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莉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仙城中學 225202)
初中數學相較于小學數學,具有系統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除此之外,初中數學所涵蓋的知識點不集中,呈量多且分散的狀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比較差,缺少積極的熱情和動力,從而限制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思維開拓.“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現以及主動嘗試,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情景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使用,是使知識點以活潑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比如老師會讓知識點與生活中的各個實例相結合,讓學生切身體會其在實際中的運用.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而問題導向的運用,可以使這種教學法更有成效,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掌握.具體來說,就是以問題作為基礎,組織學生自發地對問題進行探討,并在情景的背景下,讓學生提高參與感,使學習積極性大大增強,主動對新的知識點進行分析.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時,我們將問題導向法和情景教學融合運用,可以設計成以下的課堂內容:在空曠的大教室內,老師準備一個旗桿,然后安排同學進行模擬測量(不要讓學生實際去測量),在學生和旗桿之間x米處設立一個較矮的標桿,然后使標桿和旗桿的距離處于x米,然后設定學生的眼睛和地面的距離和學生與標桿的距離各為x、y米,在場地布置和數值設置的過程中,可以和學生互動,最后提出問題:“在測量旗桿的情況下,旗桿的高度是多少呢?”在展示中老師也可以同步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不同的距離長度所代表的信息是什么,同時引出三角函數概念,利用貼紙和圖片的形式,標注上符號,并代入到計算公式中,解出該情景下題目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隨著情景模式的展開,被帶入到問題的內部,使其充分了解問題的信息,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數學學習的步驟.
在數學教學的問題導學法中,問題是整個模式的靈魂與核心所在,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熱情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相關課堂教學時,應當積極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通過創新問題形式將其呈現,比如游戲活動、多媒體展示、生活案例等,都可以用來導入問題,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并且能夠充分的活躍學生思維,使其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得以點燃,有助于學生對數學興趣的提升.與此同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進行問題導學法時可以運用分組教學的方式,由教師規范小組內部分組方法,首先,教師需要制定小組合作準則來對小組合作流程進行制約,小組成員不能夠不參與活動,同時也不能夠隨意而為之;其次,教師應當對小組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合理分配,即一部分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另一部分學生進行成果評測,兩者之間不能夠一成不變,需要不斷的進行輪換;最后,小組合作時,應當安排一個核心的發言人,以此來代替小組其他成員來發言或講解,核心發言人也應當持續變換,使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從而保證其公平性.在對小組成員進行問題導學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來進行討論和交流,使所有學生都能夠暢所欲言.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勾股定理》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能夠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教師可以創設趣味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進行解答,比如:“在很久以前,一位南方的商人來到北方城市,他為了能夠賺錢,便想出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他設計了這么一道題,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以此拼裝成直角邊為3和4的直角三角形,那么斜邊的長度是多少?如果有人能夠回答出這道問題,商人就會把商品免費送給對方,而如果有人回答錯誤,那么就要付兩倍的價錢進行購買,如果是你們,能夠將這道題解決嗎?”提出問題后,教師再讓小組合作探討,最后讓代表來表達小組成員的解題思路及結果,之后挑選出思路最為清晰和準確的那一組成員進行肯定與表揚,同時對其它小組加以激勵.這種趣味化問題情境設計更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從而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從概念的具體背景為出發點,學生才能體會到知識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價值.教師在陳述性概念引入的環節,如果忽視了學生對材料的感受,直接給出概念定義,學生雖然能對概念的定義進行準確的陳述,但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需要提出問題和設置活動,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需要循序漸進,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例如: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如課桌、文具盒等實物圖片或播放幻燈片,此外,情景教學中通常使用的直觀語言,讓學生觀察圖片,提出問題“你能舉例生活中類似圖形嗎?”導入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讓學生初步認識,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思維,讓學生掌握矩形概念,理解矩形在生活中具體的應用;同時對數學概念背景進行了解,幫助學生對概念學習進行定位,基于概念背景,要讓學生明白概念的學習能解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明確目標后,就很自然的引出概念.例如在初中數學人教版“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教學中,設置問題:“小華今年14歲,老師年齡與小華年齡的和是84,你知道老師現在的年齡嗎? ”(讓學生分別用算式和用方程)問題: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 提出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白算式與方程兩者的區別和優越性,通過解決實際的問題突顯出方程的優勢,培養學生的方程思想;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原有概念知識的基礎上,探究新舊概念知識之間關系,從中培養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數學思想.例如:分析x(x-1)和(x-1)(x+1)式子的形式以及結果有什么區別之處?在整式乘法的前提下,學習因式分解,為后面的學習打基礎,延伸了知識的脈絡層次,增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有條理和有邏輯的概念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法是為了優化學生問題思考與問題探究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相互學習.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對學生的差異性給予足夠的關注,在進行問題導學法教學時,應該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同時結合學生與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來設疑質問,使得問題的設計變得更有層次性,進而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學到知識.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代數式的值》中,教師首先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已知a=3,a-b=1,那么a2-ab的值是多少?”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討論,由于問題的導入起點并不高,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夠算出得出該問題的結果,之后教師讓挑選代表進行發言,即“已知a=3,將其帶入a-b=1中,便能夠得出b=2,之后再將a和b的值帶入a2-ab,即32-2*3便能夠得出結果.”教師通過幾次詢問之后,如果發現學生的解題思路都與這個相同,教師便可以繼續深入引導,“大家在進行討論時,難道解題思路都是一樣嗎?其實還有一種更簡單的解題方法大家都沒能想出來,大家再思考思考,看誰能夠更快將這種方法研究出來.”學生經過剛才的合作探究,都以為這是個順理成章的最好方法,而教師現在告知學生還存在更簡單的方法,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還能刺激學生的求勝欲望和求知欲望,使得學生之間合作討論的氛圍更為熱烈.由于學生的定勢思維,一般只會考慮求出a,b值,之后再代入到題目中的解題思路,因此不易想到其它方法,而這時教師便可以適當給予提升,“大家都知道a2是代表什么意思吧?”那些數學水平較高的學生受到點撥,在明白a2=a*a之后,立馬就能夠得出相關結論,并且開始與他人商討和講解,即“a2=a*a,因此a2-ab可以轉化為a*a-a*b,利用分配律來算,a-b便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值來進行代入,從而不必要再求出b的值.”教師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設置,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問題情境中來,通過以優帶差,能夠使學生獲得自豪感與自信心,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綜合發展,有利于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示.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問題導學法可以讓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豐富課堂學習內容,讓老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對傳統教學理念進行轉變,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以及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來實現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