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力 黃鳳林 趙楊 匡煒 方寶華





摘要:【目的】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品種穗粒分型指標和方法,為超級稻品種超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精準配套及充分發揮超高產潛力提供科學支撐。【方法】以經過長江中下游地區國審或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審定的68個秈型超級稻品種為分型對象,通過與文獻法、專家經驗法的比較及不同來源數據間的比較,驗證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的科學性。【結果】分類系數法將淦鑫203、盛泰優722等8個品種劃分為多穗型或偏穗型品種,陸兩優996和五優368等8個品種劃分為穗粒兼顧型或穗粒均衡型品種,五豐優286和五豐優T025等52個品種劃分為大穗型或偏粒型品種。在25個多次審定的品種中,分類系數法顯示88.0%(22個)的品種不同年份和區域多次審定的分類結果相同,可較好地排除環境變異對品種分型的干擾,一定環境變異限度內能較穩定地呈現品種本身的穗粒遺傳特性。與文獻法相比,分類系數法彌補了其僅能區別劃分大穗型品種而不能區分多穗型和穗粒兼顧型品種的不足,且分型結果可重復性更好。與專家經驗法相比,分類系數法對穗、粒特征相近品種的歸類聚合能力更強,分型結果的變異性或隨機性更小、更合理準確,且更易被掌握和廣泛推廣應用。【結論】分類系數法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品種的穗粒分型比現有方法更具優勢,對于促進超級稻品種充分發揮高產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超級稻;分類系數法;大穗型;多穗型;穗粒兼顧型;長江中下游地區
中圖分類號:S511.21?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2095-1191(2021)10-2671-09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giving full play to super-high-yield potential of super-rice varie-ties through the precise matching of super-high-yield and stable-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tudied the panicle-grain typing indicators and methods of super rice varie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Method】Taking 68 Indica type super rice varieties as the classification objects, which passed the national approval(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or by Hunan, Hubei, Jiangxi, verified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expert experience method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ata from different sources. 【Result】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divided 8 cultivars such as Ganxin 203 and Shengtaiyou 722 into multi-panicle or partial-panicle cultivars, and 8 cultivars such as Luliangyou 996 and Wuyou 368 were divided into panicle-grain balance type, 52 cultivars such as Wufengyou 286 and Wufengyou T025 were classified as large panicle or partial grain cultivars. Among the 25 varieties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for multiple times, 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showed that 88.0% (22) of the varieties had the sam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in different years and regions. And that meaned 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could better eliminate the inter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on variety typing,and within a certain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limit,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ety itself could be displayed more stably.