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信息技術得到大規模普及與應用,其所占比重和地位不斷上升,各行業領域都離不開互聯網的保障和支撐。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系,能夠推動農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入使用,能夠提高資源分配和利用率,改善銷售現狀,加快實現農村經濟轉型升級。重點討論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所起到的優勢作用,并提出相應的改善調整措施。
關鍵詞 互聯網+;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32
我國“三農”政策的出臺和推行,將新時期農業發展走向、農村發展趨勢、農民轉型升級等問題進行了詳細描述,其中還涉及農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以及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總體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內容完美融合,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農村經濟在我國經濟整體當中占據重要比例和地位,國家經濟平穩發展,離不開農村經濟的保障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要充分適應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實現農村經濟平穩高速發展,因此需充分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發展“互聯網+”與農業經濟相融合的生產模式,推動農村經濟邁向更高水平。
1 “互聯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互聯網+”是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涉及領域和內容非常廣泛,充分融合數據信息與移動智能等相關知識,能夠推動我國經濟更加平穩均衡化發展。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科技的優勢,徹底改變我國農業發展緩慢,整體結構不完善不科學的現狀。同時,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很多不足,需依靠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改變人們的傳統思想與觀念,早日完成農村經濟發展振興的偉大目標。
1.1 促進傳統農業優化升級
就農業經濟來說,其穩定增長的決定因素包含信息技術等高新科技。要合理利用農業發展資源,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優勢作用,帶動農業經濟平穩高速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信息技術對各行業領域的作用效果越來越顯著,給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互聯網信息技術引進到農村經濟發展當中,創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形式,依靠先進技術手段,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推動傳統農業優化升級,使農村經濟更加均衡健康[1]。
1.2 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廣大農民既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任,又要依靠勞務活動獲取更多經濟收入,二者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關系。在這種條件下,農村經濟發展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和局限。新農村建設時期,縣域經濟的推廣普及有利于鄉村地區主產業發展,為農業規模化生產、農產品加工銷售提供基本保障和路徑,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廣大農民群體創造更多經濟收益和選擇機會,實現區域經濟均衡化發展,幫助農民群體健康選擇并進行勞務活動。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農業產業布局和結構需要得到科學調整,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引導作用,為廣大農民群體提供最新消息和發展走向。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農民在種植過程中無法有效選擇作物品種,生產出的農產品很難適應市場結構需求,不利于現代農業生產建設。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保障和支撐,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溝通甚密,信息資源能夠及時交流和分享,農民能夠及時獲取種植相關信息,盡快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2]。
1.3 合理控制農業生產成本
就農業發展而言,需要政策條例、環境變化、氣候特征等多方面信息的參與和保障,有效實現農業生產發展均衡化科學化的偉大目標。農業發展過程中需合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農業信息資源交互平臺,方便農民隨時隨地查看所需種植信息和市場變化情況,為廣大農民節約信息費用與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銷售的可持續性。此外,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創建的農產品交易平臺,能夠擴大生產商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選擇機會,優化交易流程和工序,降低產品中間流通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從而擴大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 依靠互聯網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2.1 信息化設置農資供應
種植過程中所需的農業生產資料統稱為農資供應,依靠互聯網信息平臺的搭建,農民與生產銷售企業能夠實時獲取相關信息,優化交易流程和成交方式,進一步提高農資類產品交易量。農資平臺的構建,需按照農業發展需求和實際狀況合理布局,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和服務水平,獲得更多的市場競爭優勢。農資類平臺的有效創建,能夠保障農業生產資料供需平衡,加快實現農業經濟平穩高速增長的主體目標。
2.2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農業生產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能夠促進智慧農業生產建設目標實現。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吸收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優勢與長處,同時充分考慮各家庭農戶之間的發展特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向智慧農業過渡,按照區域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確立試點范圍和條件,積累和參考優秀生產經驗,形成地區化覆蓋普及。把智慧農業生產成本、隱患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努力完成現代農業生產銷售的總體目標。
2.3 加快農產品信息流通
2015年,我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聯合其他政府部門提出糧安工程,其中包括糧情監測及預警,大力發展信息傳遞業務,確保信息服務邁向更高水平,充分實現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農產品之間的溝通協作,促進農產品流通與交流。建立線上批發零售通道,簡化交易流程,節省中間環節的成本費用消耗,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的快捷性與便利度。此外,由于農產品本身易腐蝕受損,線上交易規模形式受到很大局限,有關部門應加強新技術的開發與探索,努力突破銷售弊病和瓶頸。
2.4 農產品加工制造智能化發展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投入使用,能夠有效推動農產品加工制造方式的轉變,同時提高生產質量和管理維護效率,政府有關規定明確指出,食品行業要實現全周期管理與維護,創建質量管控和產品溯源制度。因此,需大量引進先進生產機器和設備,提高產品生產制造效率和質量水平發展,同時建立健全智慧化監測管理體系,努力提高智能化生產加工水平,推動未來農產品加工制造科學高效地發展。
