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孝德

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在貴州黔東南州一個苗族人家的屋子里看到了他們供奉的『天地君親師』神位。作為一名教師,當時我不禁心頭為之一震:原來,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教師職業是如此的崇高!那一瞬間,一種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在我心中陡然而生。正是這次的觸動,激發了我對中國古代鄉村教育的研究熱情。我開始研究中國古代鄉村教育的歷史發展、教育內容和主要特征等。我發現,古代鄉村教育會強調將生產生活與禮樂教化融入耕讀教育,充分體現了教育的生活性和實用性。而這些,恰恰是今天現代教育所缺失和最需要的部分。
學術界通常將中國古代治國模式認定為“人治”模式。然而當我們研讀2500年前的《禮記·學記》時會發現,中國實則是歷史悠久、體系完善的實施教育治國的國家。
《禮記·學記》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經典,其開篇講的就是中國古代治國之道:“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短短的幾句話,就闡釋了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方略:第一種就是今天所講的“法治”。“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即指通過法治和謀略進行治國,這樣可以小有成就,但不可長久,因為這種治國模式盡管可以讓民眾服從,但并不能讓他們自覺服從。第二種就是“人治”。“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即通過有德有能的賢人治國,可以贏得民眾的贊美認可,也可以讓民眾服從,但仍然有缺陷:不足以“化民成俗”。第三種則是《禮記·學記》里認為最高的治國之道——“化民成俗”,即通過教育教化民眾實現自我管理,從而實現國家自治。

如何“化民成俗”?《禮記·學記》也進行了闡釋:“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是對中國古代治國之道的經典總結。這里所講的“古之王者”指周王朝的歷代君王。但這故事卻杭州市淳安縣大墅鎮還得從周王朝三位偉大的王后說起。她們就是太姜、太妊和太姒,合稱“三太”。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其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德才兼備,尤其是老大泰伯和老二仲雍主動讓賢,讓老三季歷繼承王位,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她的小兒媳太妊是中國歷史上的胎教先驅。太妊在懷周文王時,非常注重胎教,講究“眼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睡覺不側身而臥,站立時不左歪右斜,不吃不潔凈的東西,晚上聽人誦詩,接受圣明之道。她認為,如此,生下的兒女方能品貌端正,才德俱佳。周文王出生后,果然聰穎過人,自幼展現出了出眾的才干。太妊的兒媳也就是周文王的夫人太姒也是一位賢德之人。她效仿太姜和太妊,在治內的同時輔助丈夫治外,以道德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周朝“三太”開創了中國古代德育之先河,對周王朝的社會穩定發展影響巨大。

《道德經》

湯陰羑里城周文王雕像

《學記·禮記》


太姒雕像

傳統祭拜禮儀

傳統祭拜禮儀
關于中國古代治國模式的研究,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也在《道德經》中有過重要闡述。《道德經》有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里提到了四種治國模式:首先,“下知有之”,即讓天下百姓安分守己、實現自我管理,也就是老子所最為推崇的“無為”治國方略。“無為”不是不治理,而是要引導和教育百姓進行自我管理。其次,“親而譽之”,即指通過有能力的領導人來管理,從而實現“人治”。再次,“畏之”,即是通過法律來約束和管理老百姓,從而實現“法治”。最后,“侮之”,即指暴君的“惡治”。整體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道德經》里所講“下知有之”治國模式與《禮記·學記》 里所講“化民成俗”治國之道原理是基本相通的——都是通過教育和引導讓老百姓實現自我管理。
如果說老子是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無為”治國思想,那么孔子就是實踐這一理想治國方略的探路者。孔子總結了周朝以前的治國歷史經驗,并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治國理念:要治理一個國家,必須先教育百姓學會提升自我修養、進行自我管理,當每一個人都學會了自我管理,那么這個國家治理起來就不難了。儒家推崇的教育治國之道,是從內求修心、以身示范開始的。
如何進行自我修身教育?孔子又提出了“慎獨”的概念。《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按照孔子“中庸”理念所講,“慎獨”是一種高超的人生境界:在沒有旁人“監督”的時候,也能做到嚴守本分,表里如一,不自欺、不欺人。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自我修身,以達“慎獨”之境界,那還何愁世人管理不好自己呢?如果每個人都能管理好自己,那還何愁治理不好這個國家呢?這便是孔子對老子“無為”治國思想的發揚和探索。