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made up for its shortcomings that it could only distinguish panicle-large type varieties and could not distinguish panicle-rich type and panicles-grains-balanced type varieties,and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ere more repeatabl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t experience method,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has stronger ability to classify and aggregate varieties with similar panicle and grain number characteristics,and the variability or randomness of the typing results was smaller,more reasonable and accurate,and easier to master and widely popularized. 【Conclusion】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is more advantageous than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panicle-grain classification of indica super rice varie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full potential of super rice varieties to achieve high yield.
Key words: super rice varieties;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large panicle type;? rich panicle type; panicles-grains-balanced type;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2017YFD0301502)
0 引言
【研究意義】超級稻是指根據特定生態環境,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等各種育種技術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后比現有水稻品種大幅度增產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劉堅等,2012;梁健等,2020)。根據所屬水稻亞種類型的不同,超級稻可分秈型超級稻、粳型超級稻和秈粳交超級稻(袁隆平,2018)。秈型和粳型超級稻在穗型結構、生長特性、分布區域及栽培技術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其中粳型或秈粳交超級稻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北稻區,秈型超級稻則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以南稻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水稻主產區和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該區域大力推廣應用秈型超級稻品種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和方法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早、中、晚稻品種的穗粒結構特征進行準確的分型歸類,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各品種的生產特性,從而有利于“因種施策”針對性地配套適宜的超高產栽培技術,更好地促進超級稻良種良法配套,實現更高水平的高產穩產和資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前人研究進展】當前已有幾種超級稻品種穗型分類方法,但其中部分方法是根據粳稻穗粒結構特征提出的,只適用于北方粳型超級稻,如徐正進等(1995,2005)、秦志列等(2006)提出的直立型和上部優勢型;左曉旭等(2005)、孟維韌等(2009)提出的密穗型或緊穗型。對于秈型超級稻的穗粒結構分類,有專家根據單穗重將其分為重穗型、中穗型和輕穗型(周開達等,1995;馬均等,2003);也有專家根據每穗粒數將其分為小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郝憲彬等,2002; 張衛星等,2010),或小穗型、中穗型、中大穗型、大穗型和超/特大穗型(彭既明,2017;屠曉等,2018);還有專家提出華南型超級稻(其中包括大穗型和多穗廣適應型)(謝華安,2007)和多穗型超級稻品種的概念(彭既明,2017),不過尚未形成完整的分類標準體系。