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郁松/江蘇省東臺市農業干部學校 錢中華/中國人民銀行東臺支行
江蘇省東臺市金融機構近年來把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推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實現富民強村的重要手段,積極探索金融支持合作社發展的路徑和方式,取得較好成效。如何繼續創新金融制度、賦能合作社發展,筆者進行了相關調研與思考。
東臺市圍繞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目標,著力構建農業現代化經營體系,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鄉村振興年度考核位居全省第一等次,2021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全市在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產業過程中,積極鼓勵種植、養殖大戶及農村能人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截至2021年9月末,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775家,入社成員28.66萬戶,農戶入社率95%以上,已建成國家級示范社9家、省級示范社23家、鹽城市級示范社50家,合作社產業涉及優質糧油、設施蔬菜、大棚西瓜、規模畜禽、精品繭絲、綠色水產、健康菊糖、生態苗木等八大主導特色產業和多種社會化服務,擁有綠色有機農產品105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9個,一只瓜、一根絲、一籃菜、一棵樹“四個一”特色產業年產值超120億元。
做好“加法”,著力金融興社。東臺市金融機構從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產品創新、提升服務質效等方面做好加法,改善金融供給,滿足合作社多樣化、高頻化、即時性的資金需求。率先推動信息、信用、信貸的“三信”有效融合,研發“農村信用信息評價管理系統”,采集錄入18.73萬農戶、500多家農村經濟組織以及6家涉農銀行農村經濟主體信用信息。先行探索“信用評級+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模式,通過農村承包土地增信,讓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政策助農”“信貸支農”和“信用惠農”最大化。陸續推出“西瓜貸”“苗木貸”“養殖貸”等針對性更強、適用范圍更廣的信貸產品。推進鎮村“陽光送貸”,推動實現增戶擴面。
用好“減法”,聚力金融惠社。東臺市金融機構聚力金融惠社,用好“減法”,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成本下行。東臺農商銀行認真貫徹落實定向降準、降低再貸款利率等降成本政策,采取優化利率定價降成本、優化續貸模式控費用、優化收費項目減負擔等多項針對性措施,降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成本。該行新推出的“惠農快貸”產品,執行基準利率上浮20%,比其他類型貸款利率低2至3個百分點。東臺農行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加大“金農貸”產品運用,貸款預期年化利率浮動上限不超過20%。
算好“乘法”,發力金融強社。東臺市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深加工、品牌推廣和銷售產業鏈整合等“核心引擎”的支持,助力大幅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的收入。如東臺農商銀行、東臺農行共對東臺市金滿穗稻米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1000萬元,支持合作社“種(養)、收、儲、加、銷”一體化建設,支持合作社建設追溯管理系統、物聯網監控與信息采集系統,對水稻耕種管收實行全過程管控和數據管理,確保稻米高品質、生產信息可追溯。目前該合作社注冊的“東臺大米”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稱號,
抓好“除法”,添力金融便社。東臺市金融機構再造信貸流程,弱化擔保手續,簡化審批環節,確立限時辦結制度,提升貸款便利性。東臺農商銀行推進“陽光送貸”整村授信,縮短服務半徑,積極構建零售貸款服務新機制,將“陽光信貸”與移動運營平臺、微信銀行有機融合,實現授信客戶線上自助申貸、自助還貸,更好地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東臺農行針對三倉鎮瓜果蔬菜產業,創新開展“三倉瓜果蔬菜之鄉”一項目一方案一授權工作,簡化受理調查手續,采取“政府增信+弱擔保”方式乃至信用方式,隨時滿足農戶授信用信需求。
補齊短板,營造“三種環境”。一是營造適宜的政策環境。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面臨較多瓶頸,需要通過頂層設置加以改善。如合作社法人資格得不到與其他市場主體同等對待問題、合作社主體承貸資格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問題,需要出臺專項的金融配套政策。二是營造規范的經營環境。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完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規范信用行為,提高金融機構的財務信任度。倡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樹立商標意識、品牌意識和現代化經營管理意識,為贏得更多的金融服務創造條件。三是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進一步完善農村經營主體信用信息征集系統,進一步推進信用評價機制,積極創建信用示范戶、示范村和示范鎮,持續開展信用戶、信用組織、信用村、信用鎮“四信評比”活動。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體系文化建設。
多措扶持,完善“三大機制”。一是完善農村承包土地抵押貸款配套機制。及時總結農地抵押貸款試點經驗,完善農村承包土地市場評估、承包土地流轉和承包土地抵押貸款權證辦理等配套機制,提升農村土地資源價值,更好地為開展農村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創造條件,提高合作社融資的可得性,促進持續穩健發展。二是完善金融服務優化機制。引導商業銀行均衡城鄉網點布局,提高鄉村金融基礎設施覆蓋面。量體訂制適應合作社發展特點的金融產品,滿足合作社產業鏈延伸、功能升級的金融需求。建立涉農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工合作機制,進一步提升對合作社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避險功能,大力發展期貨農業,壯大農業產業化鏈條。積極探索“金融機構+擔保+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圍繞提高審貸效率,探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進行綜合授信。三是完善合作社培訓機制。建立完善合作社培訓機制,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資金,對合作社理事長、會計、骨干人員,采取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組織、成員、財務和決策管理業務輔導,進行農業法律法規、土地流轉政策專門培訓。
加強激勵,激發“三項動力”。一是發揮財稅優惠政策激勵效應,激發銀行投放動力。對開展合作社融資業務的商業銀行,實行一定程度稅收減免,激發銀行信貸投放動力。二是發揮涉農考核指標引導效應,激發銀行擴量動力。引導商業銀行保持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完成普惠型涉農貸款差異化考核目標,實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三是發揮財政補貼政策撬動效應,激發合作社投入動力。政府部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設定一定的規模要求作為貸款貼息條件,達到該規模要求的合作社才能享受貼息政策,激發合作社增加投入推動轉型的動力,加大對農業物聯網技術投入,實現可視化標準化生產,實現生產質量可監測可追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深化保障,強化“三個體系”。一是強化風險補償體系。以政府牽頭,由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繳納一定費用,建立合作社專項擔保基金,幫助其融資提供擔保。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推進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二是強化貸款償還體系。加快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其他各類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研究制定農業擔保機構業務考核具體辦法,健全農業信貸擔保費率補助和以獎代補機制。三是強化部門同頻體系。由政府牽頭,建立包括金融機構、農業、商務、質監、財稅等部門在內的“大支農”組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