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鈴
[摘 要]青年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讓他們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這是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之課。恩格斯晚年在批駁“經濟決定論”的過程中提出了歷史合力論,這一思想蘊含了用整體思維、辯證思維以及主體思維看待歷史的思維方法。當前,部分青年學生存在片面、孤立、被動地看待歷史的思維方式,容易形成錯誤的歷史觀。將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思維方法運用到青年學生歷史觀培育中,有助于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整體、客觀、能動地看待歷史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思維方法;青年學生;歷史觀
[中圖分類號]A811;G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1308(2021)06-0086-07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盵1]青年學生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以科學的歷史觀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堅定理想信念、肩負起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重任,是至關重要的。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歷史合力論是對唯物史觀的進一步深化,而對于當代青年學生來說,這樣的深化恰恰是正確看待社會歷史事件的科學方法,也就是歷史觀中正確的思維方法。正如庫恩所認為,倘若我們不將歷史發展僅僅視為年表或一堆事件,那么它就能對我們現在所堅信的科學形象產生一個決定性的轉變[2]。所以,深入挖掘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思維方法,對于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界關于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第一,關于歷史合力論的理論來源的研究。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即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主要是在對黑格爾的批判中闡發的。有學者認為,恩格斯提出的歷史合力論“從其主要概念、命題到基本思想”都在批判的基礎上根本改造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緒論中關于“個人意志”與普遍“精神”關系的觀點,并在這種重塑和改造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了超越和創新。[3]還有學者認為恩格斯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史觀,“恩格斯反對黑格爾把全部歷史看作觀念的逐步實現,而是從現實的聯系中‘發現那些作為支配規律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起作用的一般運動規律’”。[4]第二,關于歷史合力論的生成背景的研究。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即歷史合力論是恩格斯針對巴爾特和“青年派”等將唯物史觀歪曲為“經濟決定論”而展開的批判和清算[5]137。第三,關于歷史合力論科學內涵的研究。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了探討:有學者認為,“歷史發展是各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其中經濟因素起決定性作用”[5]138;有學者認為,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是由主體合力、客體合力、主客體合力匯聚成歷史發展“總的合力”[6];還有學者認為,歷史合力論是對“預期與非預期”矛盾問題的回答,合力是從諸多單個意志的相互交錯中產生的,合力的結果往往出乎人們的預期,甚至與預期完全相反[7]。
綜上所述,學界圍繞歷史合力論問題展開了多方面研究,涉及歷史合力論的理論淵源、生成背景和科學內涵等方面,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礎。實際上,歷史合力論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有作為思維方法的依據,如蘇詠喜發表的《歷史合力論的方法論原則和現實價值》就闡釋了這一觀點[8]。此外,恩格斯晚年也曾說過:“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盵9]587但事實上,在歷史合力論思維方法方面的研究略顯單薄,關于將恩格斯歷史合力論所蘊含的思維方法運用到青年學生歷史觀培育中的研究更是有待提升?;诖?,本文擬在學者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思維方法,并將其與青年學生歷史觀培育工作結合起來,以期助力于引導青年學生建立科學進步的唯物史觀。
一、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的核心要義
1883年馬克思的逝世,使得當時一些“土名人”和“小天才”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了,比如:巴爾特在其著作中將唯物史觀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受巴爾特影響的“青年派”無法唯物辯證地把握經濟決定與人的意志作用之間的辯證關系,主觀地認為歷史是完全自動形成的,完全沒有人的參與。[10]這種現象給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造成了混亂。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繼續推進無產階級運動,恩格斯對“青年派”的錯誤思想及其來源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在這一過程中,恩格斯提出并深入闡發了歷史合力論。