此外,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超級稻品種還有一種經驗分類法,該方法定性地將之劃分為大穗型、多穗型和穗粒兼顧型3種類型。大穗型超級稻品種具有單株穗數相對較少、每穗粒數較多的特征,每穗粒數對產量的貢獻度相對較大,也可稱為偏粒型品種;多穗型超級稻品種具有單株穗數相對較多而每穗粒數較少的特征,單位面積穗數對產量的貢獻相對較大,也可稱為偏穗型品種;而穗粒兼顧型品種則介于二者之間,同時具有較多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每穗總粒數,二者對產量的貢獻基本相當,也稱為穗粒均衡型品種。然而這一定性分類方法僅能區分少數穗、粒特征明顯的典型多穗型或大穗型品種,且僅少部分經驗豐富的專家才能掌握,因此其實際應用價值相對受限。【本研究切入點】現有超級稻定量分類方法均是作為理想株型的育種模型而提出(青先國和王學華,2001),用以指導超級稻品種的選育。水稻品種的穗粒數或穗粒重特征易受環境和栽培技術的影響,因此上述依據單一特征指標的分類結果也容易因環境干擾而導致分類結果年度間差異較大。水稻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每穗總粒數間存在著較強的補償機制或互補作用,在一定環境變異范圍內,水稻品種這2個指標間的相對關系較穩定,因此綜合應用這2個指標相對于單一指標更能抵抗環境因素的干擾,從而更適合作為超級稻穗粒結構特征分類指標,用以評估不同秈型超級稻品種的穗、粒結構及其對產量的相對貢獻大小的遺傳特性。【擬解決的關鍵問題】以經過長江中下游地區國審或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審定的68個秈型超級稻品種為分型對象,通過與前人文獻中超級稻分類方法(以下簡稱“文獻法”)和專家經驗法的比較及不同來源數據間的比較,驗證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的科學性,以期實現秈型超級稻品種分類界限和方法的明確化、標準化和實用化,為超級稻品種超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精準配套及充分發揮超高產潛力提供科學支撐。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 1 數據來源
在國家水稻數據中心(http://www.ricedata.cn/variety/)搜集歷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國審)和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通過審定的68個秈型超級稻品種101個品次的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和生育期數據(表1)。
1. 2 研究方法
(1)利用品種審定區試數據進行分型。利用表1中搜集到的數據,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穗型分類系數計算方法得到每個品種每次審定的穗粒分型分類系數,同一品種同一季別多次審定的多個分類系數值求平均(即平均分類系數)作為該品種的最終分類依據。再根據穗粒特征典型品種(如岳優9113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典型的多穗型品種)的分類系數值和經驗判斷確定各類型品種的分類系數取值范圍。
(2)與文獻法比較互驗。在中國知網(https://www.cnki.net/)數據庫中搜索前人關于大穗型或多穗型品種分型方法的研究,然后依照文獻所述方法利用上述101個品次審定數據對68個超級稻品種進行分型,并就分型結果等與分類系數法進行比較驗證。
(3)與專家經驗法比較互驗。針對當前長江中下游地區超級稻品種分型多依照專家經驗判定的現狀,以問卷調查形式獲得湖南省2位分別從事超級稻育種和栽培方面的專家對18個湖南常見(專家對不熟悉品種的分類誤差可能相對較大)超級稻品種所屬類型的經驗判斷,并與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進行比較驗證。
(4)利用多年多點超級稻生態適應性試驗數據驗證分型結果。利用本課題組2017年在湖南益陽,2018年在湖南益陽、瀏陽、衡陽,2019年在湖南攸縣,2020年在湖南益陽和攸縣進行的4年7點超級稻生態適應性試驗中18個供試超級稻品種的有效穗數和每穗總粒數數據計算分類系數,進行分類系數法分型,并與用區試數據分型的結果進行比較驗證。
1. 3 數據處理與分類標準
(1)分類系數=每穗總粒數÷有效穗數÷生育期校正系數
式中,有效穗數的單位必須為“萬/667 m2”;長江中下游地區超級稻品種生育期校正系數值:早、晚稻為1.0,中稻為1.2;分類系數取值正整數。
當前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已審定品種其分類系數范圍在4~13之間。當分類系數≤5時,為多穗型品種,且數值越小多穗特征越顯著,即穗數對產量的貢獻相對越大;當分類系數=6時,為穗粒兼顧型品種;當分類系數≥7時,為大穗型品種,且數值越大大穗特征越顯著,即每穗粒數對產量的貢獻相對越大。
(2)生育期校正系數的引入與計算
對68個供試品種101次審定的生育期數據進行統計,發現早、晚和一季超級稻品種的平均生育期分別為111.0、115.9和135.9 d;同時發現超級稻品種有效穗數與生育期呈負相關關系,每穗總粒數與生育期呈正相關關系,每穗總粒數/有效穗數與生育期呈正相關關系(圖1)。受雙季稻與一季稻品種生育期差異影響,雙季稻與一季稻同類型品種(經驗判斷)間分類系數相差較大以至于一季稻無法與早、晚稻分型共用一套判別標準,使得分類系數法分類操作稍顯復雜。故在分類系數計算公式中引入生育期校正系數,使得該方法最終能較簡便地同時應用于早、晚和一季超級稻品種的分型。
