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峰 邵麗郡 國江華 賀曉培 陳廣理
(1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禹州 461670;2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河南鄭州 450052)
中耳膽脂瘤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尤其是中耳膽脂瘤因較高的發病率,成為耳鼻喉科醫生關注的重點。手術是中耳膽脂瘤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目前最常用的外科手術是改良式乳突根治術[1],主要目的是解除中耳病變,但由于該術式術后乳突會形成一個開放的空腔,患者常伴隨反復耳漏、聽力下降、頭暈等一系列的并發癥[2]。相關研究顯示,乳突根治術后進行乳突填塞可減輕不良反應[3]。因此,本研究選取改良式乳突根治術患者,旨在觀察單純改良式乳突根治術與術后應用自體骨粉、帶蒂肌膜骨膜瓣進行乳突填塞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耳鼻喉門診就診的中耳膽脂瘤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30 例(30 耳)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15 例15 耳。治療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31~65 歲,平均(46.58±8.71)歲;病程3~40 年;膽脂瘤11 例,化膿性中耳炎4 例。對照組男7 例,女8 例;年齡24~60 歲,平均(42.80±12.60)歲,病程2~35 年;膽脂瘤9 例,化膿性中耳炎6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手術方法 兩組均在全麻下進行改良式乳突根治術。治療組取距耳后溝0.5~1.0 cm 處作切口,分離皮下組織達顳肌淺層,于顳肌筋膜骨膜交界顳線水平切開,留蒂于乳突后下緣,前部擴大耳后部分,并下切筋膜骨膜瓣達骨質,鈍性分離肌膜骨膜瓣,顯露外耳道后緣、下緣;耳科磨鉆留取足夠乳突皮質健康骨粉,行改良式乳突根治術,磨除并輪廓化乳突,完全清除中耳乳突及鼓室內病灶,使乳突形成開放的空腔,延伸切開外耳道前上及下壁,平行于外耳道切開外耳道皮膚,形成肌骨膜-外耳道皮瓣復合瓣;切除耳后皮下切口內部分耳甲腔軟骨,擴大外耳道口(耳甲腔成形術);生理鹽水+抗生素沖洗清潔術腔;根據術中情況行鼓室成形術或用軟骨行鼓膜修補、筋膜行瘺管封閉;將自體健康骨粉填塞乳突空腔,將復合瓣翻回覆蓋于骨粉填塞的空腔上,進一步充填乳突腔,確保無骨粉裸露;外耳道內置入紅霉素明膠海綿,外填塞碘仿紗條,逐層縫合耳后皮下及皮膚切口,耳后加壓包扎。對照組除不進行復合瓣及骨粉填塞,其余同治療組。兩組術后均靜脈滴注抗生素7~10 d,拆除耳后縫線出院,術后第15 天換藥并抽出碘仿紗條,隨后根據恢復情況換藥處理。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隨訪90 d,對比兩組治療前后氣骨導差(500~2 000 Hz)、氣導聽閾(500~2 000 Hz)及干耳時間、干耳率,記錄治療后鼓膜術腔形態結構。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錄入Microsoft Excel,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參數檢驗(配對t檢驗、非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非參數檢驗(χ2檢驗、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氣骨導差均值(500~2 000 Hz)對比 在500~2 000 Hz 區間,兩組患者治療前氣骨導差均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氣骨導差均值均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氣骨導差均值對比(dB H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氣骨導差均值對比(dB HL,)
