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琴
(酒泉市人民醫院 甘肅酒泉 735000)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腫瘤科收治的100例惡性腫瘤發生預期性惡心嘔吐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 例,所有患者的年齡均不低于18 歲,且化療周期在1 個周期以上。患者意識清醒可自主回答問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伴有神經系統和胃腸道腫瘤患者,所有患者經病理學檢測后均被診斷為惡性腫瘤。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如表1 所示,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經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n(%),]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如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出院后的飲食、用藥以及化療藥物等相關事項,并進行健康宣教活動。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包括:(1)成立延續性護理干預小組:護理小組成員由主治醫生、護士長、責任護理(責任護士)等組成,所有人員和家屬共同商討出院方案。(2)實施干預護理前,需向患者講述延續性護理干預的目的和作用,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并監督患者認真執行。(3)微信群平臺互動:由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傾聽患者內心疑慮并耐心解答,對于心理壓力較大的患者需心理咨詢師進行專業疏導,定期推送化療知識和講述成功案例。建議患者聽輕音樂幫助睡眠,舒緩心情,在聽音樂前,排空身體,取坐位或仰位進行冥想3~5min,控制好音量,以患者的感受為主。在患者聽賞音樂時,需指導患者舒展內心,展開遐想;展開肌肉放松訓練,每日1 次,每次不低于25min,督促患者執行。電話隨訪可在患者出院后7~10d 以及需要入院前3d,進而提高干預效果。
(1)預期性惡心嘔吐的分級標準主要分為0 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其中0 級表示患者無惡心嘔吐癥狀,Ⅰ級表示患者輕微惡心,但未發生嘔吐,Ⅱ級表示患者惡心較重,在24h 內出現1 次或2 次嘔吐,減低進食量,但無需用藥,Ⅲ級表示惡心嚴重且嘔吐頻繁,24h 內共發生3~5 次嘔吐,無法進食,需采取治療措施,Ⅳ級表示嘔吐情況持續,且難以控制。(2)焦慮自評量表(SAS):由William W.K.Zung 編制的20 條項目來評價患者的焦慮癥狀,其中正常:<50 分,輕度:50-60分;中度:61-70 分,重度:>70 分。(3)抑郁自評量表(SDS):由William W.K. Zung 編制的共20 條項目來評價患者的抑郁評分,標準如SAS 評分標準。(4)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其應對方式,主要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積極應對包括1~12 個條目,消極應對包括13~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0 分、1 分、2 分和3 分,不同分值反映出不同應對方式和特征以及心理健康關系。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該數據進行核對和對比,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X2檢驗;P<0.05 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預期性惡心嘔吐分級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預期性惡心嘔吐患者均明顯降低,尤其是實驗組,其干預后Ⅳ級惡心嘔吐患者為0例,對照組占3 例,對比結果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ANV 分級比較[n(%)]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應對方式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積極應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4 所示。

表4 兩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一些嚴重疾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多。其中,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發展,其致死率較高,而臨床中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同時化療的患者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80%的患者會出現惡心和嘔吐,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1]。而隨著臨床護理模式的不斷探索和改進,加上醫療技術的強硬背景,其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應用逐漸開始實施。在我國,一些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腦卒中等慢性疾病患者通過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效果較為顯著。當前,通過對出院后患者持續開展延續性護理的方式主要以電話隨訪的形式展開,但效果不盡人意。近年來,隨著微信平臺被廣大用戶使用,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時效性,便于交流和溝通,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本文主要在微信平臺的應用下向患者詢問問題和反饋問題,并通過圖像、視頻等方式向患者講述和解答,不僅拉近了護患關系,同時還提高了護患之間的互動性,讓更多地患者和家屬更加專業的了解延續性護理的作用和意義[2]。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實驗組患者出現預期性惡心嘔吐程度的分級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由此表明,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發生預期性惡心嘔吐癥狀。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SAS 評分和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表明,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焦慮和抑郁評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應對方式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積極應對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而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表明,實驗組采取延續性護理后其積極應對的分值明顯較高,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而通過相關調查顯示,化療3 周期后發生的預期性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化療前,而通過采取激勵性的心理疏導可有效控制惡心嘔吐的次數。由此發現,在進行化療前,若可以對預期性惡心嘔吐患者進行有效評估的情況下,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關干預措施,由此降低和分散預期性惡心嘔吐患者對化療藥物出現的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出院后,對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認知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化療藥物引起的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