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霞 盧丹
(甘肅省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 天水 741000)
子宮內膜癌與生殖內分泌失調、生活方式、遺傳因素等有關,患者多表現為陰道異常流血、陰道異常排液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癌以手術為主,其中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癌全面分期術是常用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患者在圍術期可能出現創傷應激反應和切口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需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措施以促進術后康復[2]。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通過全面優化圍術期治療方法,采取一系列基于循證醫學依據的圍術期措施,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3]。本研究將重點分析ERAS 理念在子宮內膜癌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醫院2019 年6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92 例子宮內膜癌腹腔鏡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子宮內膜癌診斷與治療指南(第四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臨床分期為Ⅰ~Ⅱ期;(2)臨床資料保存完整;(3)接受腹腔鏡子宮內膜癌全面分期手術治療。排除標準:(1)有強烈生育需求者;(2)有盆腹腔手術史者;(3)合并心、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4)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根據干預措施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6 例。對照組年齡48~64歲,平均年齡(56.36±2.25)歲;體質量指數18~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2±1.13)kg/m2;Ⅰ型子宮內膜癌36 例,Ⅱ型子宮內膜癌10 例。觀察組年齡49~64 歲,平均年齡(56.43±2.31)歲;體質量指數18~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53±1.11)kg/m2;Ⅰ型子宮內膜癌37 例,Ⅱ型子宮內膜癌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措施干預。入院時由護士向患者發放疾病知識手冊,采用圖文的方式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和手術流程,并列舉手術成功案例。術前常規禁食禁飲,術前晚上及手術當天早上進行清潔灌腸;術中采用常規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調整患者體位;術后留置靜脈針連接鎮痛泵止痛,必要時口服,術后禁食禁飲,待肛門通氣后可飲水,進食流質飲食,尿管留置2~3 d 后拔出,引流量<10 ml 時拔出,患者自愿下床活動,不做強制要求。
1.2.2 觀察組 采用ERAS 理念康復措施干預。(1)術前:對患者進行術前常規檢查,并評估術前腫瘤分期,根據患者檢查情況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術前不行清潔灌腸,術前1 d 給予流質飲食,術前禁食6 h,禁飲2 h,術前2 h 口服20%葡萄糖溶液250 ml。(2)術中:保持手術室溫度在25℃左右、相對濕度50%,避免患者皮膚過分裸露,對輸入液體進行預先加溫,使用恒溫毯管理體溫,保持患者術中體溫在36℃左右;與麻醉師溝通,術中調整麻醉用藥,使用短效麻醉藥,手術結束前局部麻醉藥切口浸潤麻醉;采用多模式鎮痛,限制阿片類鎮痛藥的使用;術中限制液體及鹽水的輸注,補液首選平衡鹽溶液;不留置引流管或者術后24 h 拔出引流管。(3)術后:術后可即刻飲水,術后4~6 h 給予流質飲食并逐漸加量,不需要等肛門排氣,初始進流食30~50 ml/次,進食2~3 次,直至恢復正常飲食;指導患者術后2 h 進行床上翻身、更換體位等活動,術后4~6 h 盡量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并為患者制定每日6 h 康復訓練計劃表,要求患者按時完成每日訓練,并在訓練過程中時常鼓勵患者,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狀態,如出現不適癥狀,立即停止訓練,報告主任醫師及時檢查患者情況。
1.3 觀察指標(1)術后恢復情況: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以及引流管放置時間。(2)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如切口或尿路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腸梗阻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肛門排氣、首次下床活動、排便和引流管放置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腹腔鏡子宮內膜癌全面分期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常用術式,可有效切除病灶,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但術后易出現創傷應激反應和多種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需采取有效康復措施。常規康復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但其具有術前禁食、術中忽視患者體溫、術后恢復慢等弊端,無法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影響康復進度,需尋求其他康復方案以加速患者術后康復[6]。
ERAS 理念通過對圍術期措施進行優化,有效減少患者生理和心理應激創傷,從而加速患者康復,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癌手術中[7]。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和引流管放置時間,觀察組均較對照組短,說明ERAS 理念用于子宮內膜癌腹腔鏡手術患者中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和引流管放置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分析原因在于ERAS 理念術前6 h 禁食,且讓患者在術前2 h 口服葡萄糖溶液后禁飲,可減輕手術應激引起的胰島素抵抗,同時術后早期給予飲水流食可促進胃腸道蠕動,預防胃腸道組織水腫,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從而促進術后康復[8]。ERAS 理念的麻醉方案相較于常規全身麻醉,通過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保證機體水電解質平衡,從而減輕機體損傷,有助于術后的恢復。此外,ERAS 理念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訓練,盡早下地活動,為患者制定每日康復訓練計劃表并要求患者按時完成,可增加患者肌肉強度,改善組織抗氧化能力,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更利于術后恢復[9]。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說明ERAS 理念用于子宮內膜癌腹腔鏡手術患者中術后并發癥少。分析原因在于,常規措施術前需進行腸道清潔準備,目的是在于保證腸道清潔,方便手術操作,但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脫水、機體電解質紊亂等,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而子宮內膜癌腹腔鏡手術部位主要在盆腔,手術過程中對腸道影響不大,ERAS 理念選擇術前不進行腸道清潔,可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ERAS 理念通過在術中給予保溫措施可有效防止患者體溫降低,減少因體溫過低導致的凝血功能異常、心血管負擔增加等副作用,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0]。
綜上所述,ERAS 理念用于子宮內膜癌腹腔鏡手術患者中,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排便時間和引流管放置時間,且術后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