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河
用“大名鼎鼎”一詞來形容《哲學走向荒野》的作者、國際環境倫理學會創會主席羅爾斯頓一點也不為過。這位“走向荒野的哲學家”被國際社會譽為“環境倫理學之父”。他對荒野的贊美、對自然之美的深刻體悟感動過成千上萬的生態人,激勵他們自覺投身于生態事業。
筆者有幸于2018年借助舉辦第13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的機會與羅爾斯頓結緣。他對中國的一往情深感動了聽他演講的每一個中國學者。他認為,中國人在追求和諧美方面具有悠久的傳統,他們擅長將事物融入到一個美麗的整體之中并使之高度地和諧;中國人喜歡說“家園”,這意味著“家”永遠是與“園”、與風景系聯在一起的;沒有“園”的家不叫家,沒有風景的“家”,人如何詩意地棲居?他堅持認為,除非人類確立了某種環境倫理,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有地球倫理學,也不會有人類與地球家園的和諧相處。更令筆者難忘的是,他將撿垃圾這種許多人眼中的小事與人品掛鉤。“只有當你撿起自己的垃圾之時,你才是真正站起來的人”,他用老家弗吉尼亞的這句諺語闡發撿垃圾和人品的關系,于筆者有醍醐灌頂之感。筆者日后在福建芹洋村的撿垃圾之舉就直接源自他的啟迪。
在本期羅爾斯頓學術專輯中,我們非常榮幸地收獲了柯進華博士對這位荒野大哲的專訪《充分的荒野保護是生態文明走向成熟的標志——世界著名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訪談》和羅爾斯頓特意為《鄱陽湖學刊》撰寫的新作《生物多樣性與人類世地球:挑戰、威脅和希望》,這組文章無疑為讀者呈現了一頓精神大餐。在訪談和文章中,羅爾斯頓不僅解構了人類中心主義,而且對當代西方盛行的“氣候疲勞”(climate fatigue)提出了批評。他促使我們思考:人類真是聰明的物種嗎?如果是,為什么這個聰明的物種卻在親手毀滅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無論是在訪談中還是在文章中,羅爾斯頓都解釋了自己為何畢生鐘情于荒野,強調了荒野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在他眼里,正是荒野孕育了人類文明,而當前盛行的工業文明卻在快速消滅荒野;人類文明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始終需要一個穩定和自主運行的荒野來支撐;荒野不僅孕育了人類,支撐著人類文明,而且也拓展了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廣度。羅爾斯頓認為,大自然是一個神奇之地,它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價值;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僅我們的福祉根植于自然,而且我們的心靈也在與自然的接觸中變得充盈。曾經在現場聆聽過羅爾斯頓演講的中國著名生態學者魯樞元先生認為,羅爾斯頓應該屬于“深綠”生態學者,因為他強調荒野是一切生命的偉大源泉,并認為人類只有看護好地球,人生才得以美好、人性才得以圓滿,這使他與那些依然執念于“人本”立場的現代環保主義者區分開來。
的確,在羅爾斯頓看來,荒野比任何一所大學都更能教育人們崇尚自然和敬畏生命。大自然不僅支撐著我們的文明,也拓寬著我們的胸懷,使我們遠離蠅營狗茍。這種偉大的情懷不僅有助于我們從對物質利益無休止的追逐中解放出來,而且有助于我們走向生態文明,因為荒野保護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核心內容。在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這位當世生態大哲的著述無疑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