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明
2018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啟動了“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徐默老師帶著我和沈臨楓組成創作組,向創作工程委員會申請了中國畫《大國正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創作選題。
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召開,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的聯合提案進行表決。該提案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最終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標志著中國重新回到了世界大國的舞臺。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我國開啟大國時代標志性的起點,歷史意義非凡。創作中國畫《大國正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首要目的,是用視覺圖像還原歷史,同時,以此作為建黨百年歷史回顧的視覺注腳?!洞髧酚锌赡苓B同歷史敘述成為民族和國家記憶的一部分,成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價值追求的一個象征,這是中國畫《大國正名》的使命。所以,這張畫需要創作者用百分百的真誠來面對,作品的每一方面,包括對歷史的理解、對構圖和敘事的設計、對形象的刻畫、對材質語言的表現,等等,都需要做到精益求精。中國畫《大國正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創作過程,注定是一次耗費心神、考驗重重的長途跋涉。
創作的第一步是查史料。1971年10月,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席聯合國大會并發言,這是中國在聯合國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舉世矚目。創作組最初決定將這一具體事件作為畫面內容,以中國代表團作為畫面中心人物,會場發言作為核心情節,周圍熱烈的人群作為氣氛烘托。這個想法在當時看確實是最可行的,因為構圖和歷史敘事比較容易組織,而且我們找到了中國代表團較為清晰的圖片資料,這使我們對塑造人物形象有十足的把握。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創作了三張草圖,將最為滿意的一張送交北京專家組審核。
不久,北京傳來好消息,我們獲得了這一選題的創作資格,但是專家組對創作角度提出了修改意見: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最具標志性的具體事件,應該是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兩阿提案”即2758號決議的表決通過,當時會場內并沒有中國代表團,決議是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強力推動下通過的,這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外交策略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意味著,我們之前的思路出現了偏差,草圖需要進行全面調整。
創作組旋即就遇到兩個棘手的問題:第一是構思上的,會場中缺少了中國代表,作品將誰作為中心人物,將什么情節作為核心敘事;第二是形象塑造上的,創作組缺少2758號決議表決現場的圖像視頻資料。網絡上搜集到的圖片、視頻清晰度不高,勉強呈現了當時會場的整體格局和一小部分代表歡慶的場面,但是具體的人物形象無法看清,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塑造出歷史中真實的人物形象。我們求助于國內的圖書館系統、檔案館系統和電視新聞系統,依然找不到特別具體的素材。
于是創作組只能先從構圖上尋找突破。對于中心人物的設定,一個選擇是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他是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的主持者,也是2758號決議的支持者。草圖第四稿中(見圖1),我們將主持會議的吳丹作為中心人物,周圍是歡呼的各國代表。可是這個構思有非常大的問題。因為根據聯合國會場的格局,發言臺和代表坐席是面對面的,正面刻畫吳丹,意味著座位席間的各國代表,大部分只能背對畫面。第四稿并不理想,思路必須再次調整。
在史實的研讀中,我們注意到,決議的通過,各亞非拉國家是最直接的推動者,而其中,坦桑尼亞代表薩利姆在聯合國給予了中國極力的支持和幫助。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那一刻,薩利姆興奮地起身鼓掌,并和其他非洲國家代表一起跳起舞來,這一刻成為聯合國歷史上的經典畫面。這給了創作組重要的提示——將視角放在代表席中,表現決議通過那一刻鼓掌歡慶的國際友人,而薩利姆就是中心人物。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新想法,但這個思路仍然需要解決一個矛盾,即如果視角對準代表席,那么代表席對面的主席臺和聯合國會標將無法被安排進畫面,畫面因此會缺少了最重要的點題元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創作組設計了一個情節,中心人物薩利姆轉身與后排的代表握手,他周圍的人也以他為參照,不同幅度地向后或者向左右轉身鼓掌慶祝,這就使得畫面視角既是指向會場主席臺的,代表席又有豐富的正面和側面形象。這個思路給了作品極大的施展空間——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場下各國代表的祝賀方式,非洲代表熱烈歡慶的表情和動作——非常豐富的人物形象,將給作品帶來勃勃生機。于是,創作組開始構畫全新的第五稿(見圖2),在遞交北京專家組審核之后終于得到了肯定,至此,創作組找到了方向。
幾乎是同時,創作組在史實和圖片素材的搜集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2019年8月5日,通過多方聯絡,創作組成員沈臨楓飛往聯合國紐約總部實地考察,拍攝了聯合國主會場的資料照片,并給聯合國總部圖書館寫信求助,非常幸運地獲得了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大的國家代表座位圖表(見圖3)。通過座位名單,我們查到了關鍵國家出席代表的圖像資料,這使得作品有了可靠的史實和形象依據。

