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榮
摘要:提高農村法治程度是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部分。鑒于農村思想開放程度較低、文化水平差異大、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因此送法下鄉仍然面臨諸多困難。筆者從《法官老張軼事之審牛記》入手,淺談農村法治道路探索中的相關感悟。
關鍵詞:依法治國;農村法治;道路探索
一、影片主要內容
本部影片取材于上世紀90年代的農村,講述了兩家人因一頭牛不惜花高額成本進行訴訟的故事。這場訴訟的訴訟標的物是動產物權——牛,訴訟標的是牛的所有權歸屬。從訴訟請求來看,本案包括來順媽要求牛老栓歸還牛的給付之訴,以及確認牛究竟歸誰所有的確認之訴。牛的歸屬的取證上困難重重,因此張法官選擇適用一審普通程序。一審中,由于村主任找來諸多證人而牛老栓沒有有力證據,最終牛老栓敗訴。牛老栓上訴,上級人民法院以證據不足為由發回重審。聽取律師的建議,牛老栓不惜花7000元給牛做親子鑒定。最終,DNA鑒定結果證明小牛是牛老栓家的牛所生。來順媽敗訴,被七千多元訴訟費壓倒;牛老栓留住“牛閨女”,心里卻結下了一塊疙瘩。
二、公正和經濟的矛盾
公正是法的要求,影片中的訴訟中,雙方爭執的目的、法官審判的目標就是找尋事實,求得公平公正。可有時高昂的訴訟費用使當事人不敢承擔,被無形之門擋在公正之外;或是支付不起取證費用從而放棄維權。這其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維權的難度,拉遠了人民依法維權的距離。
民事訴訟成本是指當事人參與民事訴訟所需要花費的精力、時間、費用等資源的總和。波斯納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 訴訟制度的目的就是使直接成本和錯誤成本之和最小化。”[1]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 譯.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717.我們又可以將訴訟成本分為直接成本與錯誤成本:直接成本是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包括訴訟費、律師費以及法院工作人員的薪酬;錯誤成本是正常考慮以外的成本。訴訟成本和訴訟收益是計算訴訟效益的重要部分,而只有訴訟效益大于零,整個訴訟活動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本案的訴訟成本問題主要體現于高昂的訴訟費。
(一)訴訟費
訴訟費的概念具有雙重含義:一是廣義的的訴訟費,包括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活動中向法院或者其他機構交納的費用以及其他支出費用;二是狹義的訴訟費,僅指當事人進行訴訟時向法院交納的費用。[2]孫陽.訴訟費杠桿作用在審前程序的特殊價值研究[J].中國物價,2019,(2).本文指的是廣義訴訟費。無論是牛老栓還是來順媽,之所以敢于堅持上訴,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訴訟費由敗訴方承擔這一心理安慰。若起訴變得毫無成本,濫訴則不可避免,這必然會帶來司法訴訟資源的浪費。因此,訴訟費還可以具有打擊濫訴的功能,這也進一步節約了訴訟資源。通過訴訟費的收費標準設定門檻,調節法院受理案件的數量,可以起到案件分流的作用。對不同的程序設置不同的收費標準,合理區分不同程序的收費,可以引導當事人選擇最為合理的訴訟程序。
該訴訟最大的轉折點在于DNA鑒定的提出,試問,若無DNA能否認定小牛的歸屬?筆者認為本案中DNA的鑒定是確定歸屬最有力的方式。首先,從當事人自身的角度,雙方當事人都一口咬定牛歸屬自己,牛老栓一方不明白為什么要證明“閨女”是自己的,也不知如何證明;而來順媽有村主任的幫助,相信人多力量大,眾多人證似乎比沒有證據好一些。從客觀來講,農村經濟不發達,沒有監控等科技手段,又沒有照片等證據證明,此時如果憑借法官的自由心證來判斷,必然存在不合理的情況。這也就是牛老栓一審上訴以后,上級人民法院以證據不足發回重審的原因。DNA鑒定帶來了公正性,使案件結果明確、毫無爭議,但是,標的物為八百元,而一次檢測就要七千元,這樣高昂的訴訟成本顯然不具備經濟性。單從訴訟費的成本來看,這場訴訟的訴訟成本就遠大于訴訟受益,顯然,這樣的“負值訴訟”已然無法體現其價值。
(二)訴訟成本過高的影響因素
一方面,村民的法制意識仍然較低。影片中,來順媽不懂法、膽小懦弱沒有主見,事事依賴村主任。村主任承擔著一個積極學法的角色,讀幾本法律書就算得上精通法律的人,可是,她卻只知法律,不懂法理。她深知法律程序,也明確法律禁止,可當來順媽提出自己不確定牛的歸屬時,她卻一直思考怎樣通過隱藏證據勝訴。面對張法官的調解建議,村主任十分偏執,堅決“依法維權”,不顧后果、不聽勸告,把法律當作取得勝利的工具,最終導致來順媽承擔高昂訴訟費用。牛老栓也不懂法,一審中不知道證據的重要性,導致敗訴,上訴后發回重審,進一步增加訴訟成本。
另一方面,律師的選擇影響著訴訟成本。牛老栓的律師本著打贏官司掙錢的心態,為了贏而贏,寧愿讓當事人給牛做七千元的DNA也不愿意與張法官談調解條件。另外,從張法官的角度來說,如果張法官在勸當事人時明確那頭牛對牛老栓而言是親人,對來順媽來說是工具,那么張法官若將本案中的牛給牛老栓,把警察從牛販子手里尋回的牛給來順媽可能是更為靈活的處理方式。
三、對于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相關思考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人口流動也更為頻繁,這不僅為農村的法治建設帶來新的要求,也影響了農村整體的法律建設進程,展現出法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3]王仁惠 張靜慧 張水淼.農村法治建設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20,10,62-64.結合影片與現實,村民經濟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 法治道路落實存在阻礙。此外,由于農村問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解決過程一般較長,整體上無法滿足農民對法律機構的需求,法律落實欠缺,基層工作也缺乏研究法律的主動性。
對此,筆者建議,應完善法律體系,加強法治教育,保障民主權利,維護人民利益,推動鄉村法治建設與鄉村振興。由于經濟因素與歷史因素,農村的普法工作必然會遇到法理與情理的矛盾。普法工作不但要做到普及法律的條文,還應當做到普及法律的內涵與作用,感受法律的溫度。此外,應當發揮法律工作者在農村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應當用優惠政策吸引、留住法律人才,提高農村法律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要培養靈活處理農村案件、踐行法律溫度的法律工作者。影片中張法官公正無私,為當事人雙方考慮,力求調解;劉律師追求名利,浮于案件本身,只求單方利益。農村本身就是法治相對落后的地區,其人文環境與城市大不相同,農村法律工作者在處理案件時,在嚴格遵守法律標準的同時應綜合考慮各方因素,立足實際創新工作方式,體貼村民,詳細講解利弊,慎重選擇辦案方式。