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奎棟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招生就業處,遼寧 沈陽 110136)
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提出的“三全育人”強調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三全育人”不僅是高校教育發展方向的指路燈,也是完善就業育人工作體系的“制勝法寶”[1]。因此,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對高校就業育人重新定位,構建更加完備、成熟的高校就業育人體系,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高校就業育人是針對受教育群體在大學階段,從入學至畢業的長效教育階段。它具有鮮明的階段特征與系統觀念,一方面,需要針對大一、大二等不同階段進行就業教育的逐層深化;另一方面,要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在各階段的成長規律,系統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從而強化就業意識。而“三全育人”所蘊含的全員、全面、全過程理念與新時代就業育人教育工作目標高度契合。只有大力推進“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就業育人過程,“三全育人”改革完善就業育人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就業價值導向,滿足大學生就業需要,實現就業育人工作全過程取得扎實成效。因此,需要深刻認識并領悟以下兩方面內涵。
一是就業育人的多維性需要強化“三全育人”理念。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部分相比,就業育人的多維性著重體現在:1.受教育類群多。就業育人的受教育群體區分為縱橫兩方面的不同群體。不僅包含高校以學級劃分、年級劃分的縱向群體如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級學生,還包含貧困生、學困生、大學期間入伍退役學生等橫向群體。2.育人方向多。高校就業育人要實際考慮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愿。針對自主創業、畢業入職等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學。針對不同類型,開展不同形式如創業培訓、專業技能培養等多種教學活動。3.教學內容多。就業育人并非以滿足學生就業為根本目標,而是在開展就業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引領,為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與勞動觀,進而培養出具有高水平專業素養、深境界思想內涵、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業育人的多維性與“三全育人”的理念內容高度契合,針對就業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解釋:“全員”針對就業育人的全體受教育群體即全體在校學生;“全面”表明的是就業教育的多維度主體與內容開展的全方位系統教育;“全過程”蘊含的是就業教育從入學至畢業的整體教育過程。因此,要全方位地深化就業育人改革就需要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的“制勝法寶”作用,將“三全育人”理念充分滲透到就業育人工作的每個部分中去,積極創新就業育人教育工作機制,完善工作形式,豐富工作內容。用科學完備、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深化就業育人改革,切實提高育人實效,將關注高校學生就業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就業育人為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提供了載體。兩者之間整體呈現的是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系。一方面,“三全育人”是深化就業育人、提高工作質效的“制勝法寶”;另一方面,就業育人是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賦予“三全育人”新的時代內涵。“三全育人”的綜合改革不僅要將“三全育人”理論完全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去,還要依據學校實際打造新時代“三全育人”模式。這就要求高校一切教育活動都要體現“三全育人”方式,強化教育的時代性和導向性。將“三全育人”方式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強化德育,從教師、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深化改革,著力培養專業素質過硬、思想水平夠高的新時代優秀人才。而就業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它對大學生的思想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就業育人不僅是解決大學生關心的就業問題的有效路徑,更是“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的重要載體。在就業育人中充分體現“三全育人”理念,深化“三全育人”建設,也是對“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的深入推動[2]。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需要找準定位、抓住重點、勇于實踐。對于不同的育人方向,“三全育人”具有不同的展現形式。因此,要想建立健全體現新時代特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全新育人模式,就需要將“三全育人”模式“因地制宜”地運用到各項育人工作中。對就業育人的改革既是“三全育人”理念在實際中的運用,使其成為“三全育人”改革的重要載體,也為其他育人工作提供“模板”與“典例”。新概念、新模式在就業育人上的體現也不斷激發了教育模式改革的內在活力,從而達到以“三全育人”為核心的全面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提高教育實效進而強化育人效果。