根據上述生育期統計數據,當將早稻生育期校正系數視為1.0時,晚稻和一季稻的生育期校正系數即分別為1.0和1.2。因為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及每穗總粒數/有效穗數與生育期的相關關系,故用每穗總粒數/有效穗數再除以生育期校正系數。
2 結果與分析
2. 1 超級稻品種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
表2為68個超級稻品種的分型結果。12個超級早稻品種(序號1~12)中,淦鑫203、株兩優819、金優463、陸兩優819和陵兩優268屬于多穗型或偏穗型品種,中嘉早17、陸兩優996、中早39、兩優287、中早35和兩優6號屬于穗粒兼顧型或穗粒均衡型品種,五豐優286屬于大穗型或偏粒型品種。其中陸兩優996在2006年國審和2005年湘審時的分類系數分別為7和5,分別屬于大穗型和多穗型,其平均分類系數值為6,因此被劃分為兼顧型品種;淦鑫203和金優463兩次審定的分類系數雖然不同(分別為4和5),但審定結果均屬于多穗型品種范疇;株兩優819、陸兩優819、中嘉早17、中早35和五豐優286等兩次審定的分類系數均相同。
16個超級晚稻品種(序號13~28)中,岳優9113、盛泰優722和H優518屬于多穗型品種,五優369和五優662屬于穗粒兼顧型品種,天優998、深優1029、吉優航1573、五優1573、榮優225、吉優225、天優華占(晚稻)、五優308、準兩優608(晚稻)、泰優871和五豐優T025屬于大穗型品種。其中H優518在2011年國審和2010年湘審時的分類系數分別為5和6,屬于多穗型和兼顧型,其平均分類系數值為5,因此被劃分為多穗型品種;天優998在2006年國審和2005年國審時的分類系數分別為7和6,屬于大穗型和兼顧型,其平均分類系數值為7,因此被劃分為大穗型品種;五豐優T025、岳優9113和榮優225等品種多次審定的分類系數雖不同,但均屬于同一類型范疇。
40個超級一季稻品種(序號29~68)的分類系數范圍在7~13,均屬于大穗型品種。其中天優華占(一季稻)、C兩優華占、豐兩優香1號、隆兩優華占、準兩優608(一季稻)、隆兩優1212、Y兩優5867和Q優6號等品種雖多次審定的分類系數不同,但均屬于同一類型范疇;Y兩優2號、廣兩優香66、揚兩優6號和珞優8號等品種兩次審定的分類系數均相同。
上述分型結果表明,當前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品種中,早稻少有大穗型品種,而一季稻基本均為大穗型品種。此外,在68個超級稻品種中,共有25個品種進行過多次審定,其中陸兩優996、H優518和天優998等3個品種的多次審定分型結果不同,即88.0%(22個)的品種不同年份和區域多次審定的分類結果相同。表明分類系數法可較好地排除環境變異對品種分型的干擾,分型結果可重復性較強,一定環境變異限度內能較穩定地呈現品種本身的穗粒產量貢獻度遺傳特性。
2. 2 超級稻品種分類系數法與文獻法分型結果比較
當前尚未發現有將超級稻品種劃分為大穗型、多穗型和穗粒兼顧型3種類型的分類標準,因此將現有分類方法中與分類系數法比較接近的2種方法與之進行比較。文獻法1根據每穗粒數(n)將超級稻品種劃分為3種類型:小穗型(n<110)、中穗型(110≤n≤150)和大穗型(n>150)。文獻法2則根據每穗粒數(n)將超級稻品種劃分為5種類型:小穗型(n<120)、中穗型(120≤n<150)、中大穗型(150≤n<200)、大穗型(200≤n<250)和超大穗型(n≥250);同時文獻2還提出長江流域一季中秈多穗型超級雜交稻品種的關鍵指標: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在285萬/ha以上或比對照品種增加10%以上,每穗總粒數150~200粒。
由表2可知,使用文獻法1對68個超級稻品種進行分型發現,淦鑫203、株兩優819、金優463、陵兩優268、岳優9113等5個品種屬于小穗型品種,陸兩優996、H優518等19個品種屬于中穗型品種,天優華占(晚稻)、五優308等44個品種屬于大穗型品種,且40個超級一季稻品種均屬于大穗型品種(其中僅Y兩優5867兩次審定分別屬于大穗型和中穗型)。對于大穗型品種的區分,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完全包含了文獻法1的結果,并且將文獻法1中的8個中穗型品種五豐優286、吉優225、深優1029、天優998、準兩優608(晚稻)、吉優航1573、五優1573和榮優225等劃分為大穗型品種,表明分類系數法對于大穗型品種具有很好的區別能力。此外,使用文獻法1對25個多次審定品種進行分型時,其中金優463、陸兩優819、五豐優T025、岳優9113、榮優225和Y兩優5867等6個品種的多次審定間分型結果不同,即僅76% 的(19個)品種多次審定的分型結果相同,低于分類系數法的88.0%;表明與分類系數法相比,以每穗總粒數為分類依據的文獻法1的分型結果可重復性相對較差。
使用文獻法2對68個超級稻品種分型,結果(表2)發現,淦鑫203、金優463等8個品種被劃分為小穗型品種,陸兩優996和五豐優286等16個品種被劃分為中穗型品種,天優華占(晚稻)、五豐優T025等39個品種被劃分為中大穗型品種,Y兩優1號和Y兩優900等5個品種被劃分為大穗型品種。對于大穗型品種的區分,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也完全包含了文獻法2的結果,但由于文獻法2對大穗型品種的標準顯著高于分類系數法,因此其劃分出的大穗型品種個數小于分類系數法,這可能與文獻法2的標準主要針對一季中秈品種分型有關。此外,使用文獻法2對25個多次審定品種進行分型時,其中陸兩優996、中嘉早17、H優518、五豐優T025、榮優225和Y兩優5867等6個品種多次審定的分型結果不同,即僅有76% 的(19個)品種多次審定的分型結果相同,也低于分類系數法的88.0%;表明以每穗總粒數為分類依據的文獻法2的分型結果可重復性也比分類系數法相對較差。
