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霞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藥學部 佛山 528500)
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會導致患者患肢肌力減退、活動不便、疼痛不覺等,預后不佳,不利于患者康復[1]。常規西藥治療雖可減輕中風后偏癱患者的肢體腫脹程度,但療效不理想,恢復周期較長。中醫學將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歸屬“中風”范疇,認為多因中風后氣血不通、脈絡瘀阻等所致,治療應以疏通氣血、活血化瘀為主[2]。中藥熏洗為中醫特殊療法,通過將對應藥物蒸煮后熏洗患處達到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的治療目的。針刺是通過針刺對應穴位達到治療目的的中醫療法,常用于中風患者康復期治療[3]。本研究分析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患者采用中藥熏洗聯合針灸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 審(12)號],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于我院就診的88 例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22 例;年齡50~71 歲,平均(59.69±2.15)歲;病程1~10 個月,平均(6.24±1.03)個月。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51~72歲,平均(60.04±2.21)歲;病程2~9 個月,平均(6.65±1.0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風后偏癱相關診斷標準,經頭顱CT 檢查確診,患者存在偏癱癥狀。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氣虛血瘀證相關診斷標準,主癥:氣虛血瘀,半身不遂,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次癥:舌歪語蹇,手足腫脹,面色淡白;舌脈: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緩或細澀。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可耐受本研究療法;均為首次發??;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皮膚病患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存在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史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營養支持、康復訓練、消腫藥物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中藥熏洗治療,藥方組成:黃芪90 g,赤芍30 g,川芎30 g,地龍20 g,桃仁15 g,紅花30 g,伸筋草15 g,桂枝30 g,牛膝30 g,乳香15 g,沒藥15 g,每日1劑,加水3 000 ml,將以上藥物加水煮開后文火煎煮20 min,每劑煎水2 500 ml,取汁,將藥液倒入專業中藥熏藥機(蘇州好博醫療器械公司,HB30 型)桶內,先以中藥水蒸汽熏洗患處15 min,涼至溫度適宜時可浸泡患處20~25 min,2 次/d,治療1 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療法,上肢取穴:肩髃、手三里、河谷、曲池;下肢取穴:陽陵泉、足三里、環跳、風市;選用30 號1.5 寸毫針常規消毒,待進針得氣后,施以提插捻轉補瀉手法,刺激穴位,每次留針15~20 min,1 次/d,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1)中醫癥候總積分:治療前、治療1 個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擬定評分表評估患者,主癥按輕、中、重級記2、4、6 分,次癥記1、2、3 分,舌脈異常各1 分,總分35 分,分數越高代表中醫癥狀越嚴重。(2)疼痛程度:治療前、治療1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價患者疼痛程度,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劇痛,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3)運動功能:采用下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8]在治療前、治療1 個月評估運動能力,包括仰臥位、坐位、站位等內容,每項0~2分,總分34 分,分數越高,患者下肢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兩組中醫癥候總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中醫癥候總積分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兩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FM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下肢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兩組下肢FMA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FMA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FMA 評分比較(分,)
中風后偏癱肢體腫脹常因血液循環或神經系統障礙所致,西醫治療以肢體訓練、抗腫脹藥物為主,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聯合其他療法以促進腫脹消退。中醫學認為中風后偏癱患者肢體痿廢失用,筋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致水道不利,水液滯留,引發皮下水腫;或氣虛致使水濕不化,積于皮下,肢體腫脹;故治療應該以消腫活血、散瘀通絡為主要原則[9]。
中藥熏洗是將對癥藥物蒸煮后熏洗患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中黃芪可補氣固表、利尿生??;赤芍可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川芎與伸筋草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地龍與牛膝可通經活絡、清熱利尿;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有活血散瘀的功效;桂枝散寒止痛。上述藥物熏洗患肢能共奏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效,對肢體腫脹具有較好的療效[10]。而針刺療法主要辨證施針,刺激肩髃、手三里、河谷、曲池能溫通經絡,活血舒筋;刺激下肢穴位陽陵泉、足三里、環跳、風市能使氣血通暢,滑利關節,消退水腫。因而針刺療法具有舒筋活血、麻痹止痛、消除腫脹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1 個月中醫癥候總積分、VAS 評分較低,下肢FMA 評分較高,說明中藥熏洗聯合針刺療法可以有效減輕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癥狀,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分析原因在于,針刺療法通過刺激體內各穴位可以影響體內不同區域神經遞質的代謝,提高神經元的活性,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消退水腫[11]。中藥熏洗所用的赤芍具有抗凝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減輕水腫癥狀;川芎、桃仁、紅花等均為活血藥物,可以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牛膝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可減輕患肢疼痛;地龍能改善熱結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還能輔助性改善腎臟功能;伸筋草可改善血液流速,并有一定的降壓作用,能夠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中藥熏洗可以促使藥物滲透靶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利用中藥熏洗機產生的藥水蒸汽所攜帶中藥離子直接作用于人體,促進皮膚吸收,消除身體腫脹[12]。因而,中藥熏洗聯合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可以有效減輕患肢腫脹癥狀。
綜上所述,針灸與中藥熏洗聯合治療中風后偏癱患肢腫脹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