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的長子,也是自然的一個奇跡。自古以來,人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以人為“本”,這個“本”在這里不止是一個起源問題,還是一個歸宿問題,如果解決不了人類的生存問題,何談整個自然的發展?因此,我方認為,保護環境應該以人為本。
第一,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對環保行動有更強的促進作用。相比以環境為本,以人為本把人類的利益和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這樣能更有效地保障人類的高收益。高收益的產生,會很大程度上提升人類的參與熱情,進而創造豐富的環保成果。人是環境保護的承擔者和踐行者,只有人類主觀愿意,才能在意志的引導下積極行動,這樣才能切實保障環保事業的長足發展,真正提升環保事業的行動效率。
第二,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更能保證社會的持續性發展。人類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依靠自然來創造各種福利,供自身更好的生活。甘肅甘南州曾出臺“停牧休牧”政策用來修復生態,卻導致當地經濟一落千丈;后來政府推行季節性放牧,并積極發展草原相關的第二、三產業,生態改善的同時,也穩固了牧民收入。由此可見,利用與保護環境,二者并不沖突,過于以自然為本,往往會忽略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性。
第三,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能更快實現人與環境徹底的和諧。保護環境的目的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從而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以人為本還是以自然為本,決定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方向,若以自然為本,就會為了修復已經被污染的環境而進行大量的投資;而以人為本,注重對環境修復的同時,更注重的是對科技的投入。科技的進步能為人類提供提供新能源材料等替代品,以此降低人類對環境的依賴,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這樣,人類與自然才會實現真正的和平相處。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須依賴自然才能生存和發展,這是大家的共識。所以說,敬畏自然是人類應該持有的基本態度。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當下,以人為本已然成為一把雙刃劍,很容易危及自然,進而危及人類自己。自然不應只是人類發展的工具,而是擺在首位的同盟軍。因此,保護環境當以自然為本。
首先,人類行為對大自然造成的影響具有不可控性。人是有自我意識和改造能力的動物,這意味著人類的思想不可能存在絕對的統一。讓自然獲取休生養息的機會,對于資本家來說并非易事。人類的欲望會隨著利益的變動而膨脹,一旦失控,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不遵循以自然為本,人類是無法維護其根本利益的。
其次,人類要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不要過度的人為干預。我國的珠三角地區曾經人為的保護環境,但卻適得其反地造成了“綠色污染”。為什么會出現反效果?因為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是治標不治本的形式保護。人類始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必然離不開自然環境。人類想要發展,必然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源供給。因此,任何不以自然為基礎的環境保護都是絕對的理想主義,沒有真正的現實價值。任何保護環境的可行性行為都必須建立在遵守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環境保護。
人類起源于自然界,演化、發展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主宰者,其存在和發展都是自然發展的一部分。因此人的發展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只有保護了自然,人才能得以發展,社會才能進步。因此,人類不應該限于以人為本的局部環境保護,應該將其擴展到以自然為本的整體性保護。人的一切活動必然包含于自然這一范疇中,所以保護環境的一切活動,必須以自然為本。
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澳大利亞山火持續燃燒210天,過火面積400公頃,超過10億本土動物死亡,65萬只蝙蝠入侵城市;4000億蝗蟲從非洲飛往亞洲,印巴地區告急,一個400萬只的蝗群每天可移動150公里,吃掉3.5萬人的糧食;南極氣溫突破20.75攝氏度高溫……最初沒有人在意這些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直到這些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可見,保護環境已刻不容緩!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建設生態文明,關乎身邊的每個人。人類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攜手共筑生態文明的“綠色長城”。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