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邁向了新階段,隨著高校的就業育人工作不斷深入,就業育人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從“三全育人”背景實施就業育人工作的角度來看,主要可以從頂層設計、實施機制、育人定位三個角度來分析存在問題[3]。
一是頂層設計問題。雖然很多高校都已開始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的就業育人工作,但從全面布局上看,首先,育人過程整體規劃存在缺陷,尤其是教育的針對性有待加強。學生思想和觀念的形成要循序漸進,而目前的德育工作對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生因材施教方面有所忽視,缺乏對于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系統性規劃。其次,階段性規劃還不夠完善,就業育人內容與部分市場需求相脫節,匹配性不高。由于對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復雜多變性考慮不到位,教育布局、管理模式同教育目標不相匹配,造成了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使得大學生就業能力不樂觀,就業匹配度、精準度低。
二是實施機制問題。高校就業育人實施機制問題中首要的是人員分配不合理的問題。其產生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高校現有的具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理論、具有指導學生就業經驗的教師基數不夠;其次,高校在進行人才補充時,對從事就業育人方向的人才引進較少。這就導致高校就業育人的一部分工作交由輔導員承擔,未能完全實現就業全過程專業化。同時,隨著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就業形勢、就業方式、就業政策都在時刻發生變化,而部分高校對此并未敏銳察覺,仍然采用傳統固化的教育模式,不僅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帶來的便利優勢,將“互聯網+”戰略思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還導致故步自封,無法充分發揮就業育人的教育引領作用。這種對就業趨勢、就業動態及對人力資源開發、心理學等就業育人輔助支持性技能的弱化、忽視,最終導致就業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發揮關鍵作用,對指導學生就業未能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4]。
三是育人定位問題。“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定位清晰且正確,在行動上表現積極有動力,在各個領域不斷進行自我提高與完善,這不僅要求學生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步提高,更是對高校育人教育體系指導能力的考驗。在運用“三全育人”體系開展就業育人工作中依然存在定位錯誤的問題,存在就業工作中指導效能不足、導向作用缺乏,過分強調理論教育、忽視實踐指導作用,過分強調就業指導、忽視德育問題,造成實施環節與工作目標脫節,就業教育未能相互融合,從而造成學生的時代回應性不足,在以國家需要為導向規劃就業生涯方面缺乏自覺性。
“三全育人”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優解”,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高校可以構建完整的閉環教育鏈,以實現就業育人過程中對大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勞動觀的深刻教育。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其家國情懷、激發其實干精神,打好教育教學“組合拳”,是高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開展就業育人的目標與定位。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育人系統中永恒不變的課題。從就業角度看,具備堅定理想信念的青年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更不容易受到影響,也更樂于為了實現社會主義遠大理想,通過志愿崗、大學生村官等項目,深入基層一線,實現自身的價值[5]。高校應進一步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引領,堅定正確育人方向,以“三全育人”為方法,引導教育學生把自身的小我奉獻在無限的為國家前途命運、人民美好生活的奮斗中去。通過鼓勵學生深入基層一線,積累經驗技能,在尋求自我中切實體會基層工作的大有可為之處,堅定畢業后為基層服務的就業意向,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同時,高校應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學習、就業、考研、出國及其他職業發展道路[5],教導其深刻結合社會環境,把握社會變化規律,樹立循環向上的動態擇業觀,在不斷進取中實現人生價值。
高校大學生要回答好“做什么工作”與“為什么工作”的問題,需要具備深厚的家國情懷及正確的就業觀念。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高校的青年要有所作為,有所擔當,最重要的是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奮斗中去。我們要運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通過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等多種方式,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特別是黨員學生深入學習黨史知識,從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歷程中汲取力量,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奮斗中去。另外,高校應加大力度宣傳,如西部志愿者、特崗等基層項目,通過真實的事跡案例,以家國情懷為主基調進行深入宣傳,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基層工作對于國家發展與個人進步的重大意義,自覺地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結合起來[6]。
