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軍

當今世界,與世界經濟調整、國際格局重構、全球秩序重塑相伴隨的,是社會思潮的紛亂混雜。在經歷了冷戰結束30年的彌漫之后,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遭遇挑戰,各種競爭性、替代性思潮紛紛登場。今年的10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瓦爾代辯論俱樂部會議上表示,現有的資本主義模式已經油盡燈枯,無法從日益糾纏不清的矛盾中找到出路,世界正處于一場文明危機之中。普京批判西方價值觀“經常徘徊在反人性犯罪邊緣”,強調俄羅斯將遵循理性保守主義的原則發展。
在普京看來,俄羅斯保守主義是一種健康、理性、溫和的保守主義,它“植根于久經考驗的傳統,是評估自己和他人的現實主義,是對目標設定的審慎計算和對優先事項的精確判定,是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相互協調,它徹底拒絕將極端主義作為行為方式。”有俄羅斯專家認為,普京認為的這種俄式保守主義的核心在于:一是奉行反西方主義、反全球主義、反自由主義,倡導主權民主,從聽命外國指令推進國家轉型轉向植根于歷史遺產和國家認同的保守主義進化論;二是強調通過漸進性改良維系社會平穩,反對激烈變革和流血革命;三是強調世界需要以傳統的性別、家庭觀念作為牢固的道德基礎,并以此擺脫日益深重的道德倫理危機。
俄羅斯保守主義回潮并非孤立現象,它與西方自由主義的落潮相互映襯、彼消此長,也在其他國家找到了相應的擁躉。
俄羅斯保守主義回潮并非始自今日,它從21世紀初就開始積聚、發酵、傳播。2009年,統俄黨將保守主義正式列入黨綱,倡導以“社會保守主義”為指導的國家現代化戰略,這標志著保守主義正式被官方吸納,成為以穩定與發展為目標、避免社會停滯與革命的指導性意識形態。2013年底,普京在總統國情咨文中引述俄羅斯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有關“保守主義并非是阻止前進和向上的運動,而是防止倒退和向下的力量”的名言,強調俄羅斯保守主義既基于歷史經驗,又面向未來發展,是“傳統與革新的合理結合”。之后,保守主義在俄羅斯呈現出高漲態勢,成為內外政策的核心敘事。
俄羅斯保守主義回潮的重要背景是對歷史上各種類型的革命以及冷戰后西方自由主義泛濫所造成亂象的反思。就前者而言,俄羅斯保守主義者強調俄國歷史的延續性并對歷史進行了較深刻的反思。就后者而言,俄羅斯保守主義者認為,西方自由主義泛濫誘發了社會層面的道德淪喪、國家權力的日益衰微和國際層面的西方至上,導致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國家與社會的整體性衰敗。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俄羅斯政治與文化精英希望重構社會共識,將保守主義作為實現俄羅斯現代化轉型的思想源泉。
普京強調,俄羅斯保守主義是“樂觀主義者的保守主義,我們相信,穩定、成功的發展是可能的。”然而也有人認為,盡管保守主義目前在俄羅斯幾成主流意識形態,但它并未達到其倡導者所期望的那樣,對國家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從經濟層面看,蘇聯解體之后的“去工業化”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俄羅斯也未能成為弄潮兒,未來仍將面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能源轉型的雙重挑戰。莫斯科卡內基中心近期發表報告稱,高度的社會冷漠正成為俄羅斯社會“新常態”,或將引發其他系統性危機;而2008年以來,俄通過俄格戰爭、克里米亞危機、出兵敘利亞等軍事行動取得了一些地緣政治收益,但也遭遇了西方的制裁。
分析人士認為,預計未來15年,俄式保守主義仍將是俄羅斯的主流意識形態,它可以保障俄羅斯不再重蹈歷史上的一些覆轍,但能否助力新條件下的現代化進程還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