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朝
(吉林外國語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普惠金融一直在“三農”領域尋找突破口。一段時間內,各類金融機構以振興鄉村為目標,積極大膽采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解決傳統的、普遍存在的財務成本高、效率低、風險難以控制的問題。使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風險能夠有效控制、金融業務可持續、可復制推廣且振興鄉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把數字普惠金融延伸至農村是全黨工作的重心,使農村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向現代化邁進。正因為我國農業農村逐漸擺脫貧困,正向現代化建設靠攏,如今,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趨勢正逐漸上升。因此,如果順應趨勢,積極發展吉林省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吉林省農村經濟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現在,我國總體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正在有序進行中,但是,從目前來看,農村金融機構數字化能力有限和數字化程度不高,仍是需要著重關注的部分。但是,從總體來看,全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明顯提高。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農村總共成功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45.18億戶,同比增長4.96%;農村地區銀行卡發卡量35.43億張,同比增長10.44%。人民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在銀行網點設置方面加大覆蓋率、增加助農取款和貸款金融服務,使農民在使用個人銀行賬戶時,減少了程序的復雜和使用時的盲區。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農村地區銀行賬戶長期使用的人數上升至83.37%,與上一年同一時間段相比增長了1.12個百分點。使用銀行賬戶的人數的增多說明金融服務的延展能力正在進一步加強,使得我國農村數字金融服務可得性進一步上升。
雖然吉林省各地農村居民收入較去年有所提高,但根據表1所示,2020年吉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396元;2020年吉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067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而農村經濟水平低,金融業務難以實施,農村金融建設困難,加上數字普惠金融相關制度建立存在漏洞。這同時對政府監管也提出更高標準,金融科技的迅速升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監管難度,例如,很多農村金融對P2P類似的貸款平臺監管不嚴,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事件發生率也隨之提高,損害了農民合法權益,這也使得農民對于數字金融產品的不信任。因此,延伸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中的普及率,需要加強振興農村經濟建設和建立健全數字金融監管體系,這是重中之重。

表1 2020年4個季度吉林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費支出統計
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決定農村金融發展的好壞,吉林省部分農村地區網絡涉及范圍僅為40%,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尚且未建設網絡設備,致使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還不能完全適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需要。部分村民資產信息不充足,金融機構無法判別風險高低,客戶信息擁有稀少,導致金融機構的客戶量處于下降階段。
許多金融機構已經推出了許多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業務,但由于其本質內容相差不多,導致不利于區分其特點。例如,農村地區各種金融軟件和農村金融產品的使用率較低,各大行手機銀行App,農民都不能順利下載到手機中的只有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并且對于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產品,農村居民只有在轉賬匯款業務時才得以發揮用處,用于投資理財和貸款的很少,農村金融活力不活躍,激發能力不強。最后,在信息服務方面,提供“三農”數字金融信息的平臺很少,農村居民信息難以收集,嚴重阻礙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吉林省許多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低,仍有一部分地區缺乏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立,其中很多農民并不是特別了解互聯網等數字化的產品,甚至于不能熟練掌握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的一些基本技巧,所以,吉林省農村金融行業發展速度緩慢。
根據上述一系列現狀、發展困境和基本情況,將給出以下幾條建議:
(1)完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政策
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以在多個領域里適用,所以,使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能夠有效且健康的長期發展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將農村中相關的組織體系進行系統的改善和填補修復。政府要建立與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發展委員會,組成人員就必須是縣鄉各部門負責人和干部。然后,除了建立數字普惠金融保障體系和完整且嚴格的審查監管制度,還要依據目前制訂的目標去完成相應需要執行的計劃,使得每個階段的工作都能完整且沒有差錯的完成;加強對所有工作的監督,確保業務能夠真正落實在每一個客戶身上,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體系構成的同時加強和改善數字化信息技術并著重使用,開拓多種新興的與數字普惠金融相關的的金融產品和業務,對不同的情況實施相應的監管措施,把健全的政策作為基礎;將整個工作體制變得互聯互通,通過中央主動與地方合作,形成良好且可循環的數字普惠金融的生態環境。
(2)健全監管數字普惠金融法規
