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為解決鄉村治理面臨的基層組織體系有待優化、組織動員能力有所弱化、干部人才隊伍加速流失、集體增收路徑難以持續等問題,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探索成立新型農村社區黨委(一委),設立黨建工作站、文明實踐站(兩站)和便民服務、產業發展、生態優居、網格治理、富民增收等專職崗位(五崗),推動實體化運行,著力打造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宿豫樣板”。
結合推動“一委兩站五崗”模式,對所有村(社區)干部進行設崗定責,強化分崗管理。一是融合式“定崗”提能。新型農村社區黨委充分整合、統籌管理村級人財物等各類資源,全面領導社區各類組織及基層黨建、社會治理、農房改善等各項工作。結合崗位實際和人員特點,按照黨建工作站、文明實踐站和便民服務崗、產業發展崗、生態優居崗、網格治理崗、富民增收崗分別對村“兩委”成員進行合理定崗,推動工作效能提升。二是精準式“定人”提力。聚焦村“兩委”換屆,通過查檔案、看實績、個別談、共同議、聯審查等形式,對全區所有村“兩委”班子逐人見面考察、多輪精準研判、全面綜合分析,依據個人工作經歷和特長,將人員安排至合理崗位。同時,把不符合換屆條件的原“兩委”成員流轉到專職工作者崗位,使他們退后有舞臺、干事有平臺。換屆后,新提名黨組織書記、“兩委”成員平均年齡分別為40.4歲、37.5歲,較上屆分別降低5.1歲、7.4歲,大專以上學歷占比分別達82.9%、67%,有180余名優秀“返鄉興村”新村干進入“兩委”班子。三是清單式“定責”提效。對村級工作事項進行全面梳理,明確到每個專職崗位,分崗制定職責清單,綜合上級工作安排和村情實際,由鄉鎮設定崗位年度目標,并按月或按季度進行考核,發放考核報酬。
牢固樹立隊伍建設是基礎建設的理念,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激發內在活力。一是進退有專用制度。出臺《宿豫區村(社區)干部聯審聯查實施辦法(試行)》和《宿豫區村(社區)干部選拔任用辦法(試行)》等專職化管理系列文件,明確干部選任標準、程序和13種剛性退出情形,堅持“凡進必審,凡違必清”,嚴把資格審查“入口關”和常態履職“監督關”,常態化對村干部進行規范管理,著力解決過去村干部能進不能出的問題。二是評價有專項標準。參照事業單位人員制定年度考核“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標準和比例,并制定村干部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建立區級綜合考核、鄉鎮黨委工作評價、群眾滿意度測評“三位一體”的村干部綜合評價體系,解決過去村級發展過多依賴黨組織書記、村級評價等簡單化問題,推動基層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三是晉升有專屬通道。全面構建村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區鄉共管”,其他村“兩委”成員、專職工作者和“返鄉興村”新村干實行“備案管理”,建立村干部基本報酬晉級機制,穩定村干部隊伍。加大從村黨組織書記、其他村“兩委”成員中選拔進入事業編、區屬國有企業編工作力度,打破村干部上升“天花板”。四是待遇有專門保障。明確村干部薪酬待遇由“基本工資+考核報酬+專項工作報酬+發展報酬”4部分組成,基本報酬執行“四崗20級”標準,為全體村“兩委”成員繳納“五險一金”,根據考核結果按月或按季發放考核報酬。建立正常離任“榮譽金”“星級豫美村干勛章”制度,針對任職滿5、10、15、20年且正常離任、未受過黨政紀處分的,分別一次性發放榮譽獎和榮譽勛章。
將基層黨組織建設貫穿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統籌抓好城鄉基層治理和基層組織建設。一是堅持治理片區化。聚焦全區農村基礎設施難覆蓋、公共服務難配套、資產資源難利用以及農民“進城入鎮”后農村空心化等問題,將72個涉農村(社區)劃分為370個網格,堅持“支部建在網格上”,深化“村(社區)——網格——片區”與“村(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片區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兩網”融合,建立“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創設“平安鄉村小管家”治理信息平臺,推動服務關口前移、工作力量下沉,加快問題“收集——處理——反饋”閉環解決。二是推動城鄉一體化。推進農村管理向城鎮社區管理體制轉變,提高村(社區)服務和管理水平。采取社區自辦、外部引入物業公司兩種形式,推動“紅色物業進村”,明確公共管理和群眾包保區域,引導群眾主動參與環境管護,實現村容村貌常態整潔;在城市和農村按照每村(社區)10萬~30萬元標準設立黨建為民服務專項資金,實行“自主+購買”結合的形式,開展“紅色公益創投”,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充實內容,引入社會組織78家,打造創投項目64個,實現城鄉一體服務專業高效、常態長效。三是推進干部專職化。推進社區干部專職化,先后選派12名同志到新型農村社區擔任“振興”書記、23名同志擔任社區黨委書記,所有村(社區)干部由兼職全部轉為專職。四是執行工作標準化。結合村干部“兩站五崗”職責分工,對社區承接的工作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確保責任落實到事、到崗、到人。區組織部、宣傳部、政法委、農業農村局等各崗位牽頭管理部門,分批分崗舉辦村(社區)干部“兩站五崗”專項輪訓班、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支書課堂”等,強化村干部崗位意識,提升履職能力。五是做優服務集成化。建立農村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監管平臺,建立“互聯網+基層全科窗口”政務服務機制,規范設置“全科窗口”,按照“減少辦事環節、整合辦事材料、縮短辦事時限”的要求,實行“一站式”服務,科學編制企業群眾、鄉鎮基層、工業企業生產等3個領域“一件事”清單196項,其中鄉鎮基層“一件事”清單30項,實現“單一窗口”向“全科全能”轉變,真正讓村民住得舒心、服務配套、辦事方便。
推行“三定四專五化”舉措,進一步夯實了新型農村社區黨建“一委兩站五崗”模式,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動能更加強勁,成效更加凸顯。一是壓實工作責任,工作開展更加高效。在全區所有村(社區)深化推廣新型農村社區黨建模式,做到人員融合到位、標識更換到位、集中辦公到位、統一賬戶管理到位“四個到位”,“一委兩站五崗”架構實現全覆蓋,村干部初步定崗定責到位,分崗開展工作,實現“人人有責、各盡其責”的格局,為高效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工作夯實了責任基礎。二是強化隊伍管理,服務發展更有保障。10個鄉鎮(街道)均成立村干部管理服務中心,實現村(社區)干部選拔任用、設崗定責、考核評價、監督管理、薪酬待遇、鼓勵激勵、關心關愛等規范有序,常態長效,推動村(社區)干部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發展基層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三是重構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更具成色。將新型農村社區劃分為若干治理網格和片區,在網格和片區內設置黨組織,“定格、定人、定責”對村民實行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動態服務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