2. 3 超級稻品種分類系數法與專家經驗法分型結果比較
兩位受訪專家根據其科研和實踐經驗對18個湖南較常見的雙季超級稻品種進行大穗型、多穗型和穗粒兼顧型分類(表3)。其中專家1將H優518、淦鑫203等13個品種劃分為多穗型品種,將陸兩優996、中嘉早17等5個品種劃分為兼顧型品種,18個品種中無大穗型品種。專家2將H優518、盛泰優722等4個品種劃分為多穗型品種,將淦鑫203、金優463等7個品種劃分為兼顧型品種,將中嘉早17、深優1029等7個品種劃分為大穗型品種。兩位專家經驗分型方法間差異較大,僅22.2%的(4個)品種分類結果相同。專家1對18個超級稻品種的分型結果僅7個與分類系數法相同,占比38.9%;專家2對18個超級稻品種的分型結果有9個與分類系數法相同,占比50.0%。
以分類系數法和專家1經驗分型結果相同品種為基準,比較2種方法分型結果不同品種的參數發現:分類系數法和專家1均將中嘉早17(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20.5/121.0)劃分為兼顧型品種,穗、粒數與之相近的中早35(19.7/119.1)和中早39(19.6/125.3)按分類系數法也屬于兼顧型品種,而按專家1的經驗卻被劃分為多穗型品種。分類系數法和專家1均將金優463(23.2/108.3)和淦鑫203(22.4/102.7)劃分為多穗型品種,穗、粒數分別與其相近的株兩優819(23.6/108.7)和陵兩優268(22.8/104.7)按分類系數法也屬于多穗型品種,但卻被專家1劃分為兼顧型品種。穗數和粒數均較接近的五豐優T025(19.6/158.1)和五優308(19.4/157.3)按分類系數法屬于大穗型品種,卻被專家1分別劃分為兼顧型和多穗型品種。
比較分類系數法和專家2經驗分型結果不同品種的參數發現:2種方法間分型結果不同的品種基本均被其中一種方法劃分為兼顧型品種,即2種方法的差異主要存在于區分辨識難度相對較大的兼顧型品種。H優518(23.1/121.8)按分類系數法、專家1和專家2的經驗均屬于多穗型品種,穗數與之相近且粒數較少的金優463(23.2/108.3)和株兩優819(23.6/108.7)按分類系數法屬于多穗型品種,而專家2卻將其劃分為兼顧型品種;若以H優518為典型多穗型品種,按定義則兼顧型品種的有效穗數可與H優518相近或稍少,但每穗總粒數需較H優518多,因此專家2對金優463和株兩優819的分型不符合品種本身穗粒特征。陸兩優996(20.3/121.0)按分類系數法、專家1和專家2的經驗均屬于兼顧型品種,穗、粒數與之相近的中嘉早17(20.5/121.0)、中早35(19.7/119.1)和中早39(19.6/125.3)按分類系數法屬于兼顧型品種,而專家2卻將三者劃分為大穗型品種;若以陸兩優996為典型兼顧型品種,按定義大穗型品種的有效穗數應與之相近或稍少,但每穗總粒數應較之更多,如深優1029、天優華占、五豐優286等,因此專家2對中嘉早17、中早35和中早39的分型不符合品種本身的穗粒特征。此外,五豐優T025(19.6/158.1)被分類系數法和專家2共同劃分為大穗型品種,穗、粒數與之相近的五優308(19.4/157.3)按分類系數法屬于大穗型品種,卻被專家2劃分為兼顧型品種。五豐優286(20.1/144.1)被2種方法共同劃分為大穗型品種,穗、粒數與之相近的吉優225(19.2/144.6)按分類系數法屬于大穗型品種,也被專家2劃分為兼顧型品種。
2. 4 超級稻品種分型的多年多點試驗驗證
利用4年7點生態適應性篩選試驗數據和區試數據對18個超級稻品種進行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表4)顯示:除中嘉早17、株兩優819和H優518等3個品種的分類系數和分型結果略有差異外,其余15個品種(83.3%)的分類系數和分型結果完全一致。在多年多點試驗中,中嘉早17、株兩優819和H優518的平均分類系數分別為7、6和6,即分別屬于大穗型和兼顧型品種,而其使用區試數據的平均分類系數分別為6、5和5,分別屬于兼顧型和多穗型品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年多點試驗中3個品種的每穗總粒數均大于區試數據,從而導致兩組數據分型差異。兩組數據間分型結果不同的3個品種按其中一組數據均可被劃分為兼顧型品種,即兩組數據的差異也主要存在于區分辨識難度相對較大的兼顧型品種。
3 討論
根據超級稻品種有效穗數和每穗總粒數對產量的貢獻度相對大小,以綜合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和生育期3項關鍵產量特征的定量化指標分類系數為評價指標,創新性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穗型分類系數法,在經驗分型法的基礎上定量化地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品種劃分為偏穗型(多穗型)、偏粒型(大穗型)和穗粒均衡型(穗粒兼顧型)3種類型。
比較文獻法與分類系數法分類結果發現:對于大穗型品種的區分和歸類,分類系數法可與文獻法達到同樣的效果,甚至區別度相對更高更準,同時分類系數法能區分出多穗型和穗粒兼顧型品種,而現有文獻中的分類方法無法做到。同時綜合多項關鍵產量指標為分類依據的分類系數法對超級稻品種分型結果的可重復性要比僅以每穗總粒數為分類依據的文獻法更好。另外,文獻法2基本是針對一季中秈超級稻品種的分類而提出的,因此其分類指標值相對較高,不適合用于超級早、晚稻品種的分型,而分類系數法則能同時適用于早、晚和一季超級稻品種的分型。
比較專家經驗法與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發現:專家經驗法分型結果的變異性或隨機性較大;分類系數法對穗、粒數特征相近品種的歸類聚合能力較專家經驗法更強,分型結果更合理準確。此外,分類系數法相對于專家經驗法而言對方法使用者的品種熟悉度要求更小,即更易被掌握,更利于廣泛推廣應用。
