覺,就像水一樣的淵博而沉靜,形態可應對方需要,隨時進行萬般的變化,所以不招怨恨,當外界需要他滋養萬物時,他又能全力以赴地付出并不求回報……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才會像海一樣贏得萬物所向。
科技是帶給了人類巨大的便捷,可是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對大自然的破壞。因此,今后我們的科技也要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人們應該有所反思。現如今,新冠病毒疫情全球爆發,人類遭受前所未有的災難,以及澳洲火災,南亞蝗災……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這是很大的一個話題,在此只是想闡述“禮”含有謙讓、恭敬、敬畏的內涵,就不再過多展開。
三、禮之和
“禮之用,和為貴”。“禮”外在有約束作用,至于“禮”的內在目的,是為了“和”,在于追求社會和諧。“和”的本質就是關系的協調,是人們寬容和理性的體現,只有保證和睦的社會關系,才真正有利于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小到人與人之間,社會團體之間,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不管是先禮后兵還是先兵后禮,最終為了把事解決,為了生存發展,都要走向“和”,和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之道,這也是宇宙自然規律---平衡。
當今社會,離婚率奇高,與現在末法時代,人們不重視“禮”有很大的關系。一對新人領證結婚,都是為著一個美好的前景,可是在現實的鍋碗瓢盆中,許多人因為一些小事,丟掉了初心。家庭中,很多時候不是講理的地方,兩個人能夠走到一起,是累世的緣分,是互相來取暖,要相互包容的。生活中當有分歧時,這時的“禮”,更要注意“禮”的內在目的是“和”,這時要注重謙讓、包容、敬畏!一味的爭吵,是非常不成熟的,那樣只是強調了“禮”的表層,使我們無法進入“禮”的內在,令我們越走越遠,一旦走向無法挽回的地步,最終只能是無限的悔恨,兩敗俱傷。
另外,當今的新冠病毒疫情,中美兩國互相指責,國際排華現象,對解決疫情沒任何好處,只有全人類團結起來,共同抗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唯一出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和”字,而“和”的外在就是“禮”。中國展現了大國擔當,在以雷霆之勢解決了國內嚴重疫情之后,已經援助了世界許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禮”!
“禮”一定要緊跟時代發展,刻板的一味地照搬古代的或者別處的禮是行不通的。周公最早創建“禮”制,保周朝近八百年的基業。孔老夫子周游列國,提倡“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禮,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惶惶如喪家之犬返回故國。可以說就是時代變了,“禮”要跟得上時代的變遷。
“禮”在“五倫”中對應長幼有序,對應“五行”為火。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沒有什么發明能像火影響那么大,從夸父追日到普羅米修斯偷火,從“長明燈”到“拜火教”,從鉆木取火到火柴的發明,在文明前進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響都不容忽視。火給人類帶來了進步,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會用火。火還代表著光明,試想:我們人類從古猿進化而來,從野蠻、茹毛飲血走向文明,正是“禮”不斷成長、健全的過程,因此,也可以說:“禮”是我們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禮”是符合宇宙自然之大道的。
后來孟子發展提出“仁義禮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再后來董仲舒繼續完善提出“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最終要歸結在“信”上,前邊做的再好,不講信用,還都是歸零。
如今社會,處于大變革之中,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秩序,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世界亟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引導。國家和政府也已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回歸,我們都處在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希望本文給大家多多少少能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