(一)歷史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歷史活動中,經濟運動作為必然因素,與政治、法律、哲學等上層建筑以及個人意志不確定性的偶然因素交織,從而決定歷史的走向。恩格斯在闡發歷史合力論時,高度重視經濟因素的“歸根到底”的作用,但并不忽視政治、法律、哲學等因素的作用。恩格斯強調說:“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盵9]592經濟因素正是對歷史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和條件”。政治等其他因素雖然也有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這也就是說,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有其相對獨立性,有對經濟因素的反作用。因此,“歸根到底”的經濟基礎與歷史走向的關系并非巴爾特和“青年派”等所認為的“經濟決定”,而是說,歷史發展的深層動因在于經濟基礎,但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視。
(二)歷史發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長、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等現象是按照植物、地殼、氣候本身的規律而無意圖、無目的地運動的結果。相反,在人類社會歷史中,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蘊含了現實的人的自覺的意圖和目的。[11]302也就是說,在社會歷史中“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11]302。那為什么還會出現事與愿違,還會有與預期完全相反的結果出現呢?其原因在于,歷史發展方向存在著無限可能,而其可能性似乎總體上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暗牵诒砻嫔鲜桥既恍栽谄鹱饔玫牡胤?,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11]302,各種“預期”及其對外界的作用共同構成“合力”,即歷史結果,這是受必然性的一般規律支配的,比如,一切爭取解放的階級斗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11]306。也就是說,歷史發展的結果實現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統一”。其中,恩格斯指出,“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是持久的、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行動”[11]304。這種動機和行動,本質上就是為了經濟解放。這就導致了“歷史結果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情形往往是:既非這些人所期待,又非那些人所預想的‘一個總的平均數’,亦即‘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12]。
(三)歷史發展不能忽視個人意志的作用
歷史發展進程中存在“非預期”的結果并不表示個人意志對歷史發展沒有作用。恩格斯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來比喻歷史結果,回擊了“青年派”忽視“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的社會宿命論。一般來說,自然界的客觀性、必然性和規律性不受科學家意志干擾,科學家的作用僅僅是“發現”并“描畫”自然體系,以此加深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但與之不同,社會歷史領域內的活動都是由“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11]302進行的,比如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等。社會歷史領域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是與“人”緊密結合并且由“人”影響歷史進程的。當然,這里的“人”是指“現實中的個人”,他們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3]524。恩格斯強調說:“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盵9]592
二、恩格斯歷史合力論蘊含的思維方法
恩格斯晚年在寫給“青年派”的書信中多次強調,應該將“唯物主義”看作研究歷史的根本指南,而不能以其作為公式、套語來隨意剪裁和拼接歷史事實。深入研究恩格斯歷史合力論,可以發現這一思想在整體思維、辯證思維、主體思維三個方面蘊含了看待歷史發展的思維方法。
(一)整體思維
恩格斯歷史合力論強調的“歷史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實際上是整體思維的具體體現。歷史發展過程涉及經濟、政治、宗教、哲學等一切相關因素,因此,為了科學地把握歷史,需要樹立整體思維,建立宏觀視野,系統地看待歷史,否則容易簡單化、機械化、片面化地看待歷史,比如“青年派”過分看重經濟層面,就忽視了上層建筑的問題,難以知曉歷史發展的規律。當然,歷史合力論提供的整體思維并不是說僅僅把握歷史發展的整體,而是強調在考察歷史發展時要有所側重。也就是說,在關系到某一具體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的時候,整體性觀念所發揮的作用必然是充分調動對經濟狀況、政治狀況、法律、哲學、宗教等一系列因素的考察,其中首要的仍然是對“經濟基礎”的考察,其后各因素的主次順序會根據歷史特殊性而有所改變。通俗地說,歷史合力論中的整體思維可以視為一套“歷史研究綱領”,它包含“硬核”和“保護帶”,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其“硬核”即“歸根到底”的因素就是經濟因素,而“保護帶”則是其他那些導致歷史事實相繼增加或減少的因素,可以解釋歷史進程。這也就回應了恩格斯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既定的、制約著他們的環境中,是在現有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9]668。在這些現實關系中,經濟關系作為貫穿歷史發展全過程的主線,雖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政治或者意識形態的影響,但仍對歷史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辯證思維
恩格斯歷史合力論強調的“歷史發展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蘊含了辯證思維,或稱主觀辯證法。恩格斯指出,“所謂的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在自然界中到處發生作用的、對立中的運動的反映”[14]470。在歷史合力論中,恩格斯對個人作用的論述以及對最終合力結果的論述都體現了辯證思維。一方面,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個人意志的作用,他強調“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9]593,也就是說,“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9]592。另一方面,他在強調個人作用的同時,也分析了個人作用的局限性,即合力的結果可能與個人想法相反,其原因是受制于特殊的生活條件。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評價正關照了這一點,他說:“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這種新的社會制度是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盵14]274因此,歷史人物因為站得高、望得遠,能夠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但是他們也無法改變歷史發展的規律,在歷史規律面前也會受到限制。實際上,恩格斯在這里既看到了個人的作用,也看到了其局限性,這是辯證思維的一種具體展開。