北京天壇祭祀道場

孔廟
解讀中國古代治國之道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民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治國模式。教育治國,不同于“法治”與“人治”,它能更好地激活每個人的內生動力,去進行自我管理,從而實現“無為而治”。
現當代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學習借鑒西方的民主法治和科學管理,這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我們同時應該注意的是,西方的社會管理學都是研究如何通過治理別人來實現治國的,而并沒有研究過如何讓人人學會自我管理來實現治國。所以,在學習西方社會管理學的同時,不要忘記吸取中國傳承幾千年的自我修身管理的治國智慧。其實,不論是依法治理還是科學管理,只有真正“化民成俗”,才能達至理想的治國狀態。而“化民成俗”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教育。
按照《禮記·學記》里所講,最理想的治國之道是“化民成俗”。那么誰來執行和完成“化民成俗”的任務呢?答案自然就是老師。
《禮記·學記》有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中國古代十分講究尊師重道。并且,在古代有兩種人面見君王是可以不行下跪禮的:一種是從事祭祀活動的祭祀長,另一種就是老師。前者是告訴和引導君王要按照天道來治國的“引路人”,后者是替君王通過教育化民來實施天道治國的“執行人”。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老師都被尊稱為“先生”。可見世人對老師的尊重。其實在中國古代還有兩種人同樣可以被尊稱為“先生”,那就是郎中和風水師。為什么這三種人會被尊稱為“先生”呢?因為這三種人從事的職業都與人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都是最崇高的。老師傳道授業解惑,負責給人以“慧命”;郎中治病救人,負責呵護人的生命健康;風水師可與天地對話,引導人與天地和諧共處。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社會十分注重對人的關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以人為本”。但值得反思的是,在我們普遍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一些師生關系、醫患關系卻變得異常緊張。問題出在哪里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今天人們往往把師生關系、醫患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經濟關系、買賣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是社會的退步。單純依靠完善經濟制度是無法解決師生矛盾、醫患矛盾的,我們應該更多地從精神層面來思考和探索解決方案。

軒轅廟

山西忻州古城關帝廟戲臺
中國古代社會賦予了老師、郎中等職業很高的社會地位,一方面,鼓勵老師、郎中等珍惜和愛護自己的職業,竭力踐行自己的職責,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告知世人要尊重他們,尊重他們也是尊重自己。古代社會這種依托人文環境建立起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是現代社會市場機制無法媲美的。并且,這種約束和激勵機制為我們解決今天中國的諸多社會矛盾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

傳統村落

水母宮(娘娘廟)

水母宮(娘娘廟)前香火旺盛
中國古代的主流教育是科舉教育。科舉教育是為滿足朝廷治國需要而創設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不能把中國古代鄉村教育完全等同于科舉教育,更不能以今天的應試教育思維來認定中國古代鄉村教育就是科舉教育。大量史實證明,中國古代鄉村教育是一種多元化、多功能的綜合性教育,科舉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具體來說,古代鄉村教育主要包括六大方面的內容:
一是無處不在的信仰教育。在鄉村,由寺廟、祠堂、學堂、書院、牌樓、戲臺等構成的鄉村公共建筑體系承載了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教育功能。中華民族是沒有統一宗教的民族,但是是有統一信仰的民族,這統一的信仰就是在鄉村屋室內普遍供奉著的五個字——“天地君親師”。所以說,信仰教育在中國古代鄉村是無處不在的。
二是滿足生活需要的平民教育。在古代鄉村,許多窮人家的孩子讀書僅僅只為識字明理,并不奢望去參加科舉考試。一般而言,也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有望去參加科舉考試進而走入仕途。
三是師徒傳承教育。中國古代手工業是一種小規模、家庭式的產業,人們通常將從業者稱為“手藝人”。手藝人的手藝傳承并不是通過學堂教育完成的,而是通過“傳幫帶”的師徒傳承教育方式完成的。