比較多重復數據和不同來源數據的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發現:分類系數法可較好地排除環境變異對品種分型的干擾,分型結果可重復性好,一定環境變異限度內能較穩定地呈現品種本身的穗粒產量貢獻度遺傳特性。此外,對于新審定的超級稻品種,如果沒有多年多點規范的試驗數據用于品種分型,則區試數據也具有較強的可用性。
在進行分類系數法與專家2經驗分類法比較及不同來源數據進行分類系數法分型結果相互驗證時發現,分類系數法對于兼顧型品種的區分誤差可能稍大于大穗型和多穗型品種,這可能與兼顧型品種在分類譜中占據的頻譜相對較窄有關。不過對于兼顧型品種的分類誤差僅限于分類系數為“6±1”的范圍內,即5~7之間,因此對于指導實際生產應用的影響相對較小。
長江中下游地區超級稻穗型分類系數法將有利于水稻栽培專家快速準確了解超級稻品種特性,并依此研發配套品種針對性強的超高產和穩產栽培技術,如多穗型超級稻穗粒協調調控技術、大穗型超級稻穗粒協調調控技術、多穗型超級稻氮肥后移壯穗技術等,為超高產、穩產栽培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對于進一步提升區域水稻產量水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本課題組還嘗試使用分類系數法對長江上游和華南稻區部分品種進行分型,發現供試品種的分型結果基本與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分型結果相同。因此該方法在長江上游和華南稻區的適用性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4 結論
分類系數法能彌補文獻法僅能區別劃分大穗型品種而不能區分多穗型和穗粒兼顧型品種的不足,且分型結果可重復性更好;其對穗、粒特征相近品種的歸類聚合能力也較專家經驗法更強,分型結果變異性或隨機性更小、更合理準確。此外,分類系數法可較好地排除環境變異對品種分型的干擾,一定環境變異限度內能較穩定地呈現品種本身的穗粒遺傳特性。因此,分類系數法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秈型超級稻品種的穗粒分型比現有方法更具優勢,對于促進超級稻品種充分發揮高產潛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感謝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楊遠柱研究員及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彭既明、常碩其研究員對本研究提供的專家經驗咨詢。同時對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郭立君副研究員和湖南農業大學孟栓博士對本研究提供的幫助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郝憲彬,華澤田,蘇玉安,王巖,張忠旭,王彥榮,李全英,沈楓. 2002. 北方大穗型超級雜交粳稻形態育種初探[J]. 雜交水稻,17(4):1-3. [Hao X B,Hua Z T,Su Y A,Wang Y,Zhang Z X,Wang Y R,Li Q Y,Shen F. 200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orphologic breeding of northern large-panicle type super japonica hybrid rice[J]. Hybrid Rice,17(4):1-3.] doi:10.16267/j.cnki.1005-3956.2002.04. 001.
梁健,呂修濤,馮宇鵬,萬克江,湯松,賀娟. 2020. 我國超級稻發展現狀及建議[J]. 中國稻米,26(3):1-4. [Liang J,Lü X T,Feng Y P,Wan K J,Tang S,He J. 2020.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uggestiongs of super rice in China[J]. China Rice,26(3):1-4.] doi:10.3969/j.issn.1006-8082. 2020.03.001.
劉堅,陶紅劍,施思,葉衛軍,錢前,郭龍彪. 2012. 水稻穗型的遺傳和育種改良[J]. 中國水稻科學,26(2):227-234. [Liu J,Tao H J,Shi S,Ye W J,Qian Q,Guo L B. 2012. Genetics and breeding improvement for panicle type in rice[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6(2):227-234.] doi:10.3969/j.issn.100l-7216.2012.02.013.
馬均,朱慶森,馬文波,田彥華,楊建昌,周開達. 2003. 重穗型水稻光合作用、物質積累與運轉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36(4):375-381. [Ma J,Zhu Q S,Ma W B,Tian Y H,Yang J C,Zhou K D. 2003. Studies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ssimilation product in heavy panicle type of ric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36(4):375-381.] doi:10.3321/j.issn:0578-1752.2003.04.004.