(三)主體思維
恩格斯歷史合力論強調的“歷史發展不能忽視個人意志的作用”蘊含了主體思維。社會歷史跟自然史的最大不同就是有“人”的存在,而且社會歷史活動的主要構成者還是“人”。關于“人”的發現,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就稱贊了“人”的主體意志。然而,到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拉·美特里的觀點中,“人”卻成了另一種內涵。拉·美特里強調“人是一架如此復雜的機器”[15],側重于人的機械化屬性,淡化了人的主體性,這也正體現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死板。相反,隨著哲學觀的變革,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為“人”的主體性思維正名?,F實的人“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進而,“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13]531也就是說,人是具體的、有基本生理需求的、有饑餓感和疼痛感的“現實性”,并不是抽象的、一般的狀態。正因此,將“現實的人”的觀點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也就是從人的“現實性”層面,即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的視角來動態地考察歷史發展,就成為最佳解釋,為人類活動提供了說明,即“人類的全部活動——科學探索,技術發明,政治變革,藝術創新,道德踐履,理論研究,工藝改造,觀念更新——都是現實的人對人的現實的超越”[16]。
三、運用恩格斯歷史合力論蘊含的思維方法培育青年學生歷史觀
青年學生正處于思想孕育成形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看問題片面、富于幻想、容易主觀臆斷的特點,此時如若被錯誤思潮所迷惑,就會對歷史產生一種碎片化、膚淺化、機械化的看法,進而產生誤讀,由此形成錯誤的歷史觀。針對這個問題,可將從歷史合力論中發掘到的思維方法運用到青年學生歷史觀培育中,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是至關重要的。
(一)整體思維:培育青年學生全面的歷史觀
課堂是青年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樹立正確歷史觀的主要陣地。但是,部分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夠充足,教學方式存在填鴨式灌輸,導致一些青年學生難以系統地把握整個歷史的發展脈絡,對歷史的認知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的現象。也正是由于青年學生對歷史的碎片化、片面化認知,所以他們極其容易在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下出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規律的認識偏差,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對歷史的理解。這些存在偏差的認知會擾亂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搖他們的理想信念,進而會給社會主義的賡續前進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引導和訓練青年學生用整體思維來對歷史作全面的學習和解讀,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整體思維就是幫助青年學生破除“碎片化”認知的最佳“清醒劑”。一方面,整體思維從歷史的主線、主流出發,以科學的“歷史研究綱領”來宏觀地把握歷史運動方向,把握歷史發展的邏輯起點,有助于破解青年學生的碎片化認知結構,以此正本清源;另一方面,整體思維從歸納、綜合的角度出發,統籌歷史事件的動態演進過程,防止以偏概全,有助于強化青年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同,以此有意識地培養客觀、全面的歷史認知。鑒于此,必須大力培育青年學生看待歷史的整體思維,從而強化對歷史的全面把握,避免因碎片化認知放大細節而忽視整體。比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主動運用歷史合力論所蘊含的整體思維來分析歷史事件,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地將整體思維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為青年學生宏觀地把握和分析歷史提供基礎。
(二)辯證思維:培育青年學生客觀的歷史觀
青年學生正確歷史觀的形成,需要他們具備一種從辯證的、正反兩方面的角度來看待歷史的思維方式。而當前,部分青年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是孤立的、機械的、靜止的,這種認知會讓他們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地把握歷史中的某一局部事件,會造成對歷史的誤判。實際上,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辯證思維就是要以動態的、普遍聯系的、對立統一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從而把握歷史的客觀性。比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應該在歷史主線和主流的基礎上,動態地、普遍聯系地去認識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歷史因素、歷史過程,以及歷史事件產生的歷史結果,然后將歷史人物放置在歷史事件中來作出判斷,而不能將歷史人物抽離特定的情景去評價,更“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17];同時,應當在特定歷史中對立統一地評判歷史人物的功績與過錯,要一分為二地把握,絕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視另外一面,對待歷史“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18]?;诖?,辯證思維的養成有助于青年學生客觀地把握歷史,對歷史事件、歷史發展趨勢等作出科學的判斷。相反,一旦割裂歷史,無視其在特定場合的展開,就會陷入唯心史觀。