傳統農耕
四是寓教于樂的民俗文化傳承教育。孔子所倡導的教育不是今天的這種應試教育,而是通過寓教于樂來感化人心的禮樂教育。具體來說,即是通過一整套貫穿于日常生活的祠堂祭祀、婚喪嫁娶及拜師學藝等禮儀活動來規范約束人的行為,同時又通過一整套音樂藝術來感化人心,由此達成“禮”束外形、“樂”化內心的禮樂教化目的。在被譽為“中國戲曲搖籃”的山西,地方劇種多達52個,現今保存的劇本多達4000余冊。目前山西仍然存留有古戲臺3000多座,基本上每個自然村都有戲臺。并且,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每個戲臺的對面一定有一座廟。于是世人總結了這么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鄉村廟會上的戲曲表演不僅是為人演出,更是在為神演出,是在向神、向天地表達敬畏。如此,便又為戲劇的禮樂教化功能做了更深層次的詮釋。
五是家庭教育。中國古代鄉村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生活化、常態化。家庭教育除了是在家里完成外,還有兩處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方的祠堂,北方的廟”。在南方,鄉村社會的精神凝聚點在祠堂,人們在這里祭天地、祭祖宗,討論家族要事、執行家法家規,廣泛開展家族教育。在北方,許多村莊的村民都由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組成,祠堂的概念自然會被弱化,但仍然有一個地方將他們的精神凝聚了起來,那就是承載著共同信仰的地方——廟。他們在廟里開展祭祀活動,討論集體大事。當然,無論北方或南方采取了什么方式,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即完成家教傳承。

江西婺源江灣永思堂

廣東省臺山市石泉書舍

傳統私塾

天地君親師神位

現代農耕樂園
六是書院教育。書院教育是鄉村教育發達的標志。書院也是鄉村教育體系中的最高教學機構。書院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唐宋期間,以私人創辦、私人講學為主;元明清時,逐漸演變成官學。除了大家知道的一些著名書院外,大量的書院都分布在鄉村。在鄉村創辦書院的主要是告老還鄉的官員和當地的文人。他們在這里開壇講學、傳經布道,為中國鄉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古代多元化的鄉村教育體系正是支撐著中華民族實現文明傳承的重要基礎。而今天,在工業化、城市化思維沖擊下,卻出現了讓鄉村“去教育化”的極“左”思潮。其結果就是,鄉村被淪為純粹為城市生產糧食的大農場。按照這種思維走下去,缺失鄉村教育的鄉村將是沒有靈魂、沒有希望的鄉村。
在中國傳統鄉村民居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副對聯是:“耕讀傳家遠,詩書濟世長。”
“耕讀傳家”這簡單的四個字包含了中國古人特有的世界觀和人生智慧。中國古人從天地運行中很早就發現了服務農耕的天文科學,如已被列為世界非遺的“二十四節氣”。古人還從天地中發現了“道”和“德”的精神與文化,比如,《易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古人心中,天地是生產生活的園地,更是學習參悟的園地。人們在這里繁衍生息,格物悟道。

嶺南祖廟牌坊
古時候的耕讀教育是一種有耕有讀并融生產生活和禮樂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耕”不僅能生產糧食,還可以“修德”“開慧”;“讀”則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因此,“耕讀”的過程,不僅是一個與天地對話的過程,也是一個接受天地賦能、學習天地德慧的過程。耕讀教育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而是兼顧以心傳心、修德開慧的文化生活教育。由此,耕讀不僅成了中國古人崇尚的一種物質自足、精神富足的詩意生活方式,也成為促進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隴西宗祠祭祖儀式
然而,今天在西方現代教育的洗禮下,“耕讀傳家”這一祖訓早已被拋至腦后。耕讀教育更是被視為落后的教育模式。今天的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學習好現代知識,才能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并創造財富。在此思潮的影響下,愈來愈多的人涌入城市。他們認為城市的生活更美好,不愿意再回到農村去,更不愿意再去搞傳統耕讀教育。但是,這正恰恰是今天的悲哀。中國社會的財富和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而諸多鄉村則逐漸凋敝,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中華文明的根在鄉村,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依靠的是“耕讀傳家”,是鄉村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鄉村振興,教育亦應放在重要位置。如果鄉村教育不振興,又何談真正的鄉村振興?因此,如何借鑒古代鄉村教育智慧重振新時代鄉村教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耕讀傳家”家風家訓館

鄉村民居外墻上刷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標語

山西臨縣磧口古鎮黑龍廟樂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