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舉 郝榮玉 白艷
摘 要:目前,輸電線路運行中受客觀因素影響,線路易發生一系列跳閘故障。通過統計研究電網輸電線路故障情況,對線路故障主要成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外力破壞、雷擊、鳥害和設備本體故障是影響線路安全運行的主要原因,大型作業施工碰線是線路外力破壞跳閘的重要誘因,雷擊故障發生在山區和江河平原的桿塔居多,鳥害主要為鳥糞造成絕緣子間隙擊穿,設備本體質量和施工工藝造成線路故障。
關鍵詞:電力系統;輸電運檢;管理方法分析
引言
各行各業建設的發展過程中,電力行業建設的發展也有了改善。在全新的社會用電形勢下,必須要提升電力系統供給效率,確保電力能源供給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發揮出強大的能源保障功能。因此,必須加大對電力系統輸電運檢管理方法的研究,通過轉變觀念、升級技術、優化管理等層面,維護電網系統運行的有效性。
1電力系統輸電運檢的狀況
輸電運檢的管理機制。隨著社會用電需求的快速上升,在推動電力系統升級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管理方面的挑戰。目前,電力系統輸電運檢管理中,普遍采用分體運行監控的管理模式,同時也是電力企業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依據以往的管理結果上看,這種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和問題,輸電運輸所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要求相關的技術人員掌握豐富的運檢知識和實踐經驗,加之復雜的操作流程,將使電力企業的運輸人員承受不小的壓力,使輸電運檢的效率和質量難以保障。因此,要想真正全面優化輸電運檢的效能,實現強化管理機制無疑是迫切選擇。輸電運檢的團隊管理。面對特殊的發展局面,電力保障已然不可或缺,將與社會各領域發展之間保持著密切關聯。如此種種,最直接的影響則將是輸電運檢強度和任務的加劇。雖然,隨著電力系統科技的持續升級,各種智能化、信息化設備深入應用,但依然無法擺脫對人工的依賴,在面對實際的輸電路線故障時,仍然需要依賴技術人員進行處置,因此對于輸電運檢團隊的管理同樣關鍵。輸電運檢的智能發展方向。在網絡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類全新的科技被廣泛應用,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這些技術的出現全面顛覆了傳統的生產和管理模式,不僅提升了管理的效能,更大幅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在輸電運檢視閾下,智能化發展仍然是重要的方向和必然趨勢,即依賴于先進技術的輔助和管理,大幅提升輸電運檢的質量和效率。但不可否認,由于我國電力系統智能化起步稍晚,相較于發達國家而言仍處于探索階段,加之自身技術投入方面的局限,制約了智能化輸電運檢管理發展。面對日益復雜的運檢技術和不斷提升的效率需求,智能化運輸技術發展的滯后影響顯著,降低了輸電運檢工作的高效性,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運檢的成本,不利于未來的發展。
2電力架空輸電線路運行的巡視
(1)故障巡視。故障巡視指的是為了排查架空輸電線路故障而開展的運行維護工作,其巡視工作的內容主要是確定故障的準確位置、查明故障的引發原因、了解故障發生的詳細情況。一旦電力架空輸電線路出現故障,當地電力運行管理部門應在第一時間組織技術人員對故障發生區段線路進行重點巡視,通過及時的故障巡視,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2)定期巡視。定期巡視也成為常規巡視,即技術人員周期性對架空輸電線路的全線運行情況進行巡視,排查存在的安全和故障隱患。通常情況下,常規巡視的周期為1個月1次,實際巡視周期應根據具體情況和部門要求進行靈活調整,如線路負荷變化、區段危險點劃分、季節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定期巡視的周期。為確保定期巡視能夠及時發現安全和故障隱患,定期巡視的最長周期不得超過2個月1次。(3)特殊巡視。特殊巡視指的是在遇到特殊情況時,通過交叉巡視、夜間巡視等特殊巡視手段,巡視架空輸電線路運行情況的運行維護工作。通常情況下,當出現架空輸電線路運行異常、設備設施遭到人為破壞、出現突發自然災害等情況時,當地電力運行管理部門應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特殊巡視,巡視周期視具體情況而定。