(三)主體思維:培育青年學生能動的歷史觀
青年學生以主體思維融入歷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積極參與歷史活動,對于他們的成長以及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近年來,作為社會現象的“窗口”,一些“網絡熱詞”席卷大街小巷,其中“內卷化”就是典型代表。所謂“內卷”,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19]?!皟染怼币辉~在校園中傳播,經過醞釀、發酵,往往會使青年學生喪失對“競爭”的理性看待,甚至有些學生會說:“如果競爭實在太大,那我就會直接放棄。”這種非理性的、消極被動的因素最終會沖擊校園氛圍,造成與“內卷化”相對應的“躺平”現象。因此,有人調侃說:“之所以‘躺平’是因為你的‘內卷力’不足,‘卷不過’,所以‘躺平’。”[20]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主體思維有助于青年學生克服停滯后的“躺平”,突破“內卷”。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其客觀規律性,但同時也不可忽視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個人作為歷史活動中的一分子,應該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去尋求突破。因此,面對“內卷化”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一方面要增強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認識,強化青年學生關于“自身與歷史”的意識,以此調動青年學生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引導青年學生主動將個人事業與國家事業聯系到一起,將個人情懷與家國情懷凝結在一起,主動發揚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努力突破各種困難的束縛,在新的歷史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從而創造更多、更廣、更強大的歷史合力,以此推動歷史不斷向前發展。
總之,青年學生必須在充分了解過去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歷史認知,以此凸顯時代定位和歷史方位感,從而把握當下、開創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精辟論述,“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21]。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蘊含的三大思維方法,對于青年學生廓清迷霧、破除困惑、以史為鏡、以史明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聽習近平這樣講述“戰爭與和平”[EB/OL].(2019-07-07)[2021-08-09].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218073.
[2]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第四版)[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
[3] 左亞文,張曉茹.超越與創新:從黑格爾《歷史哲學》到恩格斯歷史合力論[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6(6):34.
[4] 王力,王淑娟.恩格斯晚年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貢獻[J].科學社會主義,2020(5):12.
[5] 牛先鋒.“經濟決定論”的謬誤與“歷史合力論”對其的批判[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9).
[6] 周銀珍.“歷史合力論”的辯證思想與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3):13.
[7] 鄭元凱.歷史合力論:邏輯與澄明[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0(5):34-37.
[8] 蘇詠喜.歷史合力論的方法論原則和現實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7(3):101-104.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葉澤雄.再論恩格斯歷史合力論研究中的幾個關系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2):88.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葉澤雄,趙鵬.歷史合力論視域中的“預期與非預期”矛盾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19.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梅特里.人是機器[M].顧壽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7.
[16] 孫正聿.哲學通論(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116.
[17]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3-12-27(2).
[1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19] 葉雨婷,李明圓.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EB/OL].(2020-11-09)[2021-07-24].http://www.xinhuanet.com/2020-11/09/c_1126713666.htm.
[20] 令小雄,李春麗.“躺平主義”的文化構境、敘事癥候及應對策略[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2021-07-24].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705.001.
[2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7-01)[2021-07-24].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46278.
〔責任編輯:余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