徐默 沈曉明 沈臨楓 大國正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且將丹心付丹青——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主題作品
將主視角放在代表席的思路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畫面以薩利姆和后排代表握手的組合為視覺中心,各國代表起身慶祝,圍繞中心形象,組成層層環抱、傾斜交叉的姿體結構。依靠會場座位名單和代表的圖像資料,我們對畫面中的人物進行了表情、服裝和姿態方面的塑造。到第七稿草圖(見圖4),畫面已經比較成熟完整。2020年3月,創作組將第七稿草圖送交北京,專家組審核通過,提示我們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了。
但是高要求的自我審視和藝術上的完美主義依然讓我們對草圖有更多的期待,徐默老師認為第七稿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第一,是畫面空間還是顯得局促,應該再向兩邊和上方延展,以營造聯合國會場莊重巨大的空間感;第二,人物形象的設計還有些僵硬,不夠熱烈,需要增加更多更生動的姿態和表情,加強人物間錯落的穿插感;第三,要根據史料,對畫面人物角色進行具體敲定,對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進行更符合其所屬國家和身份的設計。于是創作組再一次跨越了現有方案,向新的藝術可能性進發。
在大型歷史題材的創作中,不管作者是多么有經驗,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復雜的人物組構和歷史敘事會產生種種不可預知的問題,而此時,以往的成功模式會失效,必須嘗試新的形式,而要實現一個新創意,則需要作者不斷在草稿中進行“演算”和試錯,過程中必定伴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和超越,但那些被拋棄的舊稿并不是毫無意義,它總是能夠為下一次嘗試提供意想不到的啟發和思路。
此后半年,創作組在構圖細節上不斷推敲打磨,到了第九稿(見圖5—6),畫面效果較之前又有了巨大提升,此時的聯合國會場內,空間開闊氣派,人物的組構飽滿豐富,慶祝的氣氛激昂熱烈。畫面的構成形式進一步強化,中央的一組形象都被設計成雙手高舉鼓掌的姿態,目的是形成向上凸起的三角形,制造昂揚向上的勢。畫面兩邊的人物姿態則向畫面的左右上角傾斜,形成排列的拉索結構,與中間的三角形一起,構成了互相牽制的畫面張力。桌面上放著2758號決議,與后方的聯合國會標一起成為點題的標志性元素。在這一稿中,人物國別、身份、表情和姿態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刻畫。2758號決議通過的歷史瞬間以一種更加可信的、有感染力的面貌呈現出來。2020年8月,我們將第九稿提交專家組審核,得到認可后,我們終于開始了大稿的制作。
大稿制作,主要解決形象細節的問題。小草圖已經刻畫了比較具體的人物動態表情,但是,在草圖放大之后,畫面需要對人體細節有很多交代,這是大稿制作的意義所在。而對于我們來說,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人物的資料照片不可以直接使用,只能作為參考資料,因為每個歷史人物在畫面中,都根據構圖和情節的需要做了重新設計,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對人物的角度、動態和表情進行主觀塑造,使形象肖似真人的同時,又符合構圖。這其中最極端的例子,是英國代表,他在畫面中的位置在坦桑尼亞代表旁邊,在構圖中,他必須是一個側面,但是我們找不到英國代表符合角度的側面照片,沒有辦法,我們只能根據他的正面照片,推出他的側面形象。就這樣,我們對畫面中幾乎所有形象都做了考究的素描稿,以求準確扎實地表現人物。
這其中有非常多的細節需要考慮,比如,形象的刻畫要展示人物的獨特氣質,也要表現他對該歷史事件的態度。我們特別注意在形象與形象之間,做出情緒的差別和起伏,因為如果每個形象都是一樣的熱烈亢奮,畫面的情緒會平均且庸俗化,須在畫面中做出強弱對比來。比如非洲國家的代表處在畫面視覺中心,他們有引導觀者情緒的作用,所以情緒表達必須熱烈奔放,這也是歷史的真實情況。畫面兩邊是歐洲國家的代表,比如英國代表、蘇聯代表,他們表達喜悅情緒的時候,狀態就要相對的克制和優雅,既是符合角色氣質的設定,也是作為畫面中舒緩情緒的表達,與中間的亢奮熱烈形成對比,是綠葉配紅花的關系。另外,肢體動作的設計既要符合形象的角色設定,又要適應構圖的需要,肢體擺布角度方向要配合并進一步強化三角形與拉索的形式結構,如此種種。兩個月的時間里,創作組為畫面中32個人物做了素描習作,很多形象是一人多稿,不斷推敲打磨,直到滿意為止,這樣的扎實推進,使我們對后續的工作抱有十足的信心。