孟維韌,王伯倫,呂軍,賈寶艷,黃元財,王慧新. 2009. 水稻著粒密度對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影響[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8(3):262-267. [Meng W R,Wang B L,Lü? J,Jia B Y,Huang Y C,Wang H X. 2009. Effect of spikelet density on th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formation in rice[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8(3):262-267.] doi:10.3321/j.issn:1000-2421.2009.03.002.
彭既明. 2017. 多穗型超級雜交稻研究[J]. 雜交水稻,32(4):1-8. [Peng J M. 2017. Research on panicle-rich type super hybrid rice[J]. Hybrid Rice,32(4):1-8.] doi:10.16267/j.cnki.1005-3956.201704001.
秦志列,王術,王伯倫. 2006. 不同穗型水稻產量形成及物質生產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2(4):181-184. [Qin Z L,Wang S,Wang B L. 2006. Analysis on yield formation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 in rice population with different type of panicle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2(4):181-184.] doi:10.3969/j.issn.1000-6850.2006.04. 048.
青先國,王學華. 2001. 超級稻研究的背景與進展[J]. 農業現代化研究,22 (2): 99-102. [Qing X G,Wang X H. 2001. View of super-paddy’s researches:Background and pro-gres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2(2):99-102] doi:10.3969/j.issn.1000-0275.2001.02.009.
屠曉,鄧先亮,朱夢華,李曉蕓,荊培培,戴其根. 2018. 不同穗型超級稻品種3種栽培株型的源庫特征[J]. 核農學報,32(7):1425-1434. [Tu X,Deng X L,Zhu M H,Li X Y,Jing P P,Dai Q G. 2018. Source-sink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plant types in different panicles varieties of rice[J].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32(7):1425-1434.] doi:10.11869/j.issn.100-8551.2018.07.1425.
謝華安. 2007. 華南型超級稻育種及其技術研究進展[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38(5):714-718. [Xie H A. 2007. Advances on the breeding program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 South China type super-rice[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38(5):714-718.] doi:10.3969/j.issn.1000-1700.2007.05.012.
徐正進,陳溫福,張龍步,楊守仁. 1995. 水稻直立穗性狀評價與利用研究進展[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6(4):335-341. [Xu Z J,Chen W F,Zhang L B,Yang S R. 1995. Advance in esti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erect panicle[J].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6(4): 335-341.]
徐正進,陳溫福,張樹林,張文忠,馬殿榮,劉麗霞,周淑清. 2005. 遼寧水稻穗型指數品種間差異及其與產量和品質的關系[J]. 中國農業科學,38(9):1926-1930. [Xu Z J,Chen W F,Zhang S L,Zhang W Z,Ma D R,Liu L X,Zhou S Q. 2005. Difference of panicle trait index among varit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in Liaoning[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38(9):1926-1930.] doi:10.3321/j.issn:0578-1752.2005.09.032.
袁隆平. 2018. 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J]. 農學學報, 8(1):71-73. [Yuan L P. 2018. Progress in breeding of super hybrid rice[J]. Journal of Agriculture,8(1):71-73.]
張衛星,朱德峰,林賢青,張玉屏,陳惠哲,朱智偉. 2010. 干旱脅迫對不同穗型超級稻品種產量及穗部性狀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8(1):255-260. [Zhang W X,Zhu D F,Lin X Q,Zhang Y P,Chen H Z,Zhu Z W. 2010.? The effect of drought stress on yield and panicle traits of different super rice varieties during panicle initiation to grain filling stag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28(1):255-260.]
周開達,馬玉清,劉太清,沈茂松. 1995. 雜交水稻亞種間重穗型組合的選育: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理論與實踐[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13(4):403-407. [Zhou K D,Ma Y Q,Liu T Q,Shen M S. 1995. The breeding of subspecific heavy ear hybrid rice-exploration about super-high yield breeding of hybrid rice[J]. Journal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3(4):403-407.]
左曉旭,鮑根良,王俊敏,駱榮挺,富田桂. 2005.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品種品質特性比較[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6(2):216-220. [Zuo X X,Bao G L,Wang J M,Luo R T,Fu T G. 2005. Comparison of grain quality between compact and loose panicle type of Japonica rice[J].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6(2):216-220.] doi:10.3969/j.issn.1672-1810.2005.02.019.
(責任編輯 王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