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士剛/江蘇省睢寧縣委宣傳部
實現農村經濟薄弱地區跨越發展,要以“農”為本,以“特”見長,加強一二三產延鏈、補鏈、強鏈融合發展。筆者以江蘇省睢寧縣桃園鎮蠶桑種養殖業為案例,探求其發展特色地方產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提出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以“農”為本,以“特”見長。桃園鎮有近70年種桑養蠶史,當地許多農戶生計和蠶桑綁在一起。從上世紀50年代初桃園鎮發展植桑養蠶,最多時約有4.5萬畝,占全縣桑園面積近50%,是江蘇乃至全國重要的蠶?;兀碛小靶Q桑之珠”美譽。2017年5月,桃園鎮列入江蘇省首批105個農業特色小鎮創建名錄,開展蠶桑文化小鎮創建;2017年12月,桃園鎮獲批“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蘇北綜合試驗站實驗示范(睢寧)基地”;2018年底,省商務廳批復桃園鎮建設規?;s化蠶桑基地。
2019年睢寧縣投入項目資金861萬元資金扶持蠶桑生產,新建標準化小蠶室3棟及250座標準大棚,有效改善了蠶農的生產環境。培育342個桑園規模10畝以上蠶桑生產大戶。桃園鎮是全縣蠶桑生產重點鎮,鎮黨委政府借助建設桃園“蠶桑特色小鎮”契機,成立興桃蠶桑發展有限公司,建立15個桑園面積在50~150畝規模的村級集體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各個合作社在做好蠶桑生產、提高蠶桑生產效益的同時,因地制宜在蠶桑復合效益上做足文章:利用桑園進行立體綠色養殖,出售健康農副產品;栽植果桑等經濟樹種搞采摘園、農家樂等,進行文化休閑娛樂,提高蠶桑產業影響力;進行蠶桑產品深加工,提高經濟效益等等,獲得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豐收。目前桃園鎮桑園面積2.4萬畝,產繭200多萬斤,產值5000多萬元。
打造“1+10+500+N”模式。桃園鎮蠶桑生產是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粗放式經營,戶均桑園面積較小且布局分散,因蠶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較輕,蠶農生產設施投入積極性不高,影響現代蠶業科技普及推廣。另外,由于蠶繭收購市場無序,蠶繭價格波動較大,蠶農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自桃園鎮被列入江蘇省首批105個農業特色小鎮創建名錄以來,在各方面扶持與指導下,桃園鎮根據當地實際,從生產經營模式轉變著手,圍繞發展蠶桑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打造一個“1+10+500+N”的生產經營和服務管理產業體系。“1”即成立鎮級農業公司(興桃公司),以此為平臺運作爭取項目投入,組織蠶繭收購等市場開發運營;“10”即由各村集體牽頭成立10個蠶桑專業合作社,負責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推廣使用;“500”即全鎮重點發展500個左右單季養蠶30張以上的大戶;“N”即在村合作社引導下輻射到所有蠶農,扎實走好特色發展之路。從目前的運營結果來看,該生產經營和服務體系的建立,有效提高了蠶桑生產水平,同時對提升桃園鎮蠶桑產業抗風險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F今桃園鎮蠶桑業生產經營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組織精細化轉變,養殖模式由小戶散養向適度規模化轉變,飼養理念由經驗型向技術型轉變。
延鏈、補鏈、強鏈融合發展。種桑大戶每年修剪下來的枝條沒有充分利用,浪費了資源,鎮里組織農戶給桑枝切片,把切片賣給中藥企業,僅此一項,每年可以消化100多噸桑枝,帶動當地農戶增收,有的農戶年可獲益10萬余元。開發桑葚產品。村集體合作社每個大棚桑葚產量1500斤左右,采摘之后剩余的近千斤桑果可以加工桑葚汁,一個大棚桑葚能收益8000元左右。村集體和村民找到傳統種桑養蠶致富新路,帶動全鎮蠶桑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在桃園鎮政府和鎮農業公司推動下,全鎮桑園面積達2萬余畝,培植出優品蠶桑和多種觀賞桑,實現品種多樣化。通過桑蠶養殖及相關產業的推動,桃園鎮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2020年實際飼養蠶種5.82萬張,生產蠶繭2506.2噸,繭款收入1.13億元;平均張產繭43公斤,投產桑園平均畝養蠶2.53張,平均畝產蠶繭108.8公斤,平均畝桑繭收入4913元。睢寧縣目前建有繅絲企業2家,年可出售白廠絲370噸,產值1.18億元;全縣蠶絲加工企業7家,年生產蠶絲被、絲棉等100噸、床上用品50萬套。桃園鎮的蠶桑養殖產業在加工和外銷渠道有保障的情況下,保持穩健的發展勢頭。目前桃園鎮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通過優化布局、政策扶持、培育載體等措施,使蠶桑產業邁上新臺階,初步形成規?;?、新技術推廣、品牌、桑苗產業、復合經營五大優勢。經過不斷的改良與創新,蠶桑產業不僅成為桃園的特色產業,而且逐漸向周邊鎮村輻射。
桃園鎮特色蠶桑產業取得較快的發展,但產品單一化、初級化,受市場波動影響大。隨著市場需求提升,老方法、老技術、老品種局限了蠶農提檔升級。另外,當地農村勞動力不足,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制約了蠶桑產業進一步發展。
凝聚特色小鎮文化魅力,產游融合一體發展。培育特色小鎮,主要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象,賦予與之相應的文化內涵,加上和諧宜居的生態環境、完善的設施服務,在產業生態中升華出人文品質??梢源蟠蚵糜闻?,發展鄉村旅游,使“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促進農業轉型,農村升級和農民增收。小鎮產業架梁立柱,主攻的是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要合縱有道,強強聯合,圍繞文化內核融合發展,如記得住鄉愁——桃園桑葚采摘、蠶桑養殖田園生活體驗,打造“高顏值”“活而新”的鄉村文化之游;傳承紅色文化——桃園鎮魏洼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睢寧首次與日軍激戰的地方。村鎮一體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加上傳統獨有的地域文化,通過“生產+加工+文化+科技+旅游”,創新體制機制,讓傳統農業融入科技、創意、文化、循環、旅游、體驗等發展為現代農業,打造高品質農村產業發展鏈條。
加快“城鄉一體化”留住人才。城鄉一體化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睢寧縣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成效顯著,為鄉村發展留住了人才。無論在外務工,還是在家務農,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城鄉一體化無論從理性還是感性上,都讓人感到農業是充滿希望的現代產業,農民是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農村是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