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韓新媒體學院,武漢 430073)
新世紀國產動畫電影在敘事策略上與20世紀特偉提出的民族化敘事風格截然不同。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國動畫開始走向商業與藝術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中國學派”動畫以往為了表現民族化風格而使用的民族化敘事策略難以適應新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與市場標準,曾在世紀初一度陷入低迷狀態。直到近年來《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傳統文化題材動畫電影的現代化改編,才重獲本土觀眾的青睞,看到了國漫的希望。通過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在敘事類型上的探索,逐漸形成了現代化敘事策略,值得探究。
新世紀的中國動畫如果延續“中國學派”動畫的敘事傳統,既不現實,也行不通。鑒于此,我們看到《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對經典故事的現代化敘事改編充滿創意。這些符合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動畫一次次顛覆了觀眾對經典IP的想象,對傳統文化的重構與現代化敘事策略,都鮮明地呈現了現代化創作思路。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文化的滲透、融合與趨同,傳統民族敘事策略已不再適應當下受眾心理需求。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在大眾文化、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更在乎個人的成長需求,以及對娛樂精神的推崇。作為以兒童為受眾主體的動畫電影,歡快、輕松的故事情節,幽默風趣的敘事方式,以及絢麗的視覺效果或許更能吸引廣大觀眾的目光。因此,新世紀動畫電影打破了以往動畫民族敘事的固化思維,對經典故事進行創意改編與重構,為傳統故事賦予時代氣息。我們可以通過《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認識到,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敘事思維已經產生了巨變,不再是對傳統民族藝術元素的堆砌,也不是對傳統美術形式的植入,更不是對傳統儒釋道倫理說教的呈現,而是深入現代觀眾心理與思維,用現代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傳統文化。《哪吒之魔童降世》顛覆了《封神演義》的故事原型,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定義了哪吒的父子關系。片中李靖和妻子用深沉的愛,詮釋了當代父母對孩子的呵護;哪吒也以顛覆的形象展現在觀眾的眼前,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敘事主題,呼吁當代人要勇敢向命運挑戰的時代訴求。《新神榜:哪吒重生》更是完成了一次傳統與現代的華麗穿越,在現代社會中融入了傳統故事元素,又一次顛覆了觀眾對封神世界的現代想象。
動畫電影是面向大眾的藝術,需要結合大眾的審美標準,根植于人類普遍的情感思維。特別是表現動畫民族風格時,更要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情感訴求與思維習慣。特別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將齊天大圣刻畫為不僅具有神性、猴性,還具有現代普通人的特性,他會因為別人啰嗦而感到煩惱,會被真情打動,也會有憤世嫉俗的心理。而《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表現也更符合現代人親情觀念,不再是傳統文化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
因動畫電影需要與時代緊密契合,按照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設定。《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里孫悟空中年大叔形象,江流兒可愛、善良、天真的孩童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邪惡、調皮又萌趣的哪吒形象,中年油膩大叔太乙真人的形象等,都充分體現了以現代生活為基調的敘事策略。
新世紀動畫電影因時代而變遷,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觀眾觀影水平的不斷提升等因素,讓原有的傳統敘事時空、單一的鏡頭,以及技術上的局限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的技術媲美好萊塢水準。新技術的應用賦予了國產動畫電影視覺效果的創造性變革,深受大眾喜愛,也使中國觀眾看到了國產動畫的希望。
因老一輩藝術家已經退居幕后,中國學派動畫美學風格難以再現,其制作工藝復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社會,制作成本極高,經濟效益堪憂。加上電腦技術的發展,國外優秀三維動畫的崛起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轉型,三維動畫逼真的視覺沖擊,以及觀眾對動畫電影的高標準,使中國動畫電影的三維化轉變成了必然。《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影片通過逼真的三維造型、更具質感的空間表現,以及具有時代感的異形角色,再現更為真實的文化場景,使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值得肯定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造型的“異化”與“寫實”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原型角色的魅力。首先是角色的“異形化”處理。哪吒一反傳統角色特征,被賦予了“魔性”,黑眼圈、鯊魚齒,邪惡的笑容,頹廢的模樣,一言一行都透露著“魔童”的氣息。既有超乎常人的魔力,又有常人的喜怒哀樂,接地氣的形象塑造讓兒童觀眾捧腹大笑,讓成年觀眾看到了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困境。此外,三維效果賦予了哪吒的“逼真性”,使觀眾更有代入感。
