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寧/河海大學商學院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立足自身優勢,探索多元化、多樣化和多業化發展路徑,形成“兩主三輔”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整體發展態勢較好。2020年,全區14個鎮(街道)、207個村(居),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總額為2.8億元,村均134萬元,村村達50萬元以上,大大提高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資源發包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除承包農戶自發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外,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出售、轉讓、出租、入股、承包、抵押或以其他方式流轉交易的,必須全部在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進行,最大限度保證資產收益,切實防止暗箱操作。2020年,全區產權交易平臺共成交350宗,完成交易額1.04億元。線上交易項目發布公告112宗,完成交易項目80宗,成交額3192.21萬元,溢價394.91萬元,平均溢價率達到14.1%,單宗項目最高溢價率達287.5%。推進土地平整增加集體土地面積。十總鎮二爻居近三年來累計平整土地5300畝,新增集體耕地近500畝,集體每年可獲租金50多萬元。結合農村環境治理、河道疏浚、道路建設等盤活集體水土資源。劉橋鎮新聯社區對境內高速公路邊閑置的22個取土坑進行整理,形成一定規模的水面,發展休閑農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實施土地開發整治、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增加土地。平潮鎮新三十里村通過遷移墳墓、低洼田改造等方式提高土地質量,盤活土地數十畝,獲得租金收入。盤活用好集體建設用地。對村集體權屬明晰、符合規劃和建設要求的集體建設用地,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手續,按照有關規定,以租賃方式用于國家支持鼓勵類產業項目,租賃費用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興仁鎮橫港居在荒廢十多年的集體建設用地上建成二幢六層大樓,當年村集體收入就增加近200萬元。利用生態資源,發展休閑旅游業。東社鎮充分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旅游觀光、采摘、農家樂等項目,增加集體收入。五接鎮開沙村依靠開沙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特色,積極盤活村集體資產資源,為旅游休閑服務,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2020年實現村級集體收入172.2萬元。村集體自主經營。將新型合作農場建設作為發展糧食規模生產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來推進,全區共建成新型合作農場40家,集體經營面積1.8萬畝。十總鎮于家壩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依托,流轉土地783畝用于新型合作農場建設,2020年,合作農場純收入達76.6萬元。
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盤活存量資源。對耕地、水面資源相對豐富的村,堅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的方針,規范流轉發包程序,挖掘存量資源潛力,全方位提高資源經營效益,增加村集體租賃承包收入。對閑置的辦公用房、廠房、倉庫等資源,通過租賃發展二、三產業,形成穩定的集體收益。二甲鎮坨墩村通過清產核資,盤活1500平方米閑置廠房,每年獲得12萬元租金收入。發展物業經濟。鼓勵村集體開發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量力而行建設物業項目,發展物業經濟。有條件的村通過招商引資,在城鎮、工業集中區、中心村興建標準廠房、商貿市場、商業門面、倉庫、現代公墓、戶外廣告牌等物業,獲取租賃收入。沒有資產資源優勢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異地置業,通過異地興建、鎮村共建、組建鎮村聯合投資公司等多種形式,增加村集體資產和物業經營收入,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石港鎮三個市級經濟薄弱村,購置本鎮工業園區內標準廠房4000平方米,每村每年租金收入近30萬元。代管區鎮兩級資產。將歷年來因鄉鎮合并造成的區級機關閑置資產,如派出所、供電所等資產交村代管。鼓勵各鎮(街道)將鎮級幼兒園、中小學等閑置的資產劃撥給村(居)使用、管理,資產所有權不變,村(居)擁有資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二甲鎮將鎮級集體資產百瀚倫置業房產交給通運橋村和二甲居代管,兩個村每年分別獲得收益66.7萬元和50萬元。
發展“合作共享型”集體經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區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207個村(居)均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權量化、成立股份合作社等工作,量化經營性資產9.94億元,累計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94.4萬人。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全面開展“政經分離”改革試點;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貸款試點,成功辦理集體資產股份抵押貸款11筆,總金額91萬元。推進土地股份合作。鼓勵村集體以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承包面積差額部分收益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同時可收取50~3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服務費。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牽頭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組建農副產品購銷合作組織,以“合作組織+農戶”的形式引導農民闖市場,在服務農民增收、促進農民致富的過程中,實現村集體自身的增收。探索鎮村合作。鼓勵以區、鎮鄰近周邊區域,組建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或產業聯合體,引導產業相近、資源互補的地方,抱團發展,形成致富集群效應。緊貼產業經濟區域的村,可聯合興建批發(農貿)市場、發展生活服務業。有特色資源的村,可開發觀光休閑、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平潮鎮4個村各出資250萬元與鎮級財政共同建設平東農貿市場,每村每年獲得10萬元以上的穩定收入。探索村村合作。按照“強弱牽手、自愿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鼓勵經濟發展強村與經濟薄弱村聯動,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和帶動集體增收的“雙帶”項目。劉橋鎮英雄村和極孝村共同出資164萬元在南通市區購置商鋪出租,獲得租金收入。
發展“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服務。東社鎮陳墩村組建的山羊養殖、棉花、日本“香蕉豆”等專業合作社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增強為農服務的能力,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衛生保潔服務。興仁鎮徐莊村為村里的企業統一提供保潔服務,每年收取衛生服務費50萬元左右。勞務性服務。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組建勞務合作社或勞務中介公司,組織農民實施村內項目或外出務工,在中介服務中創收。興仁鎮徐莊村以推薦就業為抓手,多次開展“百人創業”輔導活動,鼓勵并扶持個體戶自主創業,獲得勞務性服務收入。物業管理服務。金新街道華山居為華山花苑76幢安置樓提供物業管理服務,每年物業管理收入45萬元左右。招商引資服務。西亭鎮西亭居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通洋高速、345國道、平海公路等優勢,打造345國道汽車銷售維修一條街,為引進的企業提供土地流轉、矛盾調處等服務,獲得服務收入。
發展“投資分紅型”集體經濟。在確保風險可控、資金安全、嚴格監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村集體積累資金資源,探索對外投資、有償借貸等資本運作,實現“以錢生錢、滾動發展”。投資為農服務組織。投資農機合作社、農村產業服務聯盟等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實行保底分紅,實現為農服務提升,集體經濟增收“雙贏”。十總鎮于家壩村投資105萬元,購置碾米機1臺和烘干機4臺,投資農村產業服務聯盟,獲得投資收益。投資政府財政。加強村級集體資金對外投資風險控制,鼓勵各村通過鎮財政所實施資本運作,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金沙、十總、興仁等鎮共投入村級集體資金1.3億元,每年可獲得4%~6.5%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