2.5 農產品消費追根溯源
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動農產品銷售規模及類型轉變,依靠線上銷售發展模式,建立農產品消費溯源制度,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關,維護廣大消費者根本利益,推動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持續穩定發展。經過長期努力和維護,當前我國農產品溯源機制已初步確立,需進一步擴大推廣普及范圍。
2.6 農產品價格信息化
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有關平臺實現農產品價格信息公開化,充分利用農產品價格信息化優勢,深入分析和評估整合,預測農產品價格周期變化情況,推動農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發揮農產品價格主導作用和地位。當前農產品種類豐富,分布范圍較廣泛,價格易受綜合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進而產生不健康波動。農產品數據信息的收集整理,可充分發揮分析預測的作用,幫助管理人員進行科學調控和決策,促進地區農業經濟均衡、穩定發展。
3 “互聯網+”背景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
1)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互聯網、寬帶基礎設施建設,研發創新符合農民生產發展要求的網絡客戶端;2)積極研發各類智能終端,為農村經濟發展構建信息化網絡平臺,提高農村終端利用效果;3)進一步加強農村互聯網平臺利用水平,建設農業生產智能化示范案例;4)大力培養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相融合的新型人才,擴大互聯網信息科技對農業生產建設的影響范圍和作用強度。
3.2 加強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力度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電商與農業相結合,形成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建設多元化農產品電商服務平臺,妥善解決農民與市場之間不對等、不協調的關系,擴大農產品流通范圍和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平穩高速發展。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大政策條例的支撐保障作用,鼓勵農產品企業開拓新型銷售渠道,充分調動其生產建設主動性,完善農產品電商服務平臺有關體系,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實施從產品生產到流通全程監管和保障,促進農業經濟轉型升級[3]。
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是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和必然趨勢,農業電商化發展涉及領域和內容非常豐富,從產品生產到銷售運輸,農業生產資料體現出較強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特征,與傳統電商交易相比,經歷時間更長、對科學技術和信息數據的依賴程度更高。受物流配送等因素影響,產品質量效果需得到徹底保障,農產品電商服務更加注重具體化,需通過數據信息分析預測,合理控制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有針對性地降低生產成本,重點關注市場發展形勢和最新動向,關注消費群體需求偏好,合理制定發展戰略與方針,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提升農產品利用效果。建立“互聯網+”農業發展形式,學習先進生產方式和理念,推動我國農業經濟成功轉型升級。
3.3 改變農業生產監管方式
1)合理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與監控。在農業生產建設方面,積極融入互聯網技術手段,對影響農業生產水平和效果的有關因素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充分利用數據信息進行相關監測分析,規范約束農業生產活動,確保農業生產符合智能化、先進化要求。2)加強農產品銷售流通環節的監管,系統客觀地監測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借助互聯網信息科技實現農業交互平臺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實時政策資訊,加強消費者與生產商之間的溝通聯絡,了解市場需求導向。3)加快實現農業生產信息交流互通,優化農產品生產銷售環境,擴大農業生產銷售收益,促進農業經濟平穩高速增長[4]。
3.4 加大人才招聘引進力度
以互聯網信息科技為支撐和保障的農業發展模式,需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同時需要招聘引進大量復合型人才,推動農村經濟完善升級。政府有關部門可適當加大企業招商力度,幫助農村經濟協調高速發展。此外,還需出臺并推行農村人才引進計劃,幫助農村經濟建設更好更快發展,積極發掘和探索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朝著更加健全科學的方向邁進。農村電商經濟的發展提升,需加強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同時注重提升電商服務質量和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電商產業平臺[5]。在這種條件下,僅僅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高素質人才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需結合農業生產領域進行融合加強。農村經濟發展要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和建設模式,積極引進各行業領域的優質型人才,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新型產業融合與加強,努力推動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為農村電商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建設的綜合發展目標。
4 結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始滲透到各行業領域中。農業生產建設過程中適當引進互聯網信息技術,可實現諸多調整和改善,有效加強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升。在應用實踐過程中,要充分適應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合理調整農業生產與互聯網信息科技之間的比重和地位,形成多方聯動、共同發展的形勢,優化資源利用配置效果,實現信息交流與互通融合,建立健全制度與條例,推動我國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政府部門要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更加科學規范的線上服務平臺,提高農業生產管控力度,保障農產品銷售水平,確保農村地區經濟均衡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志達,夏俊.關于農村經濟管理的強化措施探索[J].經貿實踐,2019(7):71.
[2] 路來鳳.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的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20(9):27-28.
[3] 張陽,趙海靜.健全農業經濟管理機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J].吉林農業,2019(23):48.
[4] 王偉,楊晶.互聯網+農村特色產品:淺談黑龍江農村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19):60-61.
[5] 李國文.互聯網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及完善策略評價[J].中國民商,2019(3):32-33.
收稿日期:2021-11-11
作者簡介:歐陽天治(1971—),男,云南昆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E-mail:ouyant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