隨著大眾文化與后現代文化的發展與滲透,以及受眾群的全齡化發展,以往單一的敘事時空難以滿足觀眾日益高漲的觀影需求。縱觀近年來的全球知名動畫電影,無不對傳統敘事時空進行了創新與改革,多將時空背景設定為現代或未來世界,抑或是通過交叉蒙太奇表現時空的穿梭、交錯,以便縮小動畫敘事時空與現代人類生活的距離,使現代觀眾能產生更好的移情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也開始創新敘事時空:《小門神》將傳統神話中的神仙世界與現代社會緊密關聯,使神仙們也有了現代人的下崗危機煩惱,與現代人的思想息息相通;《阿唐奇遇》更是深入中國社會傳統,挖掘出中國茶文化與當代人生活的契合點,并與未來科技元素相融合;《新神榜:哪吒重生》更是將傳統神話故事進行了同構,將傳統故事架構的玄幻世界與現代社會及后人類社會進行了時空交錯,可謂是國產動畫電影對時空表現的一次大膽實踐。
“中國學派”動畫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美學特征極為相似,都注重意境美的營造,作品中往往透露著作者的內心世界和對主觀情感的抒發與表達,習慣用散點透視法去構建畫面空間關系。相反,基于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美國動畫更注重對客觀現實的描繪,習慣用焦點透視法再現真實的空間。因此,20世紀中國動畫與美國動畫因制作材質、形式的不同,呈現出鮮明的區別,也是“中國學派”動畫形成的重要原因。但隨著三維動畫的興起,中國動畫電影也逐漸趨向于對客觀事實的描繪。
隨之而來的是對鏡頭語言的高度重視,我們看到動畫電影不再對傳統繪畫藝術進行提煉與移植,而是不斷加強對電影鏡頭語言的注入與提升。新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愈加迅速,無論工作生活都講求高效益。那么,動畫電影在有限的放映時間里怎樣用蒙太奇表現流暢的鏡頭組接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增強影片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鏡頭的表現上,“中國學派”動畫往往以固定鏡頭和移鏡頭居多,場景轉換也多為簡單的淡入淡出形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二維手繪的局限性。而三維動畫高超的數字技術,使鏡頭的表達有了無限的可能,配合絢麗的后期剪輯技術,常常使觀眾眼前一亮,驚嘆不已。
通過近幾年熱映的民族敘事題材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小門神》《風雨咒》《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可知,為了突出表現民族文化與本土特色,保證票房收入,動畫創作者熱衷于對傳統神話IP進行顛覆性改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激起觀眾的記憶和情懷,還可顛覆觀眾對原型故事的認知,滿足觀眾的奇觀心理。在敘事內容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故事的現代化同構與顛覆性創造上。
從敘事主題來看,“中國學派”動畫《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影片無一不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價值觀與傳統儒釋道倫理思想。但由于20世紀老一輩動畫藝術家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經歷以及當時動畫創作方針的指引,“中國學派”動畫缺乏娛樂性和商業價值,放在今天來看雖然依舊經典,但卻不合時宜了。新世紀動畫電影打破了以往敘事題材與敘事主題的桎梏,開始探索觀眾內心的真實需求,將動畫敘事內容的娛樂性和奇觀化放在了首要位置。于是,我們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華麗誕生,依舊是那個神話故事原型,卻不再是那個削骨還父的悲慘故事,而是表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傳統文化精髓,且符合現代很多年輕人對命運不公的心理訴求,試圖通過這一敘事主題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特別是對動畫角色及角色關系的重構,使故事更接地氣,讓現代觀眾更容易接受、認可并產生移情效果。以往“中國學派”動畫角色鮮明的正反派形象特征逐漸被弱化,好人不再是統一的正義面孔,壞人也不是絕對的邪惡。在文化互融的全球語境中,無論是人與人的關系,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是包容并存、和諧發展的關系。所以,我們看《大圣歸來》里齊天大圣不再是法力無邊的“神”,而是具有普通人私心及困惑的中年憂郁大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與敖丙更是被打造為一對CP,深受青年觀眾追捧。哪吒被描繪為一個充滿魔性的小屁孩,但卻也有內心孤單無助與彷徨的困擾,敖丙被刻畫為翩翩少年,善良又勇敢,完全顛覆了傳統概念里英雄少年的固有形象。除此之外,人物關系的重構表現在哪吒與父母間的關系由傳統的父子對抗關系轉變為現代親情的溫馨演繹。而哪吒與敖丙之間的對立關系也被重構為互相吸引的混元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接關系,甚至在該影片中兩人一度要發展友誼。《新神榜:哪吒重生》里更是干脆將時空設定在“哪吒鬧海”三千年后的時空里,通過將哪吒元神賦予在新時代青年李云祥身上,創造性地刻畫了李云祥與老龍王、三太子元神附加的東海權貴父子間新一輪的對抗關系。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新的民族敘事策略真正使民族傳統角色走進了現代世界,特別是其中絢麗的東方賽博朋克風、機車、機甲、金屬、美少年等元素設定深受青年觀眾喜愛。
綜上所述,新世紀國產動畫電影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構與異化,用現代人的思維觀念將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傳統故事進行同構與奇觀化,在敘事策略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挑戰。雖然目前在敘事邏輯上與美國和日本動畫仍有差距,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可以明確的是我國動畫電影在表現民族風格上不再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簡單堆砌與植入,而是以顛覆傳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啟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現代化演繹,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也得到了現代觀眾的認可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