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鑫
【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歷史教法升級的方法,提出以創設情境來活躍課堂氛圍、以呈現主題來理順學生思維、以展覽圖示來構建學習體系、以分層施教來凸顯教學個性、以趣味辯論來提高歷史素養等教學建議,以期讓歷史教學品質實現跨越式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法 革新升級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102-02
歷史是一門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學習歷史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感知,更重要的是要從思想認知層面進行深度研究和探索,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教師要審時度勢,有整合升級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優化教學方法,吸引學生關注,體現歷史學科多元性、深邃性的特點。恰當的教法能夠讓課堂迸發出多重活力,使高效課堂成為可能。
一、情境創設,活躍課堂氛圍
教學方法豐富多樣,但有一種方法具有普適性,且激發效果顯著,那就是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需要的驅使下,教師通過創設特別的教學環境和條件,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采用情境創設法有清晰的目標指向,那就是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受教環境,激活全體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歷史課堂上,情境創設可選擇的視角是多元的,生動的故事講述、強大的媒體渲染都能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多重震撼,使其快速啟動思維認知。教師要從文本屬性出發,選擇契合性更強的情境呈現形式。
如教學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涉及早期國家的內容時,為了拉近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對文本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很快找準了切入點。“現代社會各種信息技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大家想知道古人在沒有手機、電腦的情況下是怎么生活的嗎?”學生被這個話題吸引,進入思考狀態。在積極主動的猜測中,冷清沉默的課堂氣氛逐漸消失,學習氛圍逐漸得到激活。當然,即使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認知也可能是淺顯的,沒有那么全面,教師要及時發揮主導作用,給予點撥。單純的語言點撥是乏味、無趣的,也不可能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因此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播放夏、商、西周歷史資料相關視頻。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活。本來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興趣不大,但在視頻情境的驅動下,他們的思維得到有效調動,深度探索欲求異常強烈。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感知呈現出差異性。針對教學實際,教師捕捉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在認真甄別、區分的基礎上,選擇更精準的切入角度,讓學生在多重感官體驗中,快速進入具體情境中感受知識的魅力。
二、主題呈現,理順學生思維
主題呈現法是以表達主題內容的語詞作為檢索標識,對知識展開全面探索,進而完成學習資源搜集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具有動態屬性,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修養的提升有積極幫助。歷史課堂教學使用主題呈現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具體操作時,教師可以從具體歷史事件出發,也可以設置人物合集主題,讓學生在趣味化的探索中彰顯主題價值。當某個主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由一個知識點延伸到另一個知識點,思維的活躍度自然得到提高,主題法的價值也會展示出來。
如教學《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教師沒有急著讓學生閱讀文本知識,而是從語言文字內涵的角度展開挖掘。“都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請大家看看這一課的主題,你從中捕捉到哪些有效信息?”教師的引導是獨特的,學生積極進行剖析,尋找有效信息和無效信息。“這個主題沒有什么無效信息,既然可以拿來當題目,自然是簡單又精煉的。這一課的主角是秦朝,所以一切內容都是圍繞這個朝代展開的,最關鍵的是統一、多民族和封建國家三個信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建立’這兩個字,它是一種全面的動態呈現,說明這個國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也不是片面靜止的,而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才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模板和形式。”學生的表述不僅條理清晰,而且富有個性特征。在積極主動的探討中,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
高中生在剛接觸歷史知識時,他們的思維相對混亂,對知識的感知度不高。要想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研興趣,完成思維梳理,主題法是不錯的選擇。教師給出關鍵詞,讓學生圍繞關鍵詞搜集信息,在分析、歸納中快速完成學習任務,使教學目標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實現。
三、圖示展覽,構建學習體系
近年來,在現代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圖示法的作用和價值日益凸顯。圖示法是一種借助構圖展示知識點之間關系的學習形式。知識點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輔助、相互支撐、相互依存。這是運用圖示法的前提和基礎。對歷史這種知識點豐富的學科而言,圖示展示是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它不僅能將知識點以直觀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還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梳理,順利推進認知體系的構建。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教師喜歡一味地講授知識,雖然細致講解知識點其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只是單純講解,不能指引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學習活動效果會大打折扣,這也與課程教學目標不符。因此,教師可以給出一些關鍵詞,讓學生以此為基點,探索知識外延。
