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榮
摘要:蘇軾字子瞻,世稱“蘇東坡”,一生作詩兩千七百余首,創詞三百五十余首,其中的兩百多首都與哲理禪思有關。在思想層面,蘇東坡對禪宗思想的態度,以及詩詞創作中對禪宗的闡釋,在不同歷史時期下均有不同。整體上看,蘇軾的詩詞思想主要以儒文化為主,但同時又兼顧了釋和道。“蘇氏”風格的詩詞既接受了“積極進取”的儒家精神,也吸取了“即心即佛”“隨緣自適”的佛家思想,又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觀。蘇“詩”和蘇“詞”在禪宗影響下表現出明顯的“詩禪無礙”特征,將禪學思想精髓在詩詞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詩詞創作;蘇軾;禪宗
引言:宋代印刷技術的發展,使佛教的大量經文廣泛流傳,這無疑為宋代士大夫用典浩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蘇軾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幾乎可以說“無一字無來處”。蘇軾非常熟悉佛教經典,將其活用于詩詞中既是顯示才學,又是他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長于議論是蘇詩在宋詩整體風格中的一個方面,但他的議論風趣實在,而非空洞干癟之論;比喻的新奇貼切是蘇軾最為耀眼的光芒,是蘇軾給宋詩增添的最華麗的篇章。這個方面的杰出成就,與蘇軾的天賦奇才相得益彰,也與他不拘一格“隨緣任運”的佛禪思想不無關系。
一、禪宗影響下的蘇“詩”藝術上的佛禪之風
宋代是我國文化的理性化時代,宋代文人開始以文學的方式對文化本體進行探討。理學的發展直接造就了宋代文學“理性化”的特質,與宋代詩詞的“哲理化”創作有著內在的關聯性,同時這種理性化的文學特質往往使學者與文人同體,是宋代詩詞多議論的根本原因。舉例來說: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時名為《題西林壁》,作者蘇軾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議論”,該詩創作受到《華嚴經》影響,借“廬山”雄奇多姿來“議論”人生的變幻莫測,進而揭示了這樣一個人生哲理:人看不清自己以及事物的真正面目只是因為人身在其中,而且過分在意自我的得失,只有跳出自我束縛的圈套,才能真正明了自我的追求。很明顯,這樣的“議論”蘊含著佛教“如夢如幻”之意。
熟悉蘇軾及其作品的人都是知道,蘇軾從不空發議論,而是借助于顯示其縱橫恣肆才華的形象,或者緊密結合敘述,給這些議論以足夠現實的支撐。從禪宗角度看,這種表現或表達方式往往意在關聯現實與禪宗哲學,通過引用佛典來給人以警醒和啟示。對比之下會發現,蘇軾詩之議論是由其心中情感自然流露出來的,而非刻意堆砌,自然有其震懾心靈之功效;而且他的議論之詩道理警醒,新奇自然,不同于“味同嚼蠟”的其他宋詩。
除“議論”外,“比喻”也是蘇“詩”佛禪之風的表現之一。蘇軾作詩善用禪語機鋒,而禪宗的“機鋒”正是在賓主互相的應對答語之間啟迪感悟,公案機鋒也多用比喻或隱語表達,以求在只言片語中頓悟。這些對于激發詩人的奇思妙想大有裨益,是蘇軾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比喻的重要來源,也是蘇軾借用禪宗來豐富創作技巧的一個方面。舉例來說: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出自宋神宗元豐元年的《百步洪》)短短四句包含了七個比喻,錯綜利落,讀來一氣呵成,氣勢宏大,不僅說水流迅速,也是說舟行十分迅速。其實,這種寫法也是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更加得益于其佛學修養。
二、禪宗影響下的蘇詞創作的特點與風格
蘇東坡筆下的“詩”與“詞”有著獨特的“聯系”。他常常將散文式的“議論”融合進自己所創作的詩中,因此被當時人稱作“以文為詩”或“以議論為詩”;同時,他又會將詩的這種特點融入進自己創作的詞中,固又被稱作“以詩為詞”。“以詩為詞”之說最早由陳師道提出,并在其《坡仙集外記》中說明;李清照針對蘇軾這一創作特點也給出類似評價:“皆句讀不箿之詩耳。”
蘇軾詞中經常引用佛典佛語,表達自己的情感。“白發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便是其中之一(《殢人嬌·贈朝云》)。從內容上看,蘇軾以“維摩”自比,又以“散花天女”比“朝云”,這種表達既切合了“朝云”晚年學佛,與自己同在佛國求得解脫的經歷,又反映了自己像“維摩”詰一樣“超然無礙”的心境。
蘇軾的審美理想是一種超越了“樸素”的自然審美,對“從俗”不屑一顧。受老子和莊子思想影響,蘇詞融合了佛道思想,并將其發展成為一種追尋求索、開拓心靈世界的手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看,這都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心靈追求的具體表現,也是蘇軾開拓詞境的一種重要方式。
結束語:
蘇軾一生受到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但他始終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是主流。禪宗思想對蘇軾本人影響極大,改變了其生活態度和人生觀念,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與佛禪存在著極為緊密地聯系,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學習他的詩詞時便能明顯體會到。受篇幅所限,文章只是對禪宗影響下的蘇“詩”和蘇“詞”進行了簡要論述,并未對蘇“詩”的禪學主題和詞體拓展做詳細闡述。
參考文獻:
[1]彭文良.試論蘇軾詩詞創作的五種共同傾向[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28(05):68-73.
[2]韓陽.論品茗對蘇軾詩詞創作的影響[J].北方文學,2016(1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