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現有的解決方法包括針對金融特殊情況的專門法律,并借鑒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的長處,將其有效運用在本國法律中,使法律能夠更好的適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且明確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數字化金融機構在農村中的職責和行為,相關參與方要確定法律,同時金融機構、銀行及使用數字普惠金融的農民也要參與其中;此外,配合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的發展,完善農村信用體系。目前的法律法規尚且可以涵蓋任何影響數字金融服務發展的因素。加強保護消費者權益、擔保貸款、抵押品擔保和抵押品擔保的服務能夠有效且迅速的完成,及時滿足各個方面金融需求,讓所有農村居住者在普惠服務中能夠享受最大利益。
(3)健全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架構
要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監管機構制度的科學改進和提高。一是從監督管理體系開始著手,讓各級金融機構必須嚴格在其制度下執行業務活動,有許多不法分子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信息差騙取農民信任和損害農民利益,這些都將被監管機構一一指控和嚴管。其次,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集合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開展數字金融服務,在各部門的經濟和政策支持下,可以更有效地促進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壯大。為優化現有發展模式,各金融機構分階段拓展金融監管管理結構,確立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原則,建立統一的數字普惠金融標準和規范,同時,風險準備金是根據金融貸款規模提取的,合理降低貸款要求,通過新擬定的數字普惠金融評估體系架構,帶領各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
(4)等級化創建農村信用體系
數字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可以通過完善農村信用體系來改變這一困境,對辦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農民的守信和失信行為分別進行獎勵和懲戒,敦促貸款人在合同期限內履行自己的職能,在有效期內還款且不構成失信行為。針對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是需要根據現如今數字普惠金融實施情況,確定農村信用體系的發展從信用和信貸出發,使傳統個人信貸風險發生的概率得到有效的改善,讓農民在進行貸款時能夠保持誠實守信。此外,每種貸款記錄根據借款人的還款情況和信用等級的具體情況和還款信用等級進行分類和記錄。政府負責將數字普惠金融商業化和市場化,努力與各個金融機構共同實現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的目標。
從現有建設發展路徑的方向上做出正確的定位,并分階段推出不同的政策和解決方案。監管部門嚴格控制數字普惠金融風險,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禁止擾亂農村金融市場的行為,加強預警機制和消費者保護機制,減少不合理損失的發生。使優化后的“三農”提振消費者信心,實現數字普惠金融完美消化。
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要想在農村領域內得到穩步發展,網絡基礎建設是重中之重。需著重強調的是,最終完成成果是由其直接決定的,利用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重構“三步走”戰略,迅速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逐漸使網絡范圍覆蓋整個“三農”領域,農村的寬帶建設和移動網絡的普及也要走上正軌,這樣金融機構才能真正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線上線下聯動起來。金融機構信用機制也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息息相關,以綜合保險標準為前提,制訂個性化信用評價機制,使得不同app之間的開放讓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在流通的信息環境中穩步發展。
金融機構著重強調各個業務的中心,對于不同個人財務情況的客戶采取不同的服務模式,設計相關的低成本型金融app,讓農民深刻了解金融產品的分類和作用,金融機構可以從app呈現的數據了解現如今“三農”領域最缺乏的業務是什么,準確抓住其潛在需求,使其領域內的金融需求缺乏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則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普及率。對于配套信息服務,金融機構加強了涉農數字普惠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分類,及時傳達適時的政策推進和產業變動消息,讓農民在兼顧自身產業的同時可以了解到最新的金融時事。最后,為更有效地適用于農村經濟,金融機構計劃定期開展例會,對每一年的業務數據、在經營上存在漏洞和監管制度及時的總結和復盤,縮短復雜的財務審查程序,完善信息反饋和申報制度,人才培養方面大力舉辦員工培訓,同時招收專攻數字金融方面的優秀人才,積極向農村居民推廣相關金融活動,讓農民能夠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務。
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普惠金融引領著其他三個領域的聯合發展。因此,加強農村居民個人信貸和投資意識,將線下活動盡量轉向線上操作,促進農村和農民數字金融的發展,讓農民對金融知識不再是一知半解,而是透徹許多,各政府部及其以下村鎮干部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必須進行大量的金融知識網絡的傳播,政府和各級部門及銀行將開設舉豐富的知識小課堂,有效地引導農民個人使用電腦、智能手機來辦理類似轉賬和支付等民生業務,普及互聯網投融資意識時,注重從理論知識和商業實踐兩方面去引導。金融風險和金融欺詐為重點方向教育,減少高風險和詐騙事件發生,并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多方面重建自我財務安全,確保各個村鎮人民都能融入其中,讓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真正發揮自己的效用,振興“三農”中存在赤窮的區域,最終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盡管當前數字普惠金融在吉林省農村內已經發揮一定的作用,相關模式逐漸成發育且成熟起來,但必須認識到未來的路途將會更加的坎坷。現如今的“普惠”并不強大,對現存的漏洞和困難最大化的細閱和詳細檢查,提出措施和制定相關的政策,擴大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的覆蓋率,讓農民能夠真正享受到數字普惠金融產品與服務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真正所需,最終作用于發展鄉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