實干興邦,勞動作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一切成功的基礎。中華民族向來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習近平也多次就勞動精神做出重要講話。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就業育人中應包含勞動觀教育,并將其放在顯著位置。高校應充分運用“三全育人”工作模式,開展多頻次、多角度勞動觀教育,通過講述歷史、講述先進勞動模范事跡,用一種春風化雨的形式,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學生心中,引導其在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彰顯勞動之美。通過勞動觀教育,進一步引導學生激發實干精神,端正就業態度,正確面對不確定因素的挑戰,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態度,真正凸顯勞動造福人類、勞動激發創新、勞動促進就業的功能作用,極大捍衛勞動者尊嚴,提升勞動者在學生心中的地位,進而在學生群體中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誠實勞動、辛勤勞動的正確勞動觀。
“三全育人”作為完善高校育人環節的“制勝法寶”,在實施路徑上應該把“全”字貫穿始終。在“全員育人”上,應充分調動校內全部育人工作者及校外各方育人參與者,打造內外合力,實現育人的無人不在;在“全程育人”上,要求育人環節與學生成長成才和教育過程同向同步、同頻共振,實現育人的無時不在;在“全方位育人”上,積極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各類育人載體作用,將管理、實踐、教學等多方面育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互相聯動,結構立體的育人體系,實現育人的無處不在[7]。
在就業育人工作中,除校內就業指導課程、輔導員等發揮育人作用外,校外社會企業及學生家庭也發揮著不小的育人作用。對于高校內部而言,配齊師資教學力量可作為“全員育人”中的“關鍵一步”。因其呈現出多元性、復雜化的特點,高校的就業育人工作更強調系統性、專業性等要求,使得校內外師資力量必須與時俱進,能夠時刻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實踐技巧及專業素養。為此,高校可以定向打造就業育人教師專項孵化培育機制,通過定期開展實踐培訓和理論課堂,不斷為高校就業育人工作提供新鮮養分,同時還可以聘請思政水平高、業務能力精的就業指導教師和校內輔導員,打造一支能服務、有水平、能創新、有干勁的高水平教師團隊,實現資源整合及示范帶動作用。對于高校外部,要強調就業育人工作的拓展與延伸,強調校企合作及家校合作在就業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互聯網背景下的便捷聯絡方式,打通關鍵樞紐,精準掌控各時期就業形勢與目標需求,進一步深化社會、企業、家庭的凝聚力,通過對校企合作中的實踐導向、市場適應及考核模式的靈活調整,為大學生的各項就業工作提供堅實保障。同時準確把握并及時分享學生就業動態,通過建立“家—校”互動模式,實現在心理疏導、角色育人等方面的良性循環。
高校就業育人工作作為一項時間長、跨度大、不間斷的育人工作,從學生步入高校到離開高校,始終與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同頻共振。期間將面對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高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成長規律及就業目標,呈現復雜多變的態勢。高校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形成具備體系規劃、目標導向及服務保障等功能的育人體系,實現“全程育人”的有效開展。多年實踐教學經驗表明,大學生身心特點變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啟蒙期、磨煉期、拓新期。在啟蒙期階段,高校應嘗試進行一些難度適中的就業育人工作,初步引導大學生明確自身特長優勢,養成職業興趣,科普理論知識,嘗試獨立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打牢下一步育人工作根基;在磨煉期階段,學生更樂于開闊視野,學習知識,但也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蝕,此階段高校應著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進一步引導其厚植家國情懷,堅定愛國主義,樹立人生理想,做好拔節孕穗工作;在拓新期階段,高校要側重于職業技能輔導,開展面試、儀容、表達等專項輔導工作,定期分享就業信息,同時推進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兼顧理想和現實,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勞動觀,提升其職場適應能力。
高校要構建“全方位育人”的就業育人工作體系,首先要明確該體系不是由獨立的點游離構建的,而是相互聯動的、多元的、立體的。為此,高校必須從管理、教學、實踐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開展就業育人工作,形成市場需要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專業培養與德育素質相結合、提供就業與保障服務相結合、校園管理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等多方聯動育人體系[8]。在工作載體上,高校更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微信、抖音、微博、B站等網絡微媒體平臺,制作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的育人內容,線下更應分階段、分層次開展就業育人教育研討會、交流會、動員會等,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等多維育人體系。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應匯集力量,打造就業育人服務平臺,融合信息咨詢、心理輔導、技能培訓等多項功能,切實提升大學生各項素養,幫助其適應時代需求,更好地追求職業及人生價值。
“三全育人”不僅是高校教育發展方向的指路燈,也是完善就業育人工作體系的“制勝法寶”。高校要切實謀劃就業育人工作中的“三全育人”藍圖,充分發揮就業育人與三全育人工作的內在適應性,搭建“無人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立體就業育人工作平臺,開創高校就業育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