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艷初
課堂教學是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陣地,現(xiàn)代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園,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要進行藝術化情景創(chuàng)設和教學設計,讓美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要力爭使語文課堂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方面搶先一步。
一、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育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創(chuàng)設欲望。如:教學《我是什么》一課時,教師先出一個謎語:“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這樣教學一開始,學生就進入積極思維,主動地學習。教師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課文,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熟悉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設置疑問等方法進行教學。
二、自學討論,創(chuàng)造學習氣氛
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就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獨立完成。自學中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就大膽地提出來,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共同分析,解決問題。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小組活動中能建立多向通道,增加信息來源,教學效果遠比講解方式和提問方式要好。因為講解方式只是師生單向交流,提問方式也僅是師生雙向交流,而小組活動方式則能建立多向交流,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成為學習的主角。分組討論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的思維往往最活躍。有人認為:課堂討論好像“旋轉大舞臺”,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課堂討論好像“新聞發(fā)布會”;還像“新春茶話會”。教學氣氛活躍,師生的情感、心靈與整個教學程序會產生和諧共振,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注重評價,關注學生自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著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應體現(xiàn)新的評價觀念,關注學生的尊心發(fā)展。
1.尊重評價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個體性。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學生,應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展開對話。如:教學《美麗的公雞》一課時,我問:“小朋友,你們想對得意洋洋的公雞說什么?”有的說:“公雞,公雞,你別得意了,其實小蜜蜂挺忙的,它們正在采蜜呢?”有的說:“公雞,你真懶,再不為人們做事,人們就不喜歡你,你外表再美也沒用。”還有一個小朋友想舉手又不敢舉手,我就讓他來說,他說:“我覺得這只公雞后來改變得很好,它每天天不亮就在喔!喔!喔!地打鳴。如果公雞不打鳴,人們可能就不會早早起床,小朋友上學就會遲到。爸爸、媽媽上班也就趕不上時間了。”聽完他的話,我及時給予評價,這個小朋友真懂事,知道的真多,如果趕不上時間就可想而知了。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2.鼓勵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賞識的目光,從各個方面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以不同形式做出激勵性的評價,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張滿意的笑臉,一句動聽的話語,都能使學生心情舒暢。對正確的認識給予充分的肯定,如:“真好”,“不錯”,“你回答得太棒了!”對獨到的見解給予“夸張性”的表揚,如“你知道的真多!一定是看了很多書吧!你的想法連老師都沒有想過。”對暫時性錯誤給予寬容,如:“別著急,好好想,你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些激勵性的語氣,使他們獲得滿足,才能鼓起探索的勇氣,產生學習的動力。
3.寬容評價
教師要寬容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錯誤,只有寬容他們的錯誤,才能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有的學生上課“開小差”了,我會對他說:“如果你能和我們一起學習,老師一定獎給你一顆星星花。”有的學生由于緊張,把要回答的話竟忘了,我會對他說:“別慌,等想好了再說。”有的學生讀書聲音很小,我會對他說:“其實你讀得很好,你能再大點聲讀,讓全班同學都聽到,相信你一定行!”……
四、常規(guī)媒體,注意適當運用
現(xiàn)在教學條件越來越優(yōu)越,多媒體已走進課堂,作為老師應主動、積極地去適應、運用它,發(fā)揮其優(yōu)勢,為教學服務。有的老師認為媒體采用越多越好,時間越長越好,不加選擇不假思索地亂用,結果適得其反。有的老師用多媒體課件代替粉筆,只要把教學內容通過屏幕一展,既省時又省力。其實學生根本不能感受到漢字書寫的規(guī)律,叫學生怎樣去寫字呢?還有的老師朗讀的基本功也不練,多媒體課件一放就完事了。如果現(xiàn)代媒體用得不當,語言文字訓練就會落空,會讀不會寫,會識字不會用的學生就越來越多。教師要適當運用多媒體,要實事求是,從教材實際出發(f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五、總結提高,注意練習運用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總結,突出重難點,強調關鍵所在。為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應培養(yǎng)學生獨立地,有創(chuàng)造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有關練習,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如:教學《清清的溪水》一課,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知道了清清的溪水由又涼又甜→又黃又渾→溪水又清,其原因是大象和野豬拔樹毀林,后來聽小兔子講了破壞樹林的危害,它們知道自己錯了,又重新植樹造林。學生懂得了森林的作用:保護土地、蓄水等。這時老師還可以不失良機地提問:森林還有哪些作用呢?同學們可以結合平時收集的資料,看過的課外書,聽大人講過的有關森林的知識來談一談。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同學會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森林可以綠化環(huán)境;有的說森林可以凈化空氣;有的說森林就是動物的家……課外學習使課堂充滿活力。
改革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應處于有序和無序的中間地帶,教師一定要重視“教”與“學”兩個方面,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