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娥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中小學新一輪課程改革增設的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其具有課程內容的開放性、靈活性、擴大性的特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實踐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根本不目標是通過實踐,增強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增進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以獲得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生活感受到的問題為中心,強調學生經驗在課程中的獨特地位,強調學生親身經歷、接觸社會、反思自我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獲得新經驗重組人生的過程。讓學生在經驗的基礎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農村小學里卻舉步維艱,停滯不前,使得該課程在農村小學里,僅僅只是體現在課程表上。所以,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里上好這門課程,已成為農村小學教師面臨的一個大難題。那么怎樣才能在農村小學里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呢?
首先應該因地制宜,發揮農村特有資源,靈活多樣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離不開財力和物力的支持,然而這恰恰是農村小學和農村學生所欠缺的。農村家庭有電腦的較少,很多家庭沒有報刊雜志,村集體沒有圖書館,這導致學生收集信息的渠道單一、簡單、匱乏。同時,在農村地區,一些制作使用的材料無法買到,另外一些家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該課程作用不大,不愿為孩子付出一些額外的經濟支出,導致材料缺乏,一些活動無法有效進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本地實際,克服物資缺乏的限制,根據本地、本校的資源和條件,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開展各種綜合實踐活動。
例如,我在講《秋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秋天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依據本地的實際以及學生的家庭條件,在課前讓學生自行觀察家鄉秋天的變化,并讓學生在來上課時帶上一些秋天田野里、果園里、菜園里的產物,課上進行展示和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感到很新穎,學生們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積極展示自己帶來的產物。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生對自己家鄉秋天的田野、果園、菜園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加深了對秋天的印象,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收集信息方面則是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根據農村特有的優勢進行信息的收集。例如,在學習有關地震時應如何自救水,可以根據農村實際進行震前預報信息收集,了解震前動物的異常反應。目前許多傳統習俗在農村保留的更加完整,真實,于是在學習禮儀以及中華民族傳統習俗時,可以讓學生直接向家里的爺爺奶奶請教,向老人收集信息,這樣便收集到了很多網上沒有的信息。
其次要轉變傳統觀念,轉換教師角色。在農村小學里一些老師和家長受傳統教育觀念、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在他們心中唯分至上,重視語文、數學這連個科目,而對于一些不考試的科目則是應付了事。加上現在課程改革的啟動,綜合實踐活動尚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具體操作與實施的任務繁重,工作量大,培訓又跟不上,致使這種觀念轉變緩慢。另外教師的精力仍主要集中在語文、數學的教學中,對綜合實踐活動等非考試科目不重視。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必須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基礎理論培訓,認真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認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真正弄清綜合實踐活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要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如何上好綜合實踐活動。另外,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樹立科目無主次的觀念,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鍛煉其綜合能力,帶動其他學科的綜合發展。
教師要努力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朋友。教師還要增強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出問題、導向實踐活動,“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教師自身在活動指導實踐中逐步由“教書匠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根據自身實際形成個人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強調,要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以及具體環境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例如在教學中,要積極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我在講《我是什么》這課時,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去了解有關水的好處和壞處,在課堂上我就只做簡單的引導,剩下的時間主要由學生上講臺將自己課前了解的東西告訴大家,向大家介紹水的好處和壞處,怎樣才能合理用水等等。這節課主要是以引導為主,大部分時間都是留給學生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自我發現能力。
最后,把多門學科相融合,拓展綜合實踐活動,認清不足學習先進經驗。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科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提倡跨領域學習,跨學科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實踐活動必須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集合起來,注意學科間融合。打破教學的學科壁壘,多學科整合,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只有創建這種開放式的課堂結構,學生才能更好的把書本知識從學科課堂內學到的本領用于現實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從而提高各項能力。
農村小學雖有其優勢,但是不足更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認清自己的不足與差距,及時向教學發達的地區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與時俱進,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努力縮小與其他教育先進地區的差距。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定期學習先進的教學視頻,對自己的教學及時進行反思。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使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有效開展,是衡量素質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立足實際,發揮農村的特有優勢,因地制宜,轉變思想觀念,認清《綜合實踐活動綱要》精神,實現教師角色轉變,使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越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