2.2 兩組治療前后氣導聽閾均值(500~2 000 Hz)對比 在500~2 000 Hz 區間,兩組患者治療前氣導聽閾均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氣導聽閾均值均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氣導聽閾均值(500~2 000 Hz)對比(dB H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氣導聽閾均值(500~2 000 Hz)對比(dB HL,)
2.3 兩組治療后干耳時間及干耳率對比 治療組治療后干耳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耳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干耳時間及干耳率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后干耳時間及干耳率對比()
2.4 兩組治療后鼓膜術腔形態結構對比 術后第90 天,兩組均干耳,但治療組術腔縮小,形成的新外耳道腔光滑稍大、清潔,鼓膜完整且呈灰白色,不需再依賴醫師隨訪清理;對照組新的外耳道腔寬大、內陷、凹凸不平,鼓膜呈現內陷情況,部分外耳道由于內陷的后壁,常痂皮積聚、自潔引流差,依賴醫師后續反復的隨訪清理。
中耳膽脂瘤是耳鼻喉科常見可破壞骨質、易復發的耳部疾病,嚴重時會導致顱內外并發癥發生。由于改良根治性乳突切除術暴露術野更完全,清除病變更徹底,能很好解決術后復發的問題[4]。但由于該術式不保留外耳道后壁,術后會遺留開放的乳突空腔,使得外耳道喪失自潔功能,導致腔內痂皮堆積增加感染機會,需要依賴醫師頻繁的隨訪清理;而過大的空腔增加了助聽器試配問題,使得聽力無法進一步改善[2],因此對開放的乳突空腔進行處理可以明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5]。
在開放式乳突根治術中,磨除大部分乳突皮質會損傷乳突腔內上皮的再生,使術后無上皮覆蓋的空腔骨暴露,導致組織液分泌增加,延長術后干耳時間;而對面神經嵴、鼓室及乳突天蓋半規管竇腦膜角等術腔死角的清理,均會使術后乳突腔產生不規則的形態凹陷,外耳道后壁因喪失骨支持而失去自然的形態結構[6],影響術后乳突腔的通暢和引流,造成痂皮堆積,增加再感染機會,術后需要長時間反復清理[7]。此外,聽力重建依賴于術后鼓膜良好振動和鼓室足夠容量對聲的有效傳導,鼓室容量越大,鼓膜振動面積及幅度增加,使得聲傳導得到良性維持[8]。但磨除了乳突皮質及外耳道后壁的乳突空腔形成負壓使鼓膜內陷、鼓室容量減小,進而使聲振動在傳導過程中無法有效進行。因此,在乳突閉腔填塞時將自體骨粉盡量干燥且壓實的填塞入乳突腔,避免填入鼓室內而導致鼓室腔縮小。在瓣膜覆蓋時完全遮蓋可裸露骨粉所有的角落并封閉,增加骨粉牢固性并減少流失,這為術后聽力保持并提高提供了必需的基礎,也更凸顯乳突閉塞對于聽力重建的必要。
乳突腔填塞材料的選擇,目前臨床上已經應用的有骨粉、筋膜、骨膜瓣、脂肪、肌肉等自體材料及多種生物材料,其多樣性也說明了單純的材料填塞也并非絕對理想的充填方法[9]。本研究使用自體骨粉填充并以帶蒂肌膜骨膜移植瓣進行閉塞,旨因骨粉為自體乳突骨屑,留取方便又無排異、接近乳突自然骨質,而帶蒂移植瓣是由多個耳后動脈的分支為基礎血供,具有良好血液循環,可以更好的成活并使術腔更好地愈合[10]。此外,由于皮瓣良好地柔韌性可以使其在乳突腔的各個角落進行調節,使閉塞物更完全貼合的覆蓋骨壁,使組織液的分泌減少,術后更快地達到干耳,降低術后再感染的風險機會、術腔肉芽形成的可能,使耳漏及肉芽增生導致外耳道閉鎖的發生機會減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第90 天隨訪均達到干耳,治療效果得到肯定。但在術后的干耳時間、聽力、術腔及鼓膜外觀上存在明顯差異,治療組平均在31 d 左右即達到干耳,對照組平均干耳時間達41 d 左右;術后兩組聽力改善效果存在差異(P<0.05);此外,治療組干耳后的新外耳道呈桶狀且光滑,對照組的新外耳道呈不規則凹陷伴隨不同程度痂皮堆積。結果說明,在改良式乳突根治術后進行乳突填塞對于術后干耳、聽力及術腔自然形態的恢復上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乳突腔的填塞使得術后的術腔更接近自然形態,既降低了復發率,也減少了因術后空腔造成的不良表現,使術后僅需較少的腔體護理,從而降低對醫生的依賴,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醫院的資源負擔,值得臨床繼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