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陳志浩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元代詩人長筌子有“形物雖居宇內,夢魂長玩臺州。山堂真趣與誰酬,窗外梅疏竹瘦”的詩句,杜甫也有“鄭老身仍竄,臺州信所傳。為農山澗曲,臥病海云邊。”的詩句描繪臺州的人文和風景。臺州是江南水鄉,素有“走遍蘇杭,不如溫黃”的美譽。臺州地處浙江東南沿海,靠山臨海,四季分明,降水量足,在地域的劃分上屬于江浙系,又叫越海系,形成的主要形式是圍湖造田。
臺州以佛教起源而聞名,是佛教天臺宗和道教南宗的發源地,也是浙江的縮影,是一個海、水、山和諧的生態之地。
“臺州”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唐高祖改郡為州,在臨海置臺州,之所以叫臺州,是因為當時臨海雖然是臺州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臺山因孫綽的《游天臺山賦》而名揚天下,在外界的影響力遠遠蓋過臨海。臺州文化因為它處在東南沿海,文化底蘊深厚,有章安的海洋文化、天臺山的佛學文化、南宗的道學文化、臨海的古城文化等,因其離古代都城北京、洛陽、西安都很遠,所以皇權對這一地區的統治較為松散。又因其地處沿海,抗倭寇較為頻繁,使臺州的忠孝節義觀念濃烈,“存理滅欲”的社會心態很強烈。在臺州佛道文化、山水文化、茶桔文化、山鄉民俗文化發達,文化群體有非常強烈的愛國思想,民眾同時追求個性的解放。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同質性較高,地域內的建筑特征和空間形態也都具有極強的相似性。
1984年,在臺州發現仙居下湯遺址,證明在八千到一萬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的農業聚落,此后繁衍了幾千年。從秦設回浦鄉、西漢設立回浦縣、三國吳設立臨海縣、唐武德五年置臺州,再逐步發展到現今,臺州共有9個縣、133個鎮以及5000多個村子。臺州的傳統村落古民居建筑形式反映了當地長期形成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方式和文化特點,也是當地工匠對建造技術長期積累的結果。其逐漸形成了具有四面透風、回廊避雨、冬暖夏涼、內外排水等一系列功能和特點的民居建筑特色,建筑的布局和構造能夠較好適應東南沿海地區的潮濕、多雨、悶熱以及多風的氣候條件,形成了臺州村落民居的整體風貌。
臺州地區人口主要通過三次大的遷移而形成,在東晉建立后出現了向南遷的移民;到了北宋建都臨安、大批人口南遷;后來到了明朝,由于臺州地處沿海,資源豐富而且地理環境優越,吸引了大批移民。所以臺州的人口組成是通過南北交融逐步形成的,其民居的風格既吸收了南方像溫州、福建的工藝做法,又結合了一些北方建筑的建構特色,在江浙民居中獨具一格。現存的傳統民居分布較廣、數量較多,大多數是清代中期及民國時期所建,有少部分是明朝的遺留建筑,但損壞較為嚴重,在后期經過了重新修復。根據現有資料臺州共有古建筑村落97個,歷史文化村落146個,自然生態村落20個,民俗村落29個。
這些散落在臺州境內的古村落承載著大量歷史信息,是特有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是特有地域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最好見證,具有較高的藝術、文化和歷史價值。這些古建筑的選址、布局、形態等各個方面都體現臺州先民面對生活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
臺州傳統村落民居起源于章安,章安的歷史以章安橋為代表。章安橋始建于東漢末年,該橋初建時為木結構,現存的橋是乾隆年間重新建造的。在章安老街上現存有四祠、二廟、二閣、二坊、一橋,能夠較為完整地看到臺州古民居的發展,章安在2006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村鎮。
現今很多村落空巢化現象嚴重,大多數村落建筑依舊,但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獨守古村,村落建筑的修復和保護面臨著經費壓力。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總要求。面對諸多問題,正如同濟大學教授楊貴慶提出的,臺州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條件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大家庭族居方式,這種整體的、流動的空間格局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準確把握好傳統村落的發展定位,既要深入認識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又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利用。一方面,如果只是僵化地“修舊如舊”(除了文物之外),則無法適應當代人的宜居需求,“假古董”修建好之后無法適用則會造成更大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不顧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和風貌特點,隨意新建各種現代化風格的民居形態,那樣會造成傳統風貌特色被破壞。
