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嘉瑤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讓幼兒具有初步的歸屬感,知道國家的一些重大成就。傳統飲食文化是幾代人智慧的結晶,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的貢獻不言而喻。傳統飲食背后的故事、寓意、情感是容易被幼兒所體驗、吸收的,對幼兒的體格、認知、社會性發展具有發展性意義。將傳統飲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一日生活,幼兒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統飲食文化,對背后蘊含的制作工藝、故事、喻義更了解,還可以對民族的“根”和“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萌發民族自豪感。
幼兒升大班后逐漸開始使用筷子。一天中午在吃面條的時候,大一班的小朋友們發現:用筷子比用勺子更容易吃到面條。對于這個驚喜的發現,小朋友們將過去已有的使用勺子的經驗跟現在的經驗進行比較、延伸,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有的幼兒認為勺子太滑,有的幼兒認為筷子方便夾,勺子方便撈東西。這時幼兒A問:“筷子為什么叫筷子,勺子為什么叫勺子呢?”
這樣的討論給了成人一個教育契機:如何將兒童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日新月異中,人們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孩子們懂得西餐禮儀,愛吃洋快餐,卻對本民族經典傳統飲食器具、禮儀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家長也認為影響世世代代優秀人物的經典傳統文化古老無用,沒有了強大的文化支撐,傳統文化會出現斷層現象,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迫在眉睫。
筷子、勺子這些能體現和代表中國文明的飲食器具可以將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延伸,從而生成新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僅局限于飲食器具,還有飲食禮儀、飲食習俗、飲食喻意、飲食流派等等,這些恰恰組成了中國飲食文化。將傳統飲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一日生活,幼兒能在潛移默化中親身感知、體驗和內化傳統飲食文化,幼兒也可以對挑食、不專心吃飯等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作出判斷和改進。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應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離開生活的教育即死讀書。故本主題活動立足于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教育契機,在南通J幼兒園開展了為期十八天的傳統飲食文化活動。結合最常見的食器、食禮、食俗,將傳統飲食文化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通過符合學科邏輯和大班幼兒認知邏輯的談話活動、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區域活動和家園共育,家園聯合一體化,讓幼兒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萌發民族自豪感。
活動前準備 根據活動前幼兒生發的問題—筷子為什么叫筷子,在餐前舉辦餐桌禮儀小調查和餐后進行餐具小采訪,來引出本次活動的第一個食器:筷子。
閱讀區投放《我會用筷子》繪本,用趣味性的圖畫將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直觀地讓孩子了解,延伸餐具小采訪中關于筷子的知識。
對一日生活進行延伸,家長的參與必不可少。請家長給幼兒講述自己或幼兒學習使用筷子時的趣事和禮儀,既可以承接、加深幼兒的已有經驗,又讓這種經驗延續。這樣的調查可以為之后的活動作鋪墊。
食器之美 本周活動主要從幼兒和家長一起制作的調查表和幼兒的發言中,選取了幼兒感興趣的、具有華夏文明代表性的食器:筷子、碗、盤、勺、碟以及茶具,讓幼兒自己來生發課程,成為課程的主人。
想要了解傳統飲食文化,不僅僅只是了解筷子、碗、盤、勺等食器本身,更要了解這些食器的種類、由來、制作工藝、寓意和用途等方面。在幼兒詢問是誰發明了筷子之后,教師將蘇妲己、姜子牙和大禹這三個名字告知幼兒。幼兒E聽到大禹的名字,激動地詢問教師:“大禹,是治水的大禹嗎?”教師驚訝于幼兒E知道大禹,并最終選取了大禹的傳說。這個傳說不僅可以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可以體現筷子的用途,與小朋友們熟悉的大禹治水故事相串聯。同理,本研究包含的《青花瓷》《神農嘗茶》《杜康釀酒》《灶王爺》《董小宛與董糖》《張仲景與餃子》等故事,也是用同樣的篩選原理。
為了讓幼兒在五大領域共同發展,食器上的花紋欣賞必不可少。青花瓷元素是餐具博物館中幼兒們最喜歡的花紋,幼兒F說:“青花瓷花紋的餐具顏色是藍色的,是我最喜歡的顏色。”幼兒G說:“青花瓷的花紋里面有一朵一朵的花,還有美麗的波浪線,比銀色的不銹鋼餐具和白玉陶瓷餐具要好看很多。”故本研究生發了第四天的活動:美麗的青花瓷。將各種各樣的青花瓷元素以及其他元素拿給幼兒欣賞、制作,從而加深幼兒對青花瓷元素的喜愛之情。