3主要防控措施
3.1強化線路通道管控
加強流動外力破壞防控,深入施工項目部宣傳,強化外力破壞專班對外力破壞點巡查力度,加大外力破壞行政處罰力度,利用外力破壞在線監測裝置實時監控,實現外力破壞可控在控。強化線路通道治理。建立超高樹障臺賬,安裝超高樹木警示標志牌,建立定點聯系和溝通協商機制,對超高樹障逐步清理,持續推廣“樹種替換”線路通道治理方法,提前介入新建線路通道清理,實現線路零隱患投運。加大外力破壞防控宣傳。強化線路通道巡查,在魚塘、湖泊、水庫安裝警示牌,對線下大棚做好宣傳告知,清明及農忙時節加強掃墓和秸稈焚燒等山火防控,對穿越居民區的線路對附近居民做好電力設施保護宣傳。
3.2開展隱患差異化防治
根據鳥類習性和遷徙的周期性,提前開展鳥巢拆除和防鳥設施安裝,對靠近河流、湖泊和魚池等位置的桿塔,加大巡視頻次,對存在鳥糞污染的絕緣子及時進行更換,特別是位于耐張跳線串等防鳥薄弱部位,在鳥害高發區應及時予以補裝。嚴格落實鳥害分區圖和完善鳥害防治臺賬,對位于鳥害高發區的線路對防鳥措施安裝情況進行梳理落實。堅持開展接地極開挖檢查和接地電阻測量工作,及時消除接地極隱患,對接地電阻不符合運行要求的,要進行常規接地極和石墨接地改造。對山區雷擊區段采用“接地線+避雷器”“可控針+避雷器”等組合避雷措施。對35kV線路未安裝避雷線的線路采用安裝避雷器提高線路抗雷水平。加強線路覆冰在線監測裝置的運用,在冬季和初春季節加大對線路覆冰和舞動的巡視力度,對易舞動區開展螺栓緊固和安裝相間間隔棒來治理舞動。認真做好鹽密、灰密監測,在重污區根據絕緣子運行狀態進行絕緣子清掃和更換絕緣子來提高抗污水平。
3.3智能管理平臺的科學布局
智能技術是現代電力系統發展的未來趨勢,也是輸電運檢管理工作無法回避的話題。隨著各類智能設備加入網絡,使輸電線路的可靠性、安全性持續提升,并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實現了實時的數據反饋和信息傳輸,將龐大的電力網絡以數據化的方式呈現,極大地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對于輸電線路運檢工作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特別是依賴于現代智能技術,可以從各類信息數據中篩選重要信息,改變以往手模眼看的運檢方式,使輸電線路運檢水平上升到全新高度,有效保證了電力能源的供應質量。不僅如此,在智能管理平臺的支持下,還可以實現輸電線路信息的分析、管理與指揮,并對原始信息進行傳輸和存儲,建立起完善的線路運行數據庫,及時掌握不同階段的輸電線路信息,為后續的運檢工作提供有利參考。其中,智能運檢管理平臺還具備巡檢系統功能,可提供故障分析、判斷、檢修及缺陷管理等,使輸電運檢管理工作更加靈活、便捷,適應未來電力系統的發展,并通過標準化、流程化以及數據化的處理,徹底提高供電線路的運行可靠性。
結語
由于各地區地理區域、人文氣象等因素各不相同,輸電線路跳閘原因和分布也存在差異,根據故障原因對電網運行風險進行分析,從源頭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確保電力主網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陸佳政,周特軍,吳傳平,等.某省級電網220kV及以上輸電線路故障統計與分析[J].高電壓技術,2016,42(1):200-207.
[2]胡毅,劉凱,吳田,等.輸電線路運行安全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高電壓技術,2014,40(11):3491-3499.
[3]巢亞鋒,李勇,徐志強,等.架空輸電線路外力破壞現狀分析及建議[J].湖南電力,2017,37(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