傳統村落要真正地“活”過來恢復生機,就要對村落進行深層次研究,充分結合其固有特征和可持續發展加以準確定位。以烏巖頭古村為例,在深入研究了其空間格局之后,準確把握了村落空間流動性這一特征,使傳統的空間關系和當下新的社會關系準確“嫁接”,從而讓空間得以再生。讓隱藏在深閣中的古老民居藝術得以保存并重新煥發出應有的璀璨光芒,讓人們能夠看到臺州獨具一幟的古建筑。古村落的存在既要立足于當下,繼承發展本源,還要清晰遺產文化的保護理念,對這些村落進行及時的保護,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工作中發揮有效的作用,促進古村落活力的再生。
臺州三面環山,一面臨海,丘陵山地,民居風格分為沿海民居與內地民居兩大類。空間形態上劃分為兩種形態:自然型和城垣型。
城垣式聚落位于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古鎮一般與河道相連,建在臨河上,兼有航運功能。它基本上是一層或兩層的木質結構,如高遷村和皤灘古鎮。皤灘古鎮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連接臺州和金華的重要通道,直到今天仍有許多用鵝卵石鋪成的“龍”形古街。古鎮還有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民居建筑,有氣勢恢宏、精巧的三透九明堂,皤灘古鎮的水路優勢隨著鐵路建設和陸路交通的發展而逐漸喪失。
自然型聚落主要以適應自然條件為主,因地制宜根據現有環境進行建造,布局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平面一般沿等高線分布,高低錯層。比如位于溫嶺市西部的白璧,村落以壘石為屋別具特色,石屋通常為兩層硬山頂,墻體用天然石塊隨意地疊砌,石塊之間填泥土或灰漿,石塊大小錯落、形狀各異、順勢而為、親近自然。
在民居建筑的空間形態上大多使用三合院平面布局,利用空間來區分等級。主屋空間為三合院核心空間,兩邊兩個廂房圍繞天井院落形成合院空間,臺州的三合院正房和北方的院落空間不同,臺州的三合院正房一般5到7個開間,中間做一明兩暗格局,當中是正廳,兩側為正間、廂房,是居住功能。在圍繞庭院處多設連廊,“廊”是臺州民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功能上主要是遮陽、防雨和半室外生活空間等。形式上主要包括帶檐連拱廊、雙層柱廊、騎樓廊和懸檐騎樓,作為臥室的附屬空間。
在平面分布上居住空間分為“方”形平面、“一”字型平面、“凹”字型平面、“L”型平面、“H”型平面、“口”字型平面。
“方”形平面布局的攻堅內部用木墻板分為3到4個房間,便于每個房間聯系,材料經濟適用。“一”型平面是以開間為單位橫向連接而成,每間分為三個部分,依次是前屋、中屋和后屋,起居空間在前屋,后面是廚房,中間是臥室。有的則做成二層樓房,樓上做臥房,在房前后布置天井,此類布局適合多戶人住在一起,密度高,用地經濟,每戶都能夠直接對外,交通較為方便。“凹”型平面有院落空間圍合,呈現出三合院的形態,是對稱型院落的基本組成部分,在農村三合院非常普遍。“L”型的民居平面一般都是以“一”字型平面為主體,在一端的盡頭處加一到兩間房屋,形成長短不一的形狀,目的是圍合后形成一個具有窄長天井的封閉式住宅,長邊主要是生活用房,光線非常充足,有一個天井;而側面為是輔助用房,采光較差,這種平面布局多為單戶使用。“口”型平面是四合院,房屋圍合天井變成一個封閉住宅,把三合院的圍墻做成與正房相對的房間或者是門廊,留出一個門道,多做成樓房。院子內不需要太多光線,因為在南方天氣炎熱,把大門開在中間強調立面對稱,對通風有好處。“H”型平面有前后兩個天井,是由兩個三合院構成,改善了正房的采光通風,有時在兩側也設立狹長天井進一步改善采光而且節約用地,這種住宅大多有二層。
1.民居建筑立面呈現的特點
臺州傳統民居主要以木結構為主,框架結構,主要以柱子承重,墻面不承重,所以柱與柱子之間可以是墻也可以是門窗,建筑立面和建筑外部空間直接面對,所以在立面上運用一些藝術裝飾提升建筑品質,把建筑立面打造成形式與內容相統一的形態。
村落的民居大多強調中心對稱,門的位置在中心,裝飾性元素較為集中,可以集中突出入口立面的重要性。臺州天臺縣張思村的后新屋里中間入口處開在了較小的院墻上,兩邊側廊也各開了一個小門,三個門在構造上形成統一的整體。臺州民居一般都是二層樓,上層為儲物空間,下層是居住空間,從立面上看是下段較高,上段要矮一些,在外立面的處理上加強上低下高的趨勢,有腰檐的就把上層窗戶做到腰檐上,如果沒有腰檐的就將二層窗外加欄桿,多用于沿街建筑。建筑立面的劃分同時兼顧儲物與美觀,而且這樣處理的好處在于從視覺上優化了上下的比例,形成了臺州古民居建筑立面分割的藝術特點。
2.民居建筑空間劃分的功能再現
南方夏季潮濕,氣候炎熱,在臺州民居的室內外空間劃分上也體現對氣候的關注,空間劃分靈活、自由多變且通透,建筑空間對功能性要求較高,而且木結構的梁柱承重使墻壁無需承重,也為建筑空間的分隔提供了一些可能性。室內空間分隔大多數都是以木板做隔斷且可拆卸,大多數高度在2米左右,房間之間一般一半連通、一半分隔,這樣可以有較好的通風效果。運用木制隔斷拆裝方便,隨時可以根據當時需求來變化隔斷位置。一些較大型的住宅庭院通過連廊來連接各個房間,在室內外空間的聯系上主要是通過門窗來進行分隔,為了通風住宅房間大面積面向庭院敞開,就通過將隔扇門全部拆掉變成向室外敞開的廳堂。
3.民居建筑庭院天井的處理手法
