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要求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深入推進萬村善治工程,實施鄉鎮功能提升行動,系統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江蘇特點的鄉村善治之路。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建立健全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建立“抓管帶”組織體系,構建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新格局。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縣級試點和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活動。健全完善省市縣各級鄉村治理聯席會議制度。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加強鄉村治理“積分制”等方法創新應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平。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村(居)民委員會、村(居)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等以及廣大村(居)民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方式,在治理結構、服務體系、治理模式等方面加強治理創新。加強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服務。加強村規民約制定和修訂工作,大力普及厚養薄葬觀念,弘揚孝親敬老文化。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提高村規民約執行力,廣泛開展鄉風評議,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加強法治鄉村和平安鄉村建設。持續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深化應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突出問題整治,推進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違法犯罪活動和非法宗教活動。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推進農村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設,進一步織密織牢農村安全穩定防護網。創新鄉村網格化治理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群防群治力量,加強農村專兼職網格員隊伍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綜合指揮中心規范化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加強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
著力增強鄉鎮功能。健全鄉鎮服務功能。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發揮好鄉鎮聯城帶村紐帶作用和服務農村農民作用,構建縣鄉聯動、功能集成、反應靈敏、扁平高效的綜合指揮體系,著力增強鄉鎮統籌協調能力,加強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強化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和鄉村治理中心。健全縣鎮村三級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強化鄉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優化整合鄉鎮現有公共服務資源,推動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大力推進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鄉鎮綜合服務設施建筑面積不低于1500平方米。創新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辦等制度,提升便民服務效能。加快發展鎮域現代鄉村產業。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貯藏和加工車間,推動龍頭企業以鄉鎮為基地建設加工物流中心,加快標準原料基地、倉儲保鮮、加工營銷和產地市場建設,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創業活躍的鄉村產業體系。
強化村級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村黨群服務中心“六個規范化”建設。適時啟動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提升行動,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持續推動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政治功能、服務內容、設施配置、管理運行、基本保障“六個規范化”。新建和改擴建村黨群服務中心建筑面積不低于400平方米。按要求規范懸掛“一徽一標四牌”等標識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及時規范更新。推進“四站合一”鄉村發展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支持、村社管理、功能配套、市場化運作的集電商、金融、招商引資、產權交易“四站合一”的鄉村發展綜合服務體系,集聚各類服務資源,疊加服務功能,因地制宜地打造為農民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鄉村綜合服務網絡。實施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提升行動,加快農村綜合服務社改造升級,把文體娛樂、養老幼教、就業培訓等更多的服務資源和要素嫁接到為農綜合服務社平臺上,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提升農村社區服務能力。加快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編制鄉村公共服務指導目錄,提供清單式服務。創新鄉村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辦等制度,提升服務的便民性。鼓勵農村社區采取“三社聯動+”機制,整合政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等資源,增強創新治理服務能力。
提升基層組織工作效能。全面落實鄉鎮黨委抓村級組織建設的直接責任,持續加強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設,整鄉推進、整縣提升,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建立“統抓鄉村、抓鄉促村”工作機制,將鄉鎮領導班子和村“兩委”班子建設一并納入市、縣黨委書記黨建責任清單、述職評議考核。通過在鄉鎮相關職能機構掛牌設立黨建工作辦公室,配強黨務力量。加大從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書記、第一書記等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力度。每年開展村級黨組織綜合分析研判,按一定比例倒排一批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落實縣領導聯村、鄉鎮領導包村、“第一書記”駐村、縣級機關結對等措施,確保整頓轉化落地落實。落實村書記“縣鄉共管”制度和縣級聯審機制,推動村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建立健全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提升監督效能。深化以“專職五級”為核心的村書記專職化管理試點,完善分級準入、梯次晉升、精準培育、差異激勵、動態管理“五大體系”。持續實施村(社區)書記“百千萬”工程,推動基層帶頭人隊伍整體提升。
加強農業農村執法工作。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整合農業行政執法職能,統籌優化執法資源和執法力量,厘清監管和執法職能,規范設置執法機構,構建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全面清理、優化和精簡執法事項,嚴格落實執法事項清單管理制度,明確省市縣鄉鎮執法事項的權責、職責邊界。推進鄉鎮綜合執法改革,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鄉鎮綜合執法有效形式,在鄉鎮探索逐步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落實農業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執法人員管理,推進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完善聯合執法機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健全農業執法協作機制。建立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制定農業行政執法裝備配備標準、裝備配備規劃、設施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綜合運用執法專項檢查、案卷評查等方式,加強執法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