食禮之道 第二周的主題活動名稱是“食禮之道”,教師選取了幼兒感興趣的神秘禮器:茶具、酒器、鼎、鐵鍋、灶臺。茶具和酒器是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見證物,個別幼兒分享自己喝茶的經歷,認為茶味道很淡,猶如白開水。其他幼兒總結茶有一股草臭味,苦到難以下咽。鑒于幼兒品嘗過的茶種類不一,教師選取了白茶、黑茶、紅茶、綠茶等不同種類的代表茶葉,用全套茶具讓幼兒沖泡、觀察和品嘗。幼兒B說:“茶葉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有的茶葉是卷卷的,有的茶葉是細細的,真神奇!”并提議用各種各樣形狀的茶葉制作一幅畫。這樣的想法都是幼兒在親身體驗中迸發出來的,成人應當重視這些想法。
在品嘗茶時,幼兒G激動地分享自己的發現:“茶杯特別像家里的酒杯,爸爸喝酒的酒杯就是這樣子的。”教師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查閱了關于酒器的相關資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取了杜康釀酒的故事,引出了“酒文化”專題。酒文化活動中,僅僅讓幼兒觀察、聞酒,并提醒幼兒不可以飲酒。當看見各種各樣的酒杯時,幼兒A提出模仿酒杯形狀的游戲,教師欣然加入。
酒文化活動結束后,幼兒和家長一起完成了家中炊具的調查表,調查表表明幼兒最喜歡的是家中的鍋。教師立即提出問題:周圍什么事物是鍋的形狀?幼兒C認為圓圓的井是鍋的形狀,幼兒F認為狼山(學校附近的山)上面有一口大鍋。針對這個觀察,教師捕捉了教育契機,狼山上面的大鍋實則為“鼎”,而鼎即最早煮熟食物的器皿。本研究選取了鼎、鐵鍋、灶臺來作為鍋文化系列的主要活動。把千百年來青銅—陶器—鐵器的演變展現給幼兒,讓幼兒結合已有的現在鍋灶體驗,延伸到古代鍋灶的體驗,從而體會到炊具的精巧和用途。
欣賞完灶臺畫后,幼兒C提出在建構區搭建灶臺并給灶臺設計灶臺畫。貼完灶臺畫后,她雙手合十。這一舉動令人忍俊不禁,可愛的孩子將自己對美好希冀的理解運用自如。
食俗之逸 第三周的主題活動名稱是“食俗之逸”,選取了幼兒感興趣的人生禮儀飲食風俗和歲時節日飲食風俗:婚禮、出生禮、生日禮和春節習俗。用南通如皋地區的特產—董糖來引入結婚食俗禮儀,用董糖的故事來讓幼兒共情。幼兒喜愛董糖的口味,嘗試用超輕黏土還原制作董糖的技藝,并為董糖設計了精美的包裝。恰逢班上的主班教師新婚,幼兒認識完花生、紅棗、石榴等被賦予了“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等美好含義的食物,紛紛給主班教師送上新婚祝福語。
當教師詢問幼兒最喜歡的節日時,幼兒A回答:“我最喜歡過生日,可以吃到好吃的生日蛋糕,收到爸爸媽媽送的禮物。”幼兒H認為:“我最喜歡的是春節,春節可以吃到好吃的餃子,還可以吃年糕。”根據邏輯的嚴謹性,本研究選取了“三禮”:出生禮、生辰禮和節日禮。讓幼兒聯系已有的過生日、過節日的經驗,生成新的經驗。
在幼兒最喜歡的節日中,春節排名第一。本研究選取了春節最具有象征意義的年夜飯,讓幼兒了解故事和寓意,在制作和品嘗中明白團圓、賀歲迎新的文化圖式。其他節日也固然重要,考慮到這一點,本研究將其他節日飲食習俗調查表發放給幼兒和家長,讓幼兒和家長一起了解每個節日相應的特殊飲食文化。
游園之會 當教師和幼兒暢想自己最想參加的美食活動方式時,幼兒B回答:“我最想參加美食街,街上會有很多好吃的。”幼兒G說:“美食博物館是我喜歡的美食活動,我可以當小講解員來講解美食和大家制作過的美食器具。”本研究綜合幼兒的意見,用三天的時間計劃并開展了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美食游園會。計劃開啟,幼兒立刻開始尋找適合搭建游園會的材料。教師和幼兒一起貼窗花、貼門神、搭建年夜飯桌。布置完游園會的場景,如火如荼的新年美食游園會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大班幼兒正值抽象邏輯思維萌芽的階段,傳統飲食文化本身的適宜性、包容性、趣味性、教育性讓幼兒對飲食觀念有了新的認識和見解。
幼兒積極自主參與每個活動,活動結束后經常詢問教師還有沒有更多的美食故事,許多幼兒會在排隊時分享他最喜歡的故事。幼兒從一開始不知道筷子為何叫筷子,到后來知道筷子的起源、故事、禮儀、寓意等,舉一反三。基本的食器、食禮和食俗,幼兒都能一一羅列,完整地講述給家長。他們不僅親身感知和體驗了新的事物,還能將新的事物與舊的經驗進行比對,感受到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萌發民族自豪感。
本次活動結束后,班級教師和家長積極反饋自己的感受。班級教師認為自己對傳統飲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有了新的看法。他們過去認為飲食活動僅僅包含了美食的制作和品嘗,沒有深入去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低估了幼兒的接受能力。家長通過幼兒講述的故事以及和幼兒一起完成調查表的過程,更加深入了解中國飲食文化。他們表示,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以后會更加積極帶幼兒去接觸、了解中國飲食文化。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新時代青少年生活研究”(20JYB003)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