如在《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伊始,教師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系統閱讀,感知這節課涉及的知識點。學生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展開探尋,很快對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這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張空白紙,讓他們進行回憶,并將想到的知識呈現在紙張上。學生進行系統梳理,很快完成了任務。教師發現學生都能精準把握知識層次,但不夠系統化、條理化。這時教師再次提供紙張,提出新的要求:“請大家用圖示的形式梳理知識點,最中心的關鍵詞只能有一個或兩個。”教師的指引是精準化的,就是讓學生用圖示的形式,理順該單元的知識。學生再次調整學習步伐。因為有了上一次的知識梳理作為鋪墊,這一次的學習活動自然更加高效。從反饋結果來看,學生都能從一個知識點出發進行深層次的延伸和拓展。
高中生的知識積累量已經達到一定水平,思維縝密度較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構建圖示,很好地捕捉了學生的興趣點,與他們的認知基礎高度契合。在知識點探索和關聯中,學生對歷史課程的感知更加深刻,身心都得到了有效歷練。
四、分層施教,凸顯教學個性
在充分考量學生認知基礎、能力水平的前提下,教師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讓能力水平對等的群體相互幫助、相互扶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識記給出具體的施教策略,進而促進全體學生共同成長進步。這是分層教學的初衷,也是推動分層教學快速發展的最強動力。高中生個體差異雖不明顯,但終究存在,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這種差距可能會逐步變大。不同學生群體需要的學習方法是不同的,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形式,或講解,或灌輸,或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都不是最優的選擇。根據教學實際進行科學有效的分層,讓所有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這樣才能將教學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如在學習《俄國十月革命》一課時,教師先設置調研,以簡單選擇訓練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摸底,了解他們對俄國十月革命的了解程度,為后續施教策略的制訂提供依據和參考。教師以問題指引的形式讓學生逐步觸及知識:“俄國十月革命的起因是什么?其經過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對俄國而言、對中國而言、對世界而言,十月革命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學生只要從中選擇一兩個問題解決即可。在趣味化的故事講述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得到升級。面對復雜晦澀的歷史知識,教師高屋建瓴,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設計針對性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領域得到拓展,收到的教學效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
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素質修養呈現出差異性,這是客觀現實。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已經提出“因材施教”理念,其本質與分層教學高度契合。要想獲取最大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考慮多重因素,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進行分層教學。
五、趣味辯論,提高歷史素養
歷史的形成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來的結果各不相同,因而歷史知識與學生的認知可能會有出入。針對矛盾點和爭議點,教師可以將不利條件轉化為優勢因素,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實現思維碰撞,升華多元認知。辯論會形成強大的助推力,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抓住辯論的屬性,并將其融入歷史教學中,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辯論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集體辯論、小組辯論都是不錯的選擇,教師要從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展開引導。
如教學《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時,教師提供了一個辯題:“有人認為,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最重要的是發展國家經濟,沒必要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精力搞外交活動,對此,你怎么看?”趣味性的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開始各抒己見。為了讓學習活動更清晰地呈現出來,教師讓學生先進行小組探討,然后小組與小組組合成大組,在聯合中完善各自的觀點。知識學習是一個激趣、啟智的過程,它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和推動。教師已然認識到這一點,從趣味辯論中尋找切入點,讓學生在多重思維的沖擊下生發探尋知識源頭的欲望,學習活動由此啟動。
用哲學觀點展示歷史課堂,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在現代教學理念的影響下,辯論賽進入歷史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常態。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巧妙設計,用逐層辯論的形式,促使全員參與,豐富了歷史課堂教學的色彩,使學生的探究熱情被激活。
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是為課堂學習服務的,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促進學生知識吸收、思維升級、認知深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遵循適度原則,根據教學現實需要和學生的特點,及時升級教法,確保教學的簡單、高效。情境創設、主題呈現、圖示展覽、分層施教和趣味辯論都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是不錯的教法選擇。教師針對學生學習實際選擇教法,讓歷史教學品質實現跨越式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松柏.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8).
[2]栗輝.部編版教材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學樹立人文思維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為例[J].教學考試,2021(35).
[3]翁迪曉.高中歷史教學時空觀念素養的養成路徑[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14).
【作者簡介】袁 鑫(1983— ),男,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灌南縣第二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