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新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2020年初以來,我們的課堂時常因為疫情的變化,要在“線上”“線下”間不斷轉換,教學的空間更多維,教學的方式更多樣,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化危為機,在線上繼續立德樹人并卓有成效,體現著教學的智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基于此階段學生正從記敘文寫作轉向議論文學習的特點,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筆者首先以問卷形式統計出學生在疫情背景下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學生投票和教師梳理,整合出熱度最高的熱點并提煉相應主題,然后教師按照學生認知先后、深淺特點設計出“生命”“英雄”“使命”“敬畏”四大主題,據此展開高一語文議論文寫作思維拓展的訓練,力圖有梯度地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關注他人、關注自身,進而明確肩上的責任和擔當。
每個主題都由導入、提示、寫作、指導、分享、修改六個環節組成。“導入”部分先通過文字或視頻展示鮮活的熱點情境。接著教師以“提示性”文字為學生思考搭臺階,啟發學生不斷發散思維、深入反思。然后學生或當堂或課后在云端提交“寫作”內容,教師進行線上“指導”并通過“師評”“生評”“互評”的多元途徑分享學生思考的內容。最后學生再進行“修改”,以落實思維的著力點,進而提升思維品質。
《新課標》指出,表達交流活動是培養和表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實踐活動。這意味著寫作教學應由知識價值轉向育人價值,“不僅要關注學生外在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內在的學習品質”。疫情背景下的議論文寫作思維訓練,最終要落實在言語表達活動中。線上平臺能第一時間呈現出學生們對某個主題異彩紛呈的看法并共享,極有益于學生在互看互評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以“生命”主題的思維訓練為例。學生借助提示從三個維度展開思考:“生命”意味著什么、“生命”有怎樣的存在形式、我們要怎么對待“生命”。形成初步思考后,學生們在線上用文字相互評價。有的學生在互評中意識到生命本質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平凡的生命也一樣偉大;有的同學看到別人獨特的體悟后,也結合現實抗疫,分析每種可能,寫下“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的選擇;還有的學生在大家的建議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拷問,產生哲理性的思考“人類從來不需要被時間被宇宙賦予意義,生命的意義僅存在于生命本身,熱愛生活,做好當下的事”;更有學生從生命想到死亡,想到一生,最后跳脫出生與死,深刻地談及置生死于度外的從容……
看到學生活躍的思維、深入的思考、“驚人”的言論,我一邊被震撼,一邊欣喜于線上訓練的成效。這群十六七歲的孩子身處多元而開放的社會,對社會、人生擁有獨到的見解,只要給他們足夠的引導和空間,他們一定會點亮智慧,還我們一個巨大的驚喜。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和個體思考沉淀后,最初的只言片語,經過不斷修改而提升、完善,不但提升了思維品質,更磨礪的人生。
抗疫期間,有太多感動深入靈魂,也有太多勇于擔當的精神激勵學生。以“敬畏”主題的思維訓練為例。“敬畏”主題提示語:何為敬畏?詞典說,敬畏就是對人、對事心里存著敬仰、畏懼的情懷。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曾國藩說:“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我們要敬畏什么?為什么要心存敬畏?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后果是什么?請圍繞所給材料和問題,聯系現實生活,以“敬畏”為話題談談你的思考和認識。
學生在線上課堂論壇將自己的思考、認識分享,據統計全班38位同學有22位同學發表觀點,表達率遠超線下課堂。學生運用自己的元認知參與理解、分析、反思、調整,達成了自我評價,既打開了思維的廣度,也強化了思維的深度,每個人都借助這樣的思考,聚焦未來發展的目標,做感恩生命、尊重英雄、不忘使命、心懷敬畏的最好的自己。
基于社會熱點和學情設計出的情境任務,以其必要性、切合性、明確性更多指向學生現在和未來將要面對的社會生活,能夠把學生帶入曾有過、正經歷、向往著的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共鳴感,在不斷互評中反思、沉淀、調整自己的認知,進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讓語文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立德樹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