圖2 第五稿草圖

圖3 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國家代表座位圖
情節、構圖、形象推敲打磨完畢,最后上正稿就落實到筆墨的運用上。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主導力量的浙派人物畫,一直探索造型和筆墨相依存的關系,追求形象表達深刻性的同時,也注重筆墨本身的審美。筆墨既是組構形象的零件,其本身亦是表情符號,是精神和情緒的放大器。對于如此大尺幅多人物的中國畫作品來說,筆墨從來都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涉及形象刻畫、筆墨審美和整體節奏多個方面的均衡兼顧,需要創作者加以整體安排設計。
最穩妥的辦法,是偏向工筆式的勾染,墨線依形勾畫,層層皴擦渲染,可以塑造出非常厚實充分的形象,但風險是容易被限制在形體的描摹上,筆墨容易凝滯黏膩。考慮到這張畫必須突出激昂的情緒,這種畫法并不合適。另一種是豪放的大寫意畫法,好處是利于依靠筆墨的釋放表達激昂的情緒,但是如果整幅畫面都大筆揮灑,容易喪失形象中耐人尋味的東西,也容易讓筆墨打架。必須有放有收,要找到一種合適的狀態并不容易。
徐默老師定下方案,整體用浙派大寫意的方式,首先保證形象刻畫穩健充分,其余地方的筆墨則在形準的基礎上,追求情緒的表達,先揮灑,再整合。于是臉部的刻畫,我們用了比較穩健的筆法,盡量將面部有特征的細節形體和微妙表情刻畫出來,同時力求在行筆中有起收頓挫,有書寫的意味,使筆墨透氣不凝滯,這樣,面部的筆墨能與其他地方更加放松隨性的筆墨銜接起來。身體上的用筆,我們則立筆橫掃,頓挫鏗鏘,強調筆勢的勇猛磊落,突出激昂熱烈的情緒。勾寫外形的過程中,兼用側鋒大墨塊銜接鋪排,塑造厚實的體積。最后用淡墨噴灑輕染,渲染出一些若有若無的光影關系,使畫面具有深邃的空間感。
正稿畫了一個半月,幾乎每天趕赴工作室,跟導師從中午工作到夜里,筆耕不輟。寫意中國畫講究一氣呵成,強調行筆落墨間緊湊、連貫、有起伏的節奏感,這就要求作者能在一個完整連續的時間段內,全神貫注地處理每一個形象,將內心涌動的激情用筆頭的書寫表達出來,用心用情,畫如其人。導師用筆辛辣豪勁,筆勢跌宕,畫出來的形象情緒飽滿,很有感染力。我和沈臨楓則跟在后面,一邊觀摩一邊實踐,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功力也長進了不少。
回想兩年來,徐老師帶著我和沈臨楓,苦心孤詣,在作品的每一個環節細致推敲,如琢如磨,很像是上戰場前的各種演習和訓練,來來回回,苦熬苦修,磨掉幾層皮,最后真上戰場,就是一鼓作氣,所謂九朽一罷,既有穩妥的鋪墊,也有意外的加成,其中有少許遺憾,亦有許多偶然天成的得意之筆。
從最后的效果來看,中國畫《大國正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在還原歷史的同時,刻畫了大歷史中許多具體生動的個人。作品送到北京后得到反饋,說形象塑造出色。記得一次許江院長帶專家組來驗收,看到正在進行中的大稿,一再強調“要有形象”!我想,這個目標,創作組完成得比較成功。

圖4 第七稿草圖

圖5 最終稿草圖

圖6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構圖形式設計
歷史畫的創作,首先要尊重歷史,要把歷史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但是畫面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歷史敘事的框架上,而應該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總是在大歷史的背景中,刻畫出耐人尋味的人和事件,通過個人表達出更為深刻的人類情感,因為在歷史跳動的脈搏下,都是一個個具體真實的個人和鮮活的故事。列賓的《查波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蘇里科夫的《禁衛軍臨刑的早晨》,蔣兆和的《流民圖》,這些偉大作品無不是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刻畫了一個個有性格、有故事的人,是他們在畫面中傳達歷史的訊息,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傳達著人類愛恨、悲喜、執著、絕望等人類永恒情感的訊息。這是西方歷史繪畫的傳統,亦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由此我想到,此次創作既是對偉大歷史的致敬,也是對人類藝術中一種偉大傳統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