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云
一個時期以來,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現在,中國已可以向世界宣布,在中國的大地,已消除了絕對貧困。然而,這只是脫貧路上萬里長征邁開了第一步。要鞏固脫貧成果,消除絕對貧困更難。這是因為,偏遠地區的農村還存在貧窮代際傳遞現象。我認為,國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要積極培養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良好生活習性,這樣才有助于消除偏遠地區農村貧窮代際傳遞,有助于國家鄉村振興計劃實現。現就如何培養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良好生活習性,淺談自己幾點看法。
一、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不良生活習性的形成
1.所處客觀環境所致
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前,偏遠地區農村公路不通,絕大多數瑤族群眾居住在山旮旯里,幾乎與外世隔絕,信息閉塞,現代文明沒法在此生根發芽。成年人多數為文盲,身上具備一切生活陋習皆有可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在其后代學生身上找到良好生活習性很難。如我所在的鳳平村小學,80%的學生父母都是瑤族同胞,他們住在山弄場甚至山頂,早期交通閉塞,沒法上學,變成文盲,沒有任何技能,外出務工意愿不強。大多數人在家以種養為主,農閑時間太多。早晚酗酒成多許多學生父母除之不去的陋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面對的都是一群早晚酗酒父母或叔叔伯伯。他自己一天也是過得昏昏浩浩。性子野,不服管教,有時在上課時都逃學下河摸魚。反正做事就是那么隨心所欲,成了老師最頭疼的孩子。
2.家庭環境所致
家庭因素是影響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行為習慣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讓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成為問題學生。一是父母文化不高,家庭教育方法單一,總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不顧子女的興趣愛好,只要孩子學習成績下降,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動輒開口大罵,甚至拳腳棍棒相加。二是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三是隔代教育讓學生缺乏自理能力。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容易思想僵化,膽小怕事。
3.社會環境所致
現在,社會在急劇變化,邊遠偏遠地區農村也受到沖擊,鄉鎮街道上的“兩室一吧”也不少,因經不起誘惑,讓許多缺乏父母管教的學生沉迷于此。從而不思學習,逃課曠課。由于需要錢來上網,網隱來時,使一些無經濟來源的學生鋌而走險,干出敲詐勒索等違法亂紀的事。
4.個人主觀原因導致
邊遠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視野狹窄,上學前普通話不會,導致上學后語言溝通不暢,出生害羞、怕生的不良習性,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二、培養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良好生活習性的對策
1.改善人居環境
經過5年的脫貧攻堅,偏遠農村瑤族地區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已通路、通水、通電。貧困戶的房屋也變成了穩固住房。但是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還有不小差距。比如,通往屯里的道路是硬化了,但是通往戶的道路依然泥濘難走;看著群眾房屋外觀是穩固了,但到屋里看,廚房廁所都沒有,群眾糧食雜物都堆放一起。人畜也沒分離,到家臭氣熏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培養偏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良好生活習性很難,因此,我們要在“十四五”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廣泛匯聚各方力量,不斷激活偏遠農村瑤族地區內生動力,有計劃地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全力改善人居環境,一是要從調動群眾自身的積極性入手,從群眾自己動手能干、易實施、易見效的環境衛生問題入手,有計劃地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堅持少花錢辦大事、辦好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二是要因村因屯制宜,精準施策,繼續持續推進改廁改廚工作,深化環境整治,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三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到房前屋后衛生打掃等環境整治行動中來,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四是要加強宣傳,把環境綜合整治融入村規民約,讓講文明、講衛生的生活觀念成為群眾的日常習慣。五是要把人居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農村土地流轉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農村發展活力,推動鄉村振興。從而不斷地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讓少瑤族學生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氛圍,切實改正不良生活習性。
2.家校互動,共同營造有利于改善瑤族學生不良生活習性的良好氛圍
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不良生活習性太多,家校互動就顯得十分必要。一是班主任要負起責任,掌握班上每個學生的習性,有空就跟家長溝通。建立家校家長群,及時在群里展現在校學生的點點滴滴,時時用溫馨委婉的語言點出一些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性,引起家長的重視。家長則要做到不護短,老師對自己孩子提出的委婉批評,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做到不打不罵,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去教育孩子。必要時加老師微信私聊,一起找出改正學生不良生活習性的辦法。二是老師積極家訪,對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爺爺奶奶,老師要對其灌輸現代教育思想,促膝談心,轉變爺爺奶奶陳舊的教育觀念。普及學前普通話教育,讓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盡快適應學校教學環境。從而使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不良生活習性得到及時糾證。
3.掃除“六害”,營造培養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良好生活習性的社會環境
縣鄉一級政法、文化部門要主動作為,堅決不讓學生進出存在于鄉鎮街道和村屯的“兩室一吧”,讓學生遠離“六害”。團委、婦聯要經常在村鎮人員密集的地方組織志愿者活動,教育學生遠離“兩室一吧”。使全社會形成有利于培養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良好生活習性的社會環境。
4. 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引導邊遠地區瑤族學生自行改正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性。
邊遠地區農村瑤族學生多的學校,因生源素質低,老師雖付出大量心血,但仍然會教學質量上不去,這就要求老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成才觀。把每一個有不良生活習性的瑤族學生都看成可造之材,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與學生交朋友,消除學生膽小怕事、害羞的心理,讓他們積極融入到學校、班級中,向好的學生看齊,切實改掉自己不良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