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王亞磊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 鄭州 450052)
手法復位是目前臨床治療脛腓骨骨折的常用方式,通過持續對抗牽引膝部與踝部,可達到骨折復位的目的,但復位后不同固定方式治療效果各異[1]。既往脛腓骨骨折手法復位后臨床多采用傳統石膏外固定,雖可滿足固定需求,但石膏容易潮解及斷裂,且固化時間較長,應用存有一定局限性[2]。高分子繃帶是一種新型骨折固定材料,相比傳統石膏,具有輕便、可塑性強、固化時間短等優勢[3]。近年來,外固定支架也逐步用于脛腓骨骨折治療,相比內固定治療,外固定不僅可良好固定骨折端,還不會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利于骨折斷端愈合[4]。但目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外固定支架2 種固定方式在脛腓骨骨折手法復位后應用對比研究較少,且何種固定方式應用效果更佳尚無定論。鑒于此,本研究探討手法復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對脛腓骨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8 年7 月~2020 年12 月接受治療的93 例脛腓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分為A 組(46 例)、B 組(47 例)。A 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24~57 歲,平均(40.53±5.11)歲;美國紐約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9 例,Ⅱ級17 例;致傷原因:交通傷25 例,墜落傷15 例,其他6 例。B 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24~58歲,平均(40.64±5.13)歲;ASA 分級:Ⅰ級30 例,Ⅱ級17 例;致傷原因:交通傷25 例,墜落傷16 例,其他6 例。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經X 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脛腓骨骨折;均為單側;ASA 分級Ⅰ~Ⅱ級;術后接受6 個月康復隨訪;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處于哺乳或妊娠期。
1.3 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完善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相關檢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全麻或腰硬聯合麻醉方式。若骨折端外露,則先清理創面,去除失活組織,并盡量修復血管、肌腱等組織。
1.3.1 A 組 行手法復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患者取仰臥位,一名助手站在患肢外側上方,用肘關節套住患膝腘窩部位,另一名助手站在患肢足部遠側位置,一只手握緊足前部,另一只手緊握足跟部,持續牽引3~5 min,糾正成角畸形、重疊等情況。術者站于患肢外側,右手置于骨折近端從內側向外側推擠,左手置于骨折遠端從外側向內側推擠,糾正骨側方移位情況。持續牽引過程中,術者需用拇指及食指從脛骨內側面、前嵴面檢查觸摸骨折部位,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情況,并于C 型臂X 線透視機下觀察骨折復位情況。骨折復位滿意,先采用高分子繃帶(鄭州邁時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后托固定,注意若患者中上段骨折,繃帶固定需超過膝關節及踝關節,若為下段骨折,則繃帶需超過踝關節。然后用高分子繃帶進行前托固定,繃帶前托硬化前,術者雙手需置于骨折端上下位置,且相向擠壓,待繃帶完全固化后即可松手。術后予以3~5 d 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同時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拆除繃帶。
1.3.2 B 組 行手法復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法復位方式同A 組,復位滿意,在套管保護下,從骨折近端、遠端分為鉆孔,并置入2~3 枚固定釘。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適宜外固定支架(蘇州悅來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并在關節部位安裝。再次于C 型臂X線透視機下檢查復位情況,并適當調整,確認復位滿意則牢固固定,不縫合釘眼處,術后每日釘眼處消毒即可。術后預防感染方式同A 組。于術后6~8 周將延長與加壓螺栓松開,將靜力固定更改為動力固定,并囑咐患者負重行走。復診時確診骨折愈合,在門診處即可拆除固定支架。
1.4 觀察指標(1)疼痛程度:術后2 h、12 h、24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兩組疼痛程度,量表總分為10 分,疼痛程度越嚴重則得分越高。(2)骨愈合時間:記錄兩組骨折愈合時間。(3)并發癥:記錄兩組術后感染、患肢腫脹、骨折延遲愈合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經Shapiro-Wilk 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表示,組間數據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多時點數據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若期望值<5,采用連續卡方校正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不同時點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術后12 h、24 h VAS 評分均低于術后2 h,A 組術后2 h、12 h、24 h VAS 評分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點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點疼痛程度比較(分,)
2.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A 組術后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3.11±1.03)個月,B 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為(4.17±1.06)個月。組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89,P<0.001)。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 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脛腓骨骨折作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多因暴力所致,容易累及關節周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手法復位、切開復位內固定等均是脛腓骨骨折治療有效手段,但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中安裝固定物時,容易損傷軟組織,破壞骨折斷端血運,且可能會增加術后感染、骨髓炎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延長患者康復時間[6]。手法復位可良好復位骨折斷端,在此基礎上尋求有效固定方式,對維持復位效果、促進骨折愈合尤為重要。
外固定支架、高分子繃帶前后托是目前骨折常見固定方式,其中外固定支架固定法不僅可彌補內固定的不足,減少軟組織損傷,還可為骨折提供穩定支撐,從而利于骨愈合[7]。高分子繃帶作為新型“石膏”固定材料,具有柔韌性佳優勢,對皮膚刺激小,可減少皮膚瘙癢、濕疹等并發癥的發生[8]。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短于B 組,說明相比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治療更利于促進骨愈合,縮短患者康復進程。分析原因為高分子繃帶重量較輕,患者術后可早期進行被動、主動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同時繃帶固定對骨折斷端血運無影響,從而利于骨折早期愈合[9]。
疼痛是創傷后常見現象,有研究顯示,嚴重疼痛可能會引發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從而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不利于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10]。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術后2 h、12 h、24 h VAS 評分均低于B 組,說明相比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治療更利于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在于,外固定支架治療雖對機體損傷小,但術中仍需置入固定釘,損傷正常軟組織,從而可能會加重機體應激反應,促進疼痛因子釋放,造成術后疼痛[11]。而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后對正常軟組織幾乎無損傷,且不會引發嚴重應激反應,從而使得術后疼痛感輕微[12]。在安全性方面,A 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B 組,說明脛腓骨骨折患者經手法復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并發癥發生,這一結果可能與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術后傷肢易抬高、損傷輕微有關,從而減少患肢腫脹、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綜上所述,脛腓骨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高分子繃帶前后托固定治療,相較外固定支架治療,更利于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