庭院天井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下其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功能上主要體現為增加采光、休息娛樂、堆放雜物、收集雨水。庭院天井的布置上根據當地民居的大小,空間排布方式有所不同。中小型的四合院或者三合院一般天井布置較為靈活,小天井的布置能在房屋很密集的情況下解決室外的一系列問題,比如通風、儲物、采光、遮陽等功能。有的住宅房屋出檐距離很深,把部分天井遮在檐下,給人以清涼的感受。通過這些安排方式使天井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又塑造了一個過渡空間的良好氛圍。
臺州現存的傳統民居多為清初到民國時期所建,建筑形式為宗祠、廟宇等,在建筑形態上呈現為低層建筑,房屋結構類型主要為磚木結構。建筑的裝飾部位主要在屋脊、飛檐、山墻、臺門、蠣灰浮雕以及門窗的木雕。臺門的裝飾為重中之重,通過繪畫、雕刻等藝術方式對柱式、書法、楹聯等部位進行裝飾,其美學造詣可以和徽派建筑的門頭相媲美。
臺州的地理位置是江南與閩南的分界,在裝飾上也受到南北兩地的文化影響,北方的四合院風格和南方潮汕地區的裝飾風格以及本地環境和材料構成了臺州地區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裝飾首先要體現功能要求。其次,從結構上看多為瓦頂、空頭墻、觀音兜山脊或者馬頭墻,形成高低分明的建筑立面特點。在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后再進行藝術加工,創造出了許多好的處理手法,展示出了較為突出的當地特色。其一,采用靈活的裝修構件滿足不同環境對使用空間的要求,比如可拆卸的門窗、板壁、屏風等,以改變室內面積的大小。其二,采用一些通透的裝飾構件,加強建筑的通風換氣效果,如門柵、格柵、窗柵、欄桿、隔斷門、博古架等,做到隔而不斷,里外貫通。其三,采取幾種功效相結合的裝修處置,統籌各方面利用需求。其四,廣泛使用出挑的裝飾手法,如出挑檐、欄桿、出窗遮陽雨搭等,出挑手法充分利用木材力學特性,從而成為爭取使用空間的一個手段,避免太陽照射的同時也為建筑外觀造型增添了樂趣。其五,重點對一些部位進行藝術加工,如柱頭、撐拱、琴枋、馬腿、梁枋、門窗格柵、天花欄桿等處進行外觀雕飾,在裝修藝術處理上體現了勞動人民對重點裝飾部位的突出以及惜工儉料、絕不濫用刀斧的創作方式。在內檐外檐的處理上,因為是日常需要操作的位置所以光線好,視距也近,可以突出藝術效果,為室內采光突出光影變化,著重修飾。
臺州民居建筑最具特色的裝飾技藝是灰雕、彩繪和石窗,石窗和灰雕是臺州古建裝飾的特色,但彩繪鮮為人知,民居的彩繪裝飾圖案選題上也非常廣泛,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沿海地域特色,既有傳統的人物、戲劇故事,也有與生活相關的動物、花草、幾何圖案,更有海洋魚類和現實生活的場景以及和合二仙、鬼神故事、寓教題材等,充滿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
在雕飾紋樣和材料的選取上,不同區域所選的建筑材料也不同。沿海民居潮濕且臨海,外墻多為磚墻木結構骨架,利用當地石塊做墻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邊的材料、突出天然裝飾肌理,以最樸實的方式兼顧多種需求,在注重建筑美觀的同時也考慮經濟效益和實用性。以皤灘古鎮為例,在石雕和磚雕上大多采用當地材料,古街形似一條龍,西龍為頭,東為龍尾,龍尾所在處立著一座非常罕見的磚雕坊,高3.5米、跨度有8米長,刻著一組圖案在外立面上,上面有玲瓏剔透的龍鳳、花卉、麒麟、仙鹿、仙鶴、人物等。對當地材料的使用,以及在裝飾中將現實生活的場景以及各種題材加以運用,體現了當時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既要注重對單體建筑進行修繕,更要注重對傳統村落文化的延續性保護,使其避免成為沒有文化靈魂的空殼,造成“文化空心”現象。古村落保護最根本還在于通過對其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來進行文化的延續,要平衡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做到因地制宜、適度開發,要抓住現代人對鄉愁的追憶與緬懷,通過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布局、質樸的傳統生活氣息和多元的文化習俗,把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實、人工與自然契合在一起,讓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有新的發展和改變。讓村落的民俗特色、文化藝術、建筑空間,在村民的現實生活中自然地發揮作用。
臺州地區有著特色的佛學文化、海洋文化、古城文化,這些都是各地域的文化亮點,在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中應當給予強化,通過特色建筑空間的再利用、特色民俗節慶活動、非遺手工藝的傳承以及特色旅游的植入,將地域文化價值轉化為新的經濟價值并且能夠反哺于文化的傳承,形成一個完整的、符合時代